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9月20日,著名共产党人廖承志的妻子经普椿去世了。多年陪伴在母亲身边的女儿廖茗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曾写道:“作为经常的陪伴者,我本应该最为悲伤,可令人费解的是,我却十分平静。这是因为,我把母亲的离去,视为她与在天之灵的父亲在离别14年的重新相聚。”女儿的话或许是对廖承志与经普椿夫妻恩爱的最好注解,作为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先生惟一的儿子,  相似文献   

2.
架设中日友好大桥的人──廖承志李宏廖承志是新中国外交路线的实践者,他协助周恩来总理等人,长期从事对外工作。从出生到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廖承志一生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为沟通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渠道,为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回顾著作<廖承志与池田大作>撰写过程的基础上,对廖承志、池田大作推动中日和平友好事业的艰辛、曲折历程进行了思考,认为廖承志、池田大作非常重视中日青年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以及和平友好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福建党史月刊》2008,(11):34-36
1982年夏季的一天,廖承志家中。 饭桌上,廖承志妙语连珠,趣闻不断,逗得在家吃饭的几个儿女和孙儿、孙女,咯咯咯地笑声不断,忍不住喷饭。连平日不苟言笑的夫人阿普,也忍不住笑得呛咳起来。  相似文献   

5.
高峰 《党史纵横》2010,(12):23-24,26
廖承志的一生富于传奇色彩。曾经七次半被捕、坐牢"(文革"软禁,他自己戏称半次),平均每周就有一天是被囚禁的。本文叙述了他的铁骨传奇。 赤坂拘留所毒打下的成熟 1927年9月的深夜,17岁的廖承志正在东京赤坂一所民居内苦读德文。他答应了母亲何香凝,准备去德国学本事。随着一阵猛烈的砸门声,一大群日警撞进卧室。  相似文献   

6.
在中日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除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之外,身为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的廖承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国后的30多年里,廖承志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廖承志对孙平化说:“老孙,你还真有水平,讲了连日本人都听不懂的日语。”建国伊始,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廖承志成为中国政府在对日关系一线工作中的主要负责人。除廖承志外,郭沫若、赵安博、张香山、孙平化、肖向前等一批早年曾留学日本的人员,也战斗在对日外交工作的第一线。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影响下实行反共反华敌视…  相似文献   

7.
《世纪桥》2011,(4):42-42
1935年,周恩来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政委,他一直很牵挂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廖承志。自从廖仲恺被国民党右翼分子暗杀后,周恩来一直关心照顾着他的家人。这次廖承志也跟随红军长征,周恩来原想让他跟在身边的,可是廖承志自己愿意和朱德他们去红四方面军,说是锻炼锻炼自己。  相似文献   

8.
1974年9月19日上午,金秋的北京天高气爽,万里无云。在首都机场,一架来自日本东京首航北京的日本客机,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从飞机上下来的乘客中,有一位耄耋之年、精神矍铄的老者。早已在机场迎候的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廖承志及罗青长、董其武等人走上前去,一一与老人握手,热情欢迎他来到北京。老人身体硬朗,声音洪亮,与廖承志等人寒暄时,他热泪盈眶,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激动而欣慰的笑容,心中不时地回荡着:“祖国,我终于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9.
吕春 《党史纵横》2014,(4):44-45,53
正廖承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廖承志出身国民党名门,却最终将信仰投向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在革命几次陷入低谷时从未改变初衷,始终坚定地跟党走。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廖承志多次被捕入狱,所幸每次都能化险为夷。1933年,廖承志又一次在上海被捕,为了营救廖承志,宋庆龄联合蔡元培、柳亚子等许多知名人士积极奔走,与国民党反动当局交涉,最终成功地将廖承志从敌人手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0.
智者千虑廖承志一生先后被逮捕过七次。其中,在上海的那次被捕,让廖承志一生记忆犹新。1932年,24岁的廖承志从莫斯科回到上海,担任中国海员总工会中共党团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从事工人运动。当时的海员总工会,设在上海山西路不远的一处地方,对外是一家茶叶批发商号。全国总工会离这里不远,在山西路一家商号的二楼。这个地方隔壁是被称为“燕子窝”的暗开门鸦片烟馆。这于工作既有不利,又有利于掩护的一面。廖承志当时就是在这两个地方活动。1933年3月28日,廖承志要到全国总工会去领取海员总工会的活动经费。事先也与全国总工会的…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外交界人士与香港渊源久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战初期。彼时,廖承志赴港筹组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廖氏70年代初曾为外交部党组第二书记。1972年秋,他曾以外交部顾问身份和周恩来、姬鹏飞等人一起与前来北京的田中角荣首相、太平正芳外务大臣谈判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7日晚20点30分许,田中角荣一行在周恩来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12.
廖承志是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共统战工作的元老,其一生与香港有着不可割舍的情缘。早在抗战刚开始不久的1938年初,中共南方局便对刚满30岁的廖承志委以重任,令其出任八路军驻港办事处负责人。  相似文献   

