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郑重 《瞭望》1990,(22)
最近,记者就如何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问题,访问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他们强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最富有朝气的人生阶段。青少年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容易接受好的教育,也易受不良思想的诱惑。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青少年走上正途十分重要。 下面是四位政协委员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是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生机的力量,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将决定我们明天的事业。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早在苏维埃时期就颁布了有关保护青少年的法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下达的有关教育、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文件就有三十多个。社会各个方面也为青少年成长做了大量、卓越的工作。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正在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一种美德。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环境。虽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导致或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很多因素是根源于家庭的。从自己所接触到的有犯罪青少年的32个家庭的情况来看,家庭管理教育失当、预防措施不力、生活环境恶化等等对青少年的行  相似文献   

4.
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改革的新任务,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要求。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创新青少年工作内容,促进青少年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要完善青少年法律体系,制定综合保护青少年权益的基本法。要推动改革青少年工作体制,设置青少年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强化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协调和联动。要扩大青少年的政治参与,鼓励、组织和促进青少年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发挥青少年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中的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觉  李康宁 《理论导刊》2007,1(1):82-84
社会的和谐关涉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和谐主要是在维护王权、推行专制统治、恪守封建等级制度前提下社会的稳定与调和,现代社会的和谐主要是在弘扬民主、限制权力、保护权利的前提下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须依靠一系列制度建设,其中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尤为重要。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在于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以确保有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民意表达机制、权力制约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保障机制、权利保护与救济机制以及环境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22名初一至高三的青少年进行访谈,探讨了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特点以及该环境对同伴群体社会化的意义。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在社会微环境中的活动主要是群体活动;社会微环境是青少年调节情绪、形成和表现同伴群体文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微环境能够给青少年同伴群体提供自由平等的气氛。  相似文献   

7.
李慧萍 《学理论》2014,(12):282-284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其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同辈群体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0,(9)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友善观是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和素质,对青少年友善观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内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为青少年友善观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本文在结合儒家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社会青少年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中践行友善上所存在的问题,并由问题出发结合儒家"仁爱"思想在友善观践行上的启示给出了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9.
日本关于青少年的法律,是根据目的和作用不同而分别制订的。更明确地讲,根据各种目的和作用制订的关于公众的法律,同样是适用于青年人的,其中有许多法律规定了对青少年的特别保护或者限制。有些法律,是考虑到青少年在某些领域里如教育、保护、福利、犯罪案件等方面的特殊性而专门制订的。下面是有关日本青少年的专门法律的部分内容。一、教育 (一)《教育基本法》《日本宪法》阐明了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即:“全体公民都有权利受到与他们的能力相适应的同等的教育。法律规定:公民必须使在他们保护下的所有男女儿童、青少年受到普通  相似文献   

10.
曾庆金 《学理论》2009,(30):151-152
相似的防卫案件,有的法院认定为正当防卫,有的法院判防卫人有罪,这源于对“正当防卫”法律规定的理解不同。正当防卫争议的焦点有两个:一是防卫适时性问题,二是防卫必要限度问题。本文只探讨防卫适时性问题。理解“防卫适时性”的法律规定,必须把握法律的正确导向:站在有利于保护防卫人合法权益的立场上,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人民法院的判决,要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既保护受害人权益,又惩罚罪犯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1.
梅强 《学理论》2013,(23):164-165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和《精神卫生法》的出台,提升了我国精神卫生立法的人权保障水平。然而,在强制医疗方面,刑事强制医疗和普通强制医疗在适用对象、制度性质、决定主体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区别反映出当前医疗资源匮乏的国情现实以及法律衔接协调的法律体制等问题。法律在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下不能只注重保护人权这一个价值,而忽略了法律的成长环境,否则法律会被架空搁置,难以实现立法本意。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由于青少年沉迷于互联网,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青少年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引起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社会、家庭、道德、伦理问题,这不仅危害到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成长,也对整个社会提出了严峻的互联网上青少年的安全问题.文章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避免或是解决的方法措施,从而引导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选择健康、有用的信息,学会加强防范、保护自己,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13.
《法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丛文辉同志关于《“青少年犯罪”不是法律概念》的文章。读后,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与作者商榷。 (一) 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不是法律概念,首先涉及到对“青少年犯罪”如何认识。“青少年犯罪”是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概括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们接触了大量的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的社会现象以后,形成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和所以能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被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和多文化的国家,为了使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在青少年中形成认同和内化,强调本民族的社会传统和国家认同,新加坡编织了立体网络,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四方相互协调,积极互动,为青少年共同价值观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青少年个体确立同一性以及产生同一性混乱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在该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成功度过该阶段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同伴群体环境等对青少年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必须优化以上四项社会环境以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外所谓“青少年案件”,是指少年法庭的管辖范围。包括青少年犯罪案件、青少年的一般违法案件、罪错案件和“身份罪”案件,甚至还包括一些与青少年本身的行为无关的诸如遗弃案件、虐待案件、福利案件和保护案件等等。“青少年犯罪”概念可以分为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和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有关法律中已明确的规定犯罪行为。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甚  相似文献   

17.
王喜 《学理论》2013,(23):363-364
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文化环境正处在一个开放、复杂和动态的体系中。受全球化、网络化以及大众文化迅猛传播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遭遇着深刻转型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优化措施有三:加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建立健全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制度和法律支撑体系;深度开发和整合思政教育文化环境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文化意义上的法律样式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相对静态和绝对动态中社会生活和法律文化在深层结构和表层映象上所形成的法制体系宏观运作和法律实践凝结成的宏观程序.在同一时域下的不同空域,在不同时域的同一空域,判例法、成文法和混合法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中国法律样式的过渡和变迁经历了一个否定与融合的过程,是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形态、地理环境、法律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法系传统上的相对封闭成长和近代吸收变法的成果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董媛媛 《学理论》2011,(26):55-56
随着社会文明、技术手段、传播媒介的进一步现代化,人们对内心世界的安宁和独处环境、私人空间的保留要求将更加强烈。隐私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法律权利。我国法律虽然多处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但在私法领域中的成文法律中,没有一部法律有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仅仅在司法实践中,遇到隐私权问题时,司法解释予以规定,以名誉权的名义来保护隐私权。因而我国隐私权保护立法显现其不足,尚未形成完整制度,隐私权被侵害相当突出。加强和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公共治理与公民社会组织的成长:深圳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公民社会组织一直被政治国家所湮没,城市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组织。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伴随民间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的生成,公民社会组织开始发育和成长。譹越来越多的政治家、企业家、学者和普通公民,开始关注政府和企业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