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靖茗  孙学宇 《台声》2013,(11):92-95
“如果我不从奥克兰去看他,他就不会帮我转学:如果他去澳大利亚我没有跟着去,我们也不会有后来的事;如果我回北京他回台湾了,我们也不会在一起……”原乃彭一直说,如果当初两个人对感情的意志薄弱一点,或许就不会有现在的结果—— 与原乃彭聊天,总有一种错觉和穿越感。她看起来太年轻了,她是大陆新娘,也是一个性格爽朗的东北女孩。在她身上,找不到岁月的痕迹,交谈中,她扑闪着的大眼睛仿佛也在跟你说着话。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已经结婚12年,有了两个孩子的妈妈。  相似文献   

2.
“读了大学也挣不来钱,这书怕是读了也没什么用。”今天的农村不仅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更有富家子弟信奉“读好书不如守好业”。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出现了“读书无用论”。某大学生说,我以前是村里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今的榜样却是我那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弟弟,自己的心理落差比欠下的学费更为沉重。  相似文献   

3.
岂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电视台热播《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使我想到了纪晓岚的那部《阅微草堂笔记》。我对于其中的一个故事记忆犹深。这说的是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了一杯清水,因此无愧于鬼神。阎君笑了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上设个木偶,连水也不喝,岂不更胜于你 ?”那官员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该无过吧。”阎君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无功就是有过啊 !”   读这个故事,感到不足之处是涂了一层迷信色彩。想想这与作者当时有话不能直说有关,但文中对白却生动地论述了…  相似文献   

4.
漫画与幽默     
你才瞎眼有一个人请来木匠装门闩,木匠却把门闩装在门外面。这人责怪木匠说:“进内外也分不清,你这木匠真是瞎了眼啦!”木匠反唇相讥道:“你才瞎了眼哩!”房主人说:“我怎么瞎了眼?”木匠说:“你有眼,为什么会请我这瞎眼木匠?”无题警察:“先生,这里是禁止吸烟的,请缴罚款50元。”阔少:“简单,这是100元,拿去找。”警察:“可是我也没有零钱找你。”阔少:“那么,你也吸一支吧!”虚报警情两名新入伍的警察在街上发现了三颗手榴弹,决定把它们带回警局去。“如果有一颗爆炸了怎么办?”年龄较小的一个警察问。“没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读一则轶闻,感慨颇多。有位名叫瑟·威灵顿的将军,一次不慎跌入河中差点淹死,幸被一位士兵救起。将军非常感激地问这名士兵希望得到什么谢礼,士兵说,“只要阁下别把这件事说出来就行了”。将军很惊讶,问这是为什么,士兵说:“如果同志们知道我救过阁下,那我一定会被大家丢入河中。”原来这位将军平时专横跋扈,很不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6.
人生需要乐趣,读书也一样,有人说现在有许多没营养、没文化、没内涵的书,但就是有人读起来津津有味,那怎么办?我想说,如果合上一本书的时候你的心情突然由阴转晴,这时候可以说这本书也是生产力了。桑格格之前出了本书《小时候》,那时候就有人出来唱反调,说是流水账读不出科技成分来。这一回桑格格又出书了,继续前面《小时候》的风格和语言,还是有人出来唱反调。但是我就是喜欢,因为一口气读下来我突然就变得很开心,这就够了,足够了。  相似文献   

7.
如果不到鼓浪屿,我还真忘记了某文友在两年前随手涂鸦给我的一篇短文里引用的那首老歌:“又到了凤凰花开蝉声绵绵的时候,又到了骊歌轻唱挥别说再见的时候”,我是读那首歌词才知道凤凰花跟骊歌这两个名词的。鼓浪屿随处可见这种红绿相得益彰的搭配,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凤凰花。  相似文献   

8.
罗译 《人权》2012,(3):13-15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下午的情景。”彭燕说,脸上的表情变得沉重起来。“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女孩来到我这里,对我说,如果她的女儿离开这个世界,那她也不想活了。”  相似文献   

9.
私心     
《后汉书·第五伦传》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人问第五伦“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有求于我,送给我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始终也没有介绍他担任什么官职,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我哥哥的儿子生病时,我会一夜多次探望,看过后又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生病时,即使我不去探望,也整夜不能眠。这样看来,能说我毫无私心吗?”这也是成语“一夜十起”的出处。  相似文献   