13.
正廖承志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国民党元老之家,却在革命低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廖承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历经苦难无数,多次身陷囹圄。在那些失去自由的日子里,廖承志始终坚定革命意志不改,始终保持一颗豁达乐观之心。在国外两次坐牢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是国民党元老,在国民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廖承志虽生于优越家庭,却对国民党黑暗腐败深恶痛绝。廖承志在年轻时代就选择了共产党。革命是危险的,廖承志自从选择共产  相似文献   

14.
廖承志是孙中山得力助手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儿子,连蒋介石本人对他的父母都十分敬畏。他如果愿意放弃革命,投身国民党,一定会官运亨通。但他在身陷国民党囹圄4年中,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却始终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1942年5月底,中统“江西调统室”内,数名特务喜形于色。原来,他们抓获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郭潜,经过连日拷打,终于叛变。他首先供出了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的行踪。现在,他们已经商量出两套逮捕廖承志的办法,一是将廖承志诱骗到火车站进行绑架;二…  相似文献   

15.
1 1951年,祖国人民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战地去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团长是中共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廖承志,副团长是陈沂和田汉。   朝鲜广大军民,从最高层的领导到基层干部,凡是接触过廖承志同志的,都说:“廖承志有政治家的思想,外交家的风度,诗人的气质,作家的语言。”   那时,新中国刚刚诞生,我从前方战斗部队被选派到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来工作,负责筹建总团宣传处和文工团。至今,还记得在北京建团时发生过的两件小事。一件是廖承志主动提出要向志愿军总部献锦旗并为彭总赠送一件礼…  相似文献   

16.
1982年7月,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发表了《致蒋经国先生信》,这封信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同时,《人民日报》也于7月25日全文刊登。1982年8月,台湾的国民党中央报纸登出宋美龄《给廖承志公开信》、  相似文献   

17.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8月31日,中共八大中南代表团成立,中南代表团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江西六省和在中央工作的代表共200名。正式代表有182名,候补代表18名。会上选举李先念为代表团团长,廖承志、李雪峰、陶铸为副团长。各省也选出组长、副组长,并成立团务委员会,由各省组长参加。会上还选定王任重为代表团秘书长,陶铸负责日常团务工作。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与廖承志的友情,源于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廖承志的父母廖仲恺、何香凝的友谊。周恩来对廖承志如兄长般的关怀和爱护,使廖承志多次化险为夷。 1934年10月,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的“左”倾机会主义,被作为“国民党侦探”而逮捕,并带着镣铐由保卫部门押解随部队长征。周恩来对此十分焦虑。1936年2月,他和毛泽东联名请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团名义电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为打开中日友好交往的大门,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大学刚毕业,作为翻译便随同廖承志开展对日工作。在当前的中日关系形势下,追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廖承志为促进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警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友好局面,是很有必要的。接待日本“三团体”访华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中国和日本要友好相处,争取日本人民。对于日本上层,不仅要做“左派”的工作,对于“中派”和“右派”人士的工作也要开展起来。1952年5月,高良富等三位国会议员到中国…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6,(5)
正红四方面军长征之前,廖承志因批评张国煮的"左"倾路线而被其污蔑为"特务",且被开除党籍、撤职囚禁。后被押解长征,戴枷而行。长征中条件艰苦,革命战士都吞糠咽菜,作为"囚犯"的廖承志更是经常饿着肚子。但廖承志没有被厄运压垮,靠着自己的绘画专长,不仅保全了性命,有时还靠给人画像"混饭吃",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当时鄂豫皖苏区创始人和红四方面军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被张国焘枪杀了,但廖承志却幸免于难。铁竹伟在《廖承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