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对日本关东地区三所私立大学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当前日本大学生对于就业问题的认识几乎没有性别差异,日本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父母的影响较大,在择业标准上日本大学生比较看重"能发挥能力"、"人际关系好"、"工作稳定"、"能自我实现"、"工资高"这五个因素.  相似文献   

2.
经历"失去的10年"后,日本经济依然复苏乏力且不稳定,但日本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与日本政府公布的失业数据相反,日本并不存在失业问题;日本重视科技开发和投入,大力开展资本经营,加快全球性经济布局的步伐,建造超大规模的金融堡垒。在这些方面日本已先行了一步,这为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3.
药物滥用是伴随着日本的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变化的,近年来这种变化更为急速而多样.1997年日本迎来了药物滥用的最高峰,称为第三次滥用高峰期.对此,日本政府在1998年制定了"滥用防止五年战略"并加以推进,1998年至2002年五年间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未达到明显减少的程度.因此,又在2003年制定了"防止药物滥用新五年战略".相关的禁毒组织也采取了一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作为"一衣带水"的日本也时刻关注着此问题。国内学术界也对日本与"一带一路"的相关问题多有关注,成果迭出,如日本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认知、分析与反应,"一带一路"战略与日本相关战略的比较,日本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或启示等几方面,通过梳理总结日本与"一带一路"的相关问题研究,也能从外国更好地全面把握"一带一路"的战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入了以通货紧缩为主要特征并伴随阶段性衰退的长期停 滞阶段。因此,日本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泡沫经济"的破灭是 造成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的直接原因;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是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外部原因;政府经济政策失误和矛盾累积是日 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政策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是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6.
归泳涛 《外交评论》2012,29(6):127-140
进入21世纪,动漫不仅成为日本产业振兴政策的重点领域,而且成为日本政府推行大众文化外交的重要工具。促成这一政策动向的除了日本动漫本身的魅力外,还有近年来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文化外交、公共外交等在国际关系中的兴起,以及日本在国家形象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当前,日本外务省正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动漫等大众文化外交的战略规划和统筹。同时,日本国内也存在对动漫外交的批评,认为动漫的"国策化"贬低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容易助长狭隘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四个方面详尽述论了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的逆向行经一是日本战败之后军国主义分子支持"台独",是台湾独立的始作俑者;二是蒋退踞台湾时期,日本成为"台独"分子活动的大本营;三是日本一直是"台独"势力分裂台湾活动的幕后黑手;四是日本长期以来与"台独"势力相互勾结共同对抗大陆,成为中国统一之路上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8.
简论日本的中亚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彪  杨恕 《外交评论》2007,8(6):26-32
日本—中亚关系于2004年开始取得积极的进展,以"中亚 日本"对话机制的确立为标志,表明日本的中亚战略开始形成。日本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与中亚关系是有着不同的原因的。由于有着良好的基础等原因,日本—中亚关系将会较顺利地发展。日本介入中亚事务,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中国需积极应对,但不能简单地把日本的中亚战略看作是遏制中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9.
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具有东亚政党体制转型的一般特征。经过二战前政党政治的初步酝酿,战后日本政党体制逐渐成熟,政党体制的演进历经两次重大转型,从乱党林立的政党体制转型为一党优位的政党体制,再从一党优位的政党体制转型为多元化的政党体制。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影响了政治民主化与制度化进程。两次转型实质上都是基于"五五年体制",具体表现为组织结构和政策主张的"五五年体制"特征明显,保守与革新政党趋于"同质化"。另外,第二次转型之后民主党强势崛起。  相似文献   