10.
网耕 《中国减灾》2005,(2):59-60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一个男孩送给他的女朋友一台汉显传呼机,温柔的对她说:“我以后再也不怕找不到你了。”女孩调皮的说:“如果我离开这座城市,你就呼不到我了。”男孩得意的摇摇头:“我可是办了漫游的,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会呼到你。”女孩问他,传呼号是什么,男孩说:“  相似文献   

11.
面孔     
葛剑雄3月10日,一则网帖在全国各大网站转发: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将2009年图书馆的经费开支对外公布。此事也被众多微博网友转载,葛剑雄成为一个焦点馆长。为何要公布开支情况?葛剑雄说,钱少时腐败不起来,然而钱多了制度却没有跟上来,  相似文献   

12.
心愿     
张能秋 《人大论坛》2011,(10):29-29
“感谢您呀,涂主任,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们村就没有今天崭新的变化。”“我年底就离位了,帮助村里建一个群众娱乐活动中心,这也是我在位最后的一个心愿了……”  相似文献   

13.
在圣彼得堡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在圣彼得堡住上一星期。他会说我已经非常了解圣彼得堡了;如果住上一个月,他会说我已经有些了解圣彼得堡了:如果住上一年。他就会说,我一点也不了解圣彼得堡。如此推理,像我等在圣彼得堡两脚生风暴走三天的家伙,就完全有资格当圣彼得堡的“全权代言人”了。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发展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林彪、江青、康生一伙大搞现代迷信,把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说成是“天生的”的圣人,是“全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的特殊“天才”,是“一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不禁使人想起封建时代把帝王说成是“真命天子出世”一类的胡说八道。然而谎言毕竟是谎言,它不仅从根本上违反了历史的真实,也违背了毛泽东同志自己的一贯说法。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讲过:“我不是天才。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一九一八年读马列主义,  相似文献   

15.
<正> 作家王蒙曾讲过一个民间故事:有个人强说《水浒传》中的好汉叫“李达”,另一个人说叫“李逵”。于是,两个人赌20元钱,去问一位古典文学家。不料,那古典文学专家竟然判定“李达”是正确的。读“李逵”的当然有意见,骂他荒唐。谁知这权威竟悄悄对他说:“你不过损失了20元钱,而我们则害了他小子一辈子,他从此以后,肯定以为梁山好汉是‘李达’,这不是出一辈子丑吗?”本来我也替读“李逵”的那人悲  相似文献   

16.
蛇年春夏之交,笔者在北京中华文化学院专访了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王先生您对十二木卡姆音乐了解吗?您对新疆的印象如何?”“十二木卡姆音乐我听过一些,但没有专门研究过,毫无疑问新疆的民族音乐是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我相信哪一个中国人都会对新疆有好的印象的。”他说着脱口哼了几句王洛宾的歌。“胆大妄为”梦红楼王立平先生说,我这一辈子做了一件胆大妄为的事,就是为《红楼梦》作曲。自清朝以后流行一句话:“开口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都有了…  相似文献   

17.
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有关政府改革的提问时,突然提高声音强调说:“我想讲一个公共财政的问题,这是很少涉及的问题。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在这5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相似文献   

18.
我们总说实事求是,但也总觉得实事求是似乎很难。为什么呢? 实事求是的目的是“求是”,而“实事”则是前提和条件,所谓“实事”的“实”可以当动词来读,这样就比较明白了——“实事”就是客观地认识事物,如此才能达到后面“求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于莉娟 《小康》2009,(5):40-41
“我说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我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如果是这样一种专横环境,你还愿意在其下生存吗?令人惊讶的是,接受我们采访的海归学者称,这是发达国家科研环境的普遍写照。  相似文献   

20.
《劳动保障世界》2005,(9):14-14
多年以来,我处于一种迷惘的状态。但是一次学习点醒了我,在讲台上,老师对一位女士说:“你能不能做成200个伏卧撑;”女士回答:“做不到。”“给钱。”“也做不到。“、”“那么你听好了,”讲师郑重的说:“现在我是一个强盗,如果你现在做不了200个伏卧撑,我就杀掉你儿子。想一想,想好了再回答。”女士想了一下,咬咬牙:“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