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解公共领域:从“经济人”到“公共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共选择理论用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来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失灵"的原因并提出对策,认为政治家和行政人员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也是按照成本一收益原则来行事的,所以,公共领域也应该按照私人领域的运行方式来运行.但是,用"经济人"假设来分析公共领域只会颠覆公共领域存在的根本原则,只会导致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急剧恶化.为了维系和重建政府与公众的信任关系,不应该根据"经济人"假设来重建公共领域、而应当大力倡导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的自利本性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原始推动力,但如果不对其加以规限、弥补,也会成为破坏生态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经济人"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导致了对生态利益的忽视,而且他的自利本性与生态利益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应当摒弃传统"经济人",走向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兼备的、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生态理性经济人".  相似文献   

3.
公共选择理论对规范政府官员行为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来分析政府及其官员行为,指出政府官员政治行为的目的也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阐明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经济领域,而在于政府行为假设与现实政治过程的非一致性;必须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宪法民主。公共选择理论尽管有不合时宜之处,但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理论的创新,特别是对于用“经济人”假设来研究我国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并以此规范我国政府官员行为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政府自利性对政策公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性”是现代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公共性”的偏离必然违背公民意志,损害公众利益,扭曲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政府的“经济人”属性导致的自利性,常常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公共性”,本文意在说明政府自利性与政策“公共性”的关系,以及如何从体制上、政策过程中克服政府自利性,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腐败的根源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这个根源融合了传统文化因素和当今的经济因素,周遭的牟利诱惑无孔不入金钱意识横流,政治权力拥有者仍要恪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道德理想,这种主流文化的矛盾和混乱可能是当前中国官员遭遇的角色困境,是导致中国式腐败泛滥的深层根源。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指出官员具有自利性特征,这为我们分析中国官员遇到的角色困境提供了思路,它推翻了传统文化对官员必须一心为公的理想化面纱,提示我们要正视官员的经济人性质,并启示我们要通过制度设计遏制官员自利性的膨胀。  相似文献   

6.
刘春玲 《学理论》2008,(8):59-6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人”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经济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其意义的核心在于阐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活动中的个人为了获得“自利”而最终带动整个社会进步的一种假设。当今的许多学者和个人过分夸大“经济人”假设中的“自利”因素.把“自利”与人性自私论混为一谈,这实质上是割裂了“经济人”与社会的联系。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审视“经济人”及其假设,吸收其假设中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政府雇员制的当然主体———政府雇员进行角色定位与透视,得出其具有“公共人”和“经济人”双重角色,并由此具有“公利性”与“自利性”的双重内涵这一结论。在现行体制下存在着角色失衡的极大可能,对其失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详细分析了导致失衡的自利性的特征,最后提出若干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8.
罗敏 《理论导刊》2016,(8):27-32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使社会治理走向善治,是政府职能的核心内容,也是政府公利性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法治型政府的本质属性。与此同时,政府也是一个理性"经济人",难免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存在着自利性行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一方面,简政放权背景下地方政府享有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自主决定权增加后,受利益驱动,必然产生乃至扩大不合理的政府自利行为。充分了解地方政府自利性行为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提出行之有效的规制方法尤为重要。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技术规范三者并举是规制地方政府不合理自利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等概念是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中的基本范畴。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等问题都是历史地生成的,是在公私领域、公私部门分化分立的过程中被提出来的。所以,这些概念仅仅适用于对近代社会的分析。公共性是指公共部门、政府的属性;公共物品是由公共部门、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具有公共性的物品;自利性的概念则是指人的行为动机,至于组织机构和部门则不存在着自利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使社会治理走向善治,是政府职能的核心内容,也是政府公利性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法治型政府的本质属性。与此同时,政府也是一个理性"经济人",难免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存在着自利性行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一方面,简政放权背景下地方政府享有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自主决定权增加后,受利益驱动,必然产生乃至扩大不合理的政府自利行为。充分了解地方政府自利性行为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提出行之有效的规制方法尤为重要。法律规范、道德规范、技术规范三者并举是规制地方政府不合理自利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当代西方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 ,其核心主题是政府失灵说。它以“经济人”假设为分析前提 ,较深刻地剖析了当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府行为的动机以及政府失灵的种种表现和原因 ,并提出矫治“政府失灵”的对策。研究这一理论 ,对于有效发挥我国政府管理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公共事物治理向来有两派主张,政府派认为,由于公共事物的公益性及政府作为"公共人"的性质,由政府治理公共事物天经地义;市场派则认为,"理性经济人"的自利性及追求效益最大化会导致帕累托最优。因此,公共事物交由市场来治理能取得较高的效率。然而,目前两者都面临深深的困惑。仅仅靠某种单一的形式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多中心的、自主治理结构,实行广泛的公众动员和公众精神培养。  相似文献   

