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只需要一座山、两条水,可以言说或不可言尽的意境,就已经包蕴了铜仁。山为梵净。这是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升为陆地的古老台地,地理锻造的雄沉奇峻、神话叙述的悠远神秘、宗教寄托的福缘禅意、文学寻根的哲学追问,一千个人在这里有一千种思考。水为乌江、锦江。锦江由梵净山蕴蓄而出,为中国古地理中"五溪源"的一支,水纯净静雅、茂润大地,陶渊明濡墨描绘的桃源图,活在这武陵深处;乌江是云贵高原的动脉,破开秦皇帝王刀剑划下的边界,高原与中原的贸易、交流,由江而兴、由江而融,黔中才俊、由此涌出,走向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2.
上篇 追寻历史:辉煌曾擦肩而过 水是生命之源。人离不开水,土地也需要水来滋润,而铜仁与水这份情缘更浓、更甚。 同源于梵净山的大小九十九条溪河流经铜仁汇集成锦江,环绕铜仁古城,绵延千里流入洞庭湖。西部的乌江奔腾咆哮进入长江。正是这两条母亲河,孕育了这方水土这方人,造  相似文献   

3.
古渡乌江     
常常想起乌江,因为那是故乡。古渡乌江位于遵义县境内,处于遵义与贵阳的交界地,北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50公里,南距省府贵阳100公里,为川黔通道必经之地。发源于乌蒙山区的乌江,是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是我省第一大河,由西向东横贯黔东北后注入长江,全长一千多公里。在乌江渡上游五公里的两河口,奔流而来的息烽河、六广河、偏岩河在此汇合,劈山开道,滚滚东流,始称乌江。旧时的乌江,《水经注》称为“延江水”。《元史·文宗记》始称“乌江”。“乌”是指清澈,是美称。乌江渡就横定在这“渊澄清澈,可鉴毛发”的乌江上。乌江的源乌江渡所处的遵义…  相似文献   

4.
正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严谨、质朴的学风,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思想素质高、扎根农村献身教育的"永久牌"山区教师,至今仍在教学第一线默默奉献的山乡园丁有1.1万余人。1919年,思南县知事马震崑在拥有400年文化传承的"为仁书院"旧址上,创建了思南县立师范讲习所。1972年,该校更名为贵州省思南师范学校。2012年,这粒师范教育的"种子"从乌江之滨飘到锦江河畔,一个崭新的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始逐浪前行。  相似文献   

5.
正三月的铜仁,十里锦江碧波涟漪,滨水植被自然天成,与千年古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如画风光好似一幅幅水墨画。"铜仁之所以为黔中独美,美在有梵净山的蕴蓄,美在有锦江水的茂润,活该是桃源的深处。"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说铜仁》一文中说。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接合部,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示范区。近年来,该市围绕构建"武陵  相似文献   

6.
梦幻锦江     
<正>锦江,发源于梵净山,由西向东蜿蜒横贯铜仁市碧江区全境,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掩映在密林绿野之中,碧水淙淙,波光粼粼。丰富的自然美景、珍贵的文物占迹、雅致的亭台楼阁,宛如一颗颗珠宝镶嵌在锦江两旁,勾画出"四面青山楼外楼,新装巧扮最风流,多清最是锦江水,一步依依一回头"的深远意境。依托美丽的锦江,铜仁市充分利用现代灯光技术与艺术手段,着力打造一个山水相  相似文献   

7.
正《贵州省水运发展规划(2012—2030年)》明确将乌江高等级航道规划提升为三级,由现在的500吨级提升到1000吨级通航能力,以有效解决乌江通航能力不足的问题。"下石阡,过湄潭,经思南,标水德而入武彭,会岷江而趋赭龛;走三省以绵亘,纳众谷而流谦。"200多年前,清代举人李凤翧写下名篇《乌江赋》,文字气势雄浑,声色俱美,对乌江沿岸的风光、物产作了全面的描绘。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也是贵州最大  相似文献   

8.
张萍  杨胜治  田宇  文叶飞 《当代贵州》2013,(23):I0001-I0001
水是城市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水环境与生态亲水景观,是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铜仁市碧江区始终坚持"保护母亲河,打造梦幻锦江",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如今,锦江正建设成为一条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杰长廊"。亲水融绿打造生态园林城市近年来,碧江区一直将提升梦幻锦江文化旅  相似文献   

9.
正风清云淡,翠绿流淌。2014年7月23日至27日,中国·德江首届乌江石文化节在素有"中国傩戏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奇石之乡"之称的德江县乌江石文化城举行。本届乌江石文化节主题为"打造乌江石文化品牌,助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旨在通过打造"中国·德江乌江石文化节"这一文化品牌,充分展示德江文化资源优势,提升"隋唐古邑,神奇傩乡"的大美形象。  相似文献   