10.
日本安倍政府在"右倾化"的路上越走越远,2014年7月1日解禁集体自卫权。这一修改给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我国周边安全及中日关系带来很大影响,我国必须面对现实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1997年日本颁布《关于大学教师等的任期制的法案律》为标志,日本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从"终身雇佣"制开始转向有选择性的"任期制"."终身雇佣"制度植根于日本传统的国家观念、"集体"思想以及移植德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出了重要影响.伴随着社会发展环境以及行政改革的推进,有选择性的"任期制"逐步取代了"终身雇佣"制.这一转换过程充满了社会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如何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制衡、制度变革和教师权益保障的平衡等问题,成为关键.通过梳理日本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转变,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国情的且较为科学合理的措施,以期来完善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日本战略走向与中日关系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伴随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日本对外战略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005年以来小泉内阁加紧推行“右倾化大国路线”,造成日本同中国等亚洲邻国关系更趋恶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还需两国付出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陆伟 《外交评论》2014,(5):39-61
自民主党野田内阁提出"机动防卫力量"的构想以来,围绕这一核心概念,日本战略决策层展开了一系列规划和部署。截至2013年12月,第二次安倍内阁一并发出包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在内的"安保三箭",并正式将上述概念升格为"联合机动防卫力量",一种新的军事战略初步构建完成。日本此次新确立的军事战略涵盖了从军事理论、指导原则、战略目标到军力结构、兵力部署、作战样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国家层面上对其安全战略、法律制度规范和国内动员体制产生了一连串重大影响,从而推动日本战略文化偏好向进攻性现实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14.
日本女子教育初期主要是以培养"贤妻良母"为目标的传统人文教育.随着"男女平等"思想被引入日本社会,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便以其特有的方式悄然改变日本女性在社会、家庭、工作中的地位.不同时期的日本高等教育对日本女子职业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日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灌输性德育教育、渗透性德育教育、体验性德育教育疏导性德育教育和全方位德育教育五种。  相似文献   

16.
日本维新会“憾立于2012年9月。同年11月,原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任共同代表的太阳党与其合并。在2012年12月16日举行的日本第46次总选举中,日本维新会共获得54个议席,一跃成为日本政坛的第三大党。由此,日本维新会成为了有望与自民党、民主党相抗衡的日本政坛第三极。本文将从日本维新会的成立经过、主要领导人背景等方面出发,通过剖析其政策纲领——维新八策,来探析日本维新会这一日本政坛新兴势力的特点,并尝试性地对其未来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体育大致经历了"全盘吸收美国的生活体育期"、"重视学生学力体力期"和"快乐体育加生涯体育期",整体堪称"实用善变",因积极打造日本新国民而载入史册。这既与当时的日本国势紧密相连,更和日本的国民性息息相关。日本体育之成败得失,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曾多次说过“感谢日本侵略”一话,从日本侵略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从而团结抗战并获胜,从抗战促使中国的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壮大为后来建立新中国打下基础的角度,从日本侵略客观上促成了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上讲,毛泽东“感谢”日本的“侵略”。毛泽东这一言论有着当时深刻的国际背景和丰厚的内涵,管中窥豹,可见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9.
日本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灌输性德育教育、渗透性德育教育、体验性德育教育、疏导性德育教育和全方位德育教育五种.  相似文献   

20.
《外交评论》2016,(6):45-83
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战败后,以吉田茂为首的日本政治家基于对国家特性的重新认知,确立了以全力发展经济、轻军备及对美协调三大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吉田主义",为日本描绘出复兴的蓝图。在宪法的"和平主义"精神及外交本质的合力之下,日本外交得以挣脱战前的扩张路线,在摸索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其主要特征,则系于"宪法九条"、"日美同盟"、"经济中心"与"历史遗产"四位一体。其中,"宪法九条"与"日美同盟"这两大选择的目标、路径与方法并不相同,因此也屡遭质疑与局部修正,但"吉田主义"凭借其内在的强韧性,即使在冷战后依然维持了整体结构上的相对稳定。然而,这一局面在第二次安倍执政时期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外交的和平主义精神正经历实质性考验。日本明显加快了战略转型的步伐,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突破既有思维、法制及惯例的框架,外交体制也在经历重大调整。这一总体战略形态及外交体制的变化,无论对日本自身,还是对亚洲各国,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涵。展望未来,能否真诚反省历史,致力国际协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是日本外交所面临的"世纪性"课题。一个不甘衰落而积极挑战自己的日本,如何融入日新月异的亚洲?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日本须减少战略误判,戮力合作。没有健全的亚洲外交,日本外交难有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