13.
公共选择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公共选择理论是在对传统市场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兴起和发展的。它以“经济人”假说为其基本行为假设并将之推广到政治市场上供求双方行为分析 ,最终得出“政府失败”的基本结论并提出了矫正“政府失败”的两大思路。应该说 ,其理论体系、前提假设、基本结论及改革举措还是具有相当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造成了严重挑战.认为"囚徒困境"中之所以出现表面的理性冲突是因为囚徒并非真正理性,之后笔者试着给出了两种可以化解这种冲突的方案:一种是改变博弈的理性选择方式,一种是集体理性工具说或集体利益幻象说,这一过程构成笔者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公共选择理论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为方法论指导思想,以理性自私的"经济人"假设、经济学的交换范式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为三个基本分析方法,去研究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政治选择行为。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进行评述,指出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上在公共研究中的创新及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于公共研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应学会用经济学原理来审视、解读思想政治工作,这会使我们对一些习以为常的工作现象有全新的认识。 经济人假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务实性 巍峨的经济学大厦的基石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告诉我们,每个行为主体都以自利为本性,都会根据成本-收益的计算而选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佳方案。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我们否认“经济人”的存在,制止“经济人”的活动,赋予了经济行为过多的社会义务和政治含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按经济规律办事,坦然承认人的经济本性,鼓  相似文献   

17.
政府执行行为动力机制是政府执行行为维持、运作与演变的内在力量源泉。当今西方公共管理主流理论有关政府行为动力机制的核心理论前提是所谓"自利经济人"假设,政府工作人员一切公务行为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不构成政府执行行为的动机前提。本文实证分析表明,当前中国各级政府执行行为已经形成了以"公共性价值取向"价值因子为导向与核心,以"公共性利益因素"、"机关外部动力因素"、"制度因素"等三类政府执行行为影响因素为主要内外影响因子,密切相关、内在稳定的一个主流动力机制功能体系。不过,这一体系并没有完全排斥个体性利益与价值追求。中国政府执行行为动力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统治型治理模式必然要求官吏以"道德人"面目出现.管理型治理模式构建基础是把行政人员当作"经济人".服务型治理模式内在要求行政人员是"公共人".从历史角度对行政人员人性假设作出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理解政府中的行政人员.  相似文献   

19.
现代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市场中的权力主体也是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制约机制或者约束机制对这种自利性加以软化,政府及其官员的自身利益就会不断扩张,这种利益扩张又与行政权力的腐蚀性有着一种天然的共生关系,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公共利益的异化和行政权力运行的畸变。矫正行政权力运行畸变就必须实现行政权力设置的法治化,行政权力运行的规范化,行政权力监督的多元化和行政权力主体的自律化。  相似文献   

20.
国家建立以来,人们对公务人员的人性预设经历了"道德人"、"经济人"、"公共人"几个阶段.作为超越"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公务人员的人性预设,要既能发挥对公务人员积极的激励作用,又能起到约束作用,使激励和约束相得益彰,因而"公共人"并不是对公务人员人性的真实揭示.正义一方面和道德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及政府组织的正当性相关,因而对公务人员的正义要求恰好既能发挥激励作用,又能发挥约束作用.可见,公务人员的基本角色应该是"正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