10.
贵州采用新的开发手段比内地晚了一千多年,而作为农业社会主要资源的土地又不如其他地区,"渐比中州"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这一状况。在贵州开发史上,明代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主要标志是与中原接轨,按照"中原模式"开发。明清两代,交通条件起了较大变化,不但有驿道与全国相通,赤水河、乌江、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北盘江及红水河的航运发展起来,而且省城与府、厅、州、县的道路不断开通,打开"山门",渐成开放态势,为人口  相似文献   

11.
强渡乌江     
正红军突破乌江,粉碎了国民党借乌江天险堵截消灭红军的美梦,一扫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从此掌握了战争主动权。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三路向乌江进发。右路红一军团在回龙场、左路红三军团在茶山关、中路军委纵队在江界河等地强渡乌江。而防守乌江的则是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他为防止红军"赤化黔北",调派3个旅1个团沿遵义老君关到思南塘头的乌江各渡口构筑工事,并沿江烧毁民房、销毁船只,以阻止红军渡过乌江。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由西  相似文献   

12.
正"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聚焦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在这片深度贫困的土地上,合力打响了一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役。"乌江水呀波连波,荒草石头两岸坡;贫穷日子真难过,守着乌江缺水喝。"这首民谣,唱出了桶井人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艰难与艰辛。作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德江县桶井土  相似文献   

13.
文叶飞  文媛  宋喜成  钱远  田宇 《当代贵州》2011,(10):5-I0002
扬起手来,却不忍挥别。这该是一个怎样美丽的地方?“四面青山楼外楼,新妆巧扮倍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头。”这是铜仁留在诗人瘳经天心中的绝美景色;诗人周正恒的《十里锦江》更是情感饱满,精致而丰美:“应怜柔水缠绵意,惹我相思到白头。若得幽思成梦幻,朝朝暮暮画中留。”  相似文献   

14.
正贵州坚决打好乌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苦干实干、久久为功,让千里乌江更加清洁美丽,为万里长江注入清水碧波。"乌江的水,终于回到了记忆中的样子,同20多年前相比相差不大。"4月15日,漫步在乌江河边,一眼望去碧波荡漾,迎着河面吹来的清风,年近六旬的赵文全感慨道。赵文全家住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中大街,距乌江仅3公里。回想起几年前,这里还被村民称为"污江","河水有酸臭味,周边的垃圾和污水也往河里倒,简直看不下去"。  相似文献   

15.
正沿河山川秀丽、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乌江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乌江山峡山重水复,风光旖旎,有"船在江中行,人在画中游"之意境,享"乌江百里画廊"之美誉,是乌江文化的天然博物馆。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万多公顷,2004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被确认为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被誉为"动植物的天然宝库"。  相似文献   

16.
正曾经,这里是偏僻贫穷的小渔村,渔民们在风浪中讨生活,日子过得清苦自不必说,还得天天提心吊胆。时光荏苒,如今,这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东港市锦江渔民委。就像这名字一样,渔民们当下的生活可谓是一片锦绣。2013年,全村劳动力人均年收入达到5.68万元,比改革开放之初翻了5倍还要多。村民们都说:"靠海吃海的锦江渔民委能有今天,多亏有个好‘领航人’!"这个"领航人"究竟是何许人也?一个村民抢答道:"他就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锦江渔业总公司总经理于长福。"  相似文献   

17.
红渡新景象     
正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坐落在乌江边上,距大乌江集镇2公里,原名岩门,因1935年1月红军在村中回龙渡口率先突破乌江、北上遵义而改名红渡。在这片红军当年浴血奋战的土地上,目前正在探索"旅居农家"建设的新路径,寻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转型升级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8.
正省生态环境厅全力推动毕节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法治创建"工作,基本建成了体系完备、公平公正、严明高效、执行严厉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昔日乌江万户渔,烟波浩淼多网箱。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拆除乌江库区渔业养殖网箱进行部署前,乌江流域库区的真实写照。不待乌江成"污江",取缔整治脚步急。自2017年7月7日金沙县乌江库区第一口网箱顺利拆除,金沙县全面开启了县内乌江库区水域养殖网箱的依法拆除工作。历时10个月,全县330户1357.82亩养殖网箱全部拆除完毕。在为乌江库区减负的同时,还要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引航下,巍巍梵净风起云涌,浩荡乌江惊涛拍岸,梦幻锦江碧波荡漾。这一年里,有关铜仁的一些词从无到有、从冷变热、从不常见成为常见,逐渐融入人们的脑海里,转化成推动铜仁跨越发展、崛起于武陵、先行先试构建武陵山区扶贫攻坚示范区的自觉行动与动地壮歌。【热词1】迈入城市时代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自撤地设市以来,铜仁强劲稳步  相似文献   

20.
乌江激荡,山川丰美。穿城而过的乌江,将千年古镇一思南山城装扮得如诗如画,活脱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画中”的水墨山水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