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泽东书信选集》中,有些信谈到了哲学问题。从这些信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研究哲学;也可以看到,他研究哲学是怎样联系实际的。 他在一九三七年给艾思奇的信里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这里说的《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同志继《大众哲学》之后写的一本著作。毛泽东同志读这本  相似文献   

2.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李瑞环55万字的宏篇巨著《学哲学用哲学》。我连读三遍, 获益良多。确如作者所述: ”哲学是明白学”“哲学是智慧学”;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李瑞环同志是一位深受人民尊敬的领导干部,他的著述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一样的受欢迎。读他的书就像当面聆听他的教诲,书中没有从抽象到抽象的空洞说教,而是结合工作实践,将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升华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再度引起世界瞩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倡德教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为世界所关注。早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还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论中国哲学》中说:中国哲学“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以前”。“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相似文献   

5.
主体问题历来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热点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对主体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为我们研究主体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想通过对《逻辑哲学论》中的主体问题加以分析 ,使我们对主体问题有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多读“无用之书”】李浴洋:陈老师,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高兴可以就“读书”这个话题和您做一次访谈。关于“读书”,您先后写过《书里书外》《书生意气》《漫卷诗书》《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与《读书是件好玩的事》等。我注意到,从199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您都会应邀撰文或发表演说来谈“读书”。  相似文献   

7.
漫谈读书     
潘琦 《当代广西》2007,(18):52-52
那晚看央视《艺术人生》“走近金庸”专辑,节目将结束时,主持人问金庸老先生最后有什么话要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说。金老先生不假思索地说:“我希望大家能抽时间多读些书,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解除万般忧愁和许多烦恼……”老先生的几句话讲得很平实、平常,但很深刻,可谓语重心长。  相似文献   

8.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这对每个人都如此,更何况我们的党员、干部。要落实好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就必须强化党史教育。不联系过去的历史功绩和深刻教训,在当今和平年代就  相似文献   

9.
“当前哲学的困境”辨析马中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教授)对于当前哲学面临的“困境”,是每个搞哲学的人都体会得到的。读了《岭南学刊》今年第一期“面向21世纪哲学笔谈”的文章,许多学者对当前哲学的困境及其出路的看法,很受启发,许多看法我是同意的。但...  相似文献   

10.
我常喜读书,却也因此平添烦恼。世上书籍林林总总,若要一一通读,全盘吸收,虽呕心沥血亦不可得。所幸,在苦于阅书无从甄选,几近厌倦后,终明白道理: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才须咀嚼消化。《公安教育》是值得咀嚼消化的书。如此评价,倒不全因我忝为公安教育工作者,职责所在,行须研读。弗·培根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我以为,“博彩”自不可取,“怡情”、“长才”则于己大有好处。读《公安教育》不失为“怡情”、“长才”之妙招。幽居独处时,沏一杯清茶,沉醉于个中篇章,读到妙处拍案叫绝,掩卷后思绪连连,不觉间又有所悟。…  相似文献   

11.
从1978年读研究生算起,我接触、关注、研究科学哲学已有三十个年头。文章和著作没少撰写,译文和译著没少适译,阅读的科学哲学书籍当然不会太少。但是,像手头这样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句流畅的《科学哲学》书,我着实是第一次谋面。  相似文献   

12.
近日,品读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颇有感受与顿悟。书中的每一篇文章,篇幅都不算太长,但都能给人以清新的启迪。尤其对李瑞环在《提倡大家学点哲学》中所说的“不学哲学,天赋再好不能算明白人”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习哲学,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会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对于一位统战工作者而言,其工作特殊性更需要学会一点辩证法,这对个人的工作、生活、为人都是极为重要的。如书中的一个小事例:“一块木头是什么?就是一块木头,这个回答并没有错,但它还是什么?这就要看具体情况,拿它来做家具就是原料,拿它来烧火就是燃料,拿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有没有自己民族化的逻辑范畴理论,是否只是重伦理政治而轻逻辑思辩,只有“经注经解”而无逻辑体系呢?近年人们开始注重直接“从逻辑的一般概念和范畴的发展与运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历史规律,这是不是“套用西方哲学模式”,必然会“回到黑格尔”呢?这是当前哲学史工作者十分关心而又关系到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当初的理解是在老师教育下,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我儿时的心里树立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事事为别人着想的观念,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让自己活得有意义。这是我对“老三篇”最初、最朴素的理解。参加工作以后,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开始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先进组织。经历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经受住了党组织对我的考验。2002年7月1日,我终于举起右手,庄严地站在党旗前宣誓,成  相似文献   

15.
认识一个学人,应该先从读他的书开始。如果我说葛剑雄的一本《行路集》已经引我上“路”,使我对历史地理这门学问产生了浓烈的兴越,那是高抬了自己的悟性;如果我说,读了葛教授的这本自选集,“夺”走了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自尊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觉,请不要怀疑,这是真的。也不知为什么,读完全书,眼前总出现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总感到葛剑雄也是一个思想者,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作家在病房中读过《论语》之后,写他眼中看到的一个矛盾的孔子。文章中有这样的话:“读《论语》,很多时候就是听一个抱负难展的人在长吁短叹。有诗意的时候……有讨厌的时候……更讨厌他说过这样的混账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到这里,便想将书抛下了。”  相似文献   

17.
浅议艺术反映对象的特殊性何梓 读了几本以“艺术哲学”命名的书,它们都以不同的表述说明艺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丹纳的《艺术哲学》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明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杜卡斯在《艺术哲学新论》中则认为,可以把艺术哲学界定为关于艺术评论与审美客体的基本学说。...  相似文献   

18.
《桂海论丛》2013,(1):2+133-F0002
孙春晨,男,江苏省扬中市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道德与文明》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伦理学理论、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工作。出版《市场经济伦理研究》、《生死论》、《伦理新视点》、《人生幸福论》等专著,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人民论坛》、《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面向生活世界的伦理人类学》、《符号消费与身份伦理》、《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穷人经济伦理问题》、《经济伦理学:从构建体系走向问题意识》、《“人情”伦理与市场经济秩序》等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伦理新视点》(合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专著类”二等奖、《人生幸福论》(合著)获国家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人情”伦理与市场经济秩序》获“中国伦理学会首届学术奖”论文类二等奖。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个专事文学创作的人,对教育应算“门外汉”。说三道四,难入其究里。但我有三个第三代。大外孙女今年要考大学,孙子刚读高一,6岁的小外孙女则读“小一”,不知不觉间,她竟已背起8斤重书包(我亲自过秤的),小手还需拎另外一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今落脚到了他们身上。我的“龙”“凤”标准其实“有限”,只巴望他们读到大学,成为“具有平等思想和创造精神、以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和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引自《人民日报》)12月2日文章《我们需要“粗茶淡饭的教育”》)自然,这挺使我关注大学教育种种现况。不知何时全国刮起了一窝  相似文献   

20.
书,既要泛读,又要精读。这要看个人爱好,也要看什么书和什么人读。我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也佩服学究们把历史事件“研磨”成粉末,再“还原”,我还享受央视名嘴信手拈来的各种典故,还有法国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对“高老头”入木三分的刻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