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阳明属于中国也属于贵州。王阳明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人们公认的。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的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所无法比拟的。”长期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阶段,叠起一座高峰,比之汉唐经学在理论思辨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水平。对于宋明以来“正统”的程朱理学,王阳明思想无疑是一种反叛,具有强烈…  相似文献   

2.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12岁时,在京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书塾先生:“何为天下第一等事?”年少思远,这话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问,人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终极价值是什么?先生吃了一惊,从未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这个小小读书郎,思考了一会,才作出他自认为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心学的本旨着重于践行方面,有关“功夫”说的核心在“诚”一字上。“诚”要求把握内在诚慎信实的心态,并以此作为生命的本体;其与关联外在世界的“敬”侧重不同。当代社会需要从生命的儒学向生活的儒学发展,以使儒学重新植根于大众的土壤上,因此倡导“诚”的理念特别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在对佛家的批判中,主要认为儒佛有公私之别.但对“公私”二字的界定,王阳明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本体层面,在本体论的基础上指责佛家之“私”,将儒家之“公”作为心学本体的某种概括.他的批判基于对佛教深刻的理解,逻辑上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对于维护儒家其时的地位,促进佛教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是传统中国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朱子之后理学发展的又一思想高峰.他的心学思想的形成以贵州修文龙场的大彻大悟为标志,开始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学术观点.最有创造性的良知学说,如果追溯其前后渊源,其实也发端于修文龙场.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开始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最终席卷大江南北,影响日本、韩国,远播欧洲、美国,不仅在中国儒家文化内部成为与朱子学并埒的一大思想学派,而且也是东亚文明最能代表深邃生命体验和直观智慧的哲学理论,迄今为止仍在以积极的身影参与现代性思想文化的讨论与建设,以活跃的姿态步入国际文明对话的队伍或行列.  相似文献   

6.
正500多年前,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成为中国儒学一大高峰心学的起点。这位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从入黔到出黔两年间,既播撒了思想的种子,又留下了生动的足迹。这些人文遗产与贵州神奇秀美的自然山水交相辉映,在当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相似文献   

7.
《五经臆说》是王阳明在龙场之悟后将自己领悟的心学与五经一一疏解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五经臆说十三篇》集中反映了他的天人合一思想。王阳明解《春秋》“元”表达的易简性与现实性,解《易》“贞”体现的生生性与不变性,解《诗经》五颂阐发的意义性都是其天人合一观的重要层次。以《五经臆说十三篇》为核心分析王阳明的天人观,可以清晰的看出心学对理学的反动及对传统儒学心性论方向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王阳明生前,弟子遍布大半个中国。从明代中后期到现在,阳明学研究已经走过了五百年的历程,近代阳明学在其中占有重要一席。近代哲学家基于各自的哲学理念、政治诉求和价值旨趣审视王阳明的思想,以不同范式解读、诠释阳明学,形成了六种不同的阳明学研究范式和形态,为阳明学研究提供了多种样式和选择。与此同时,近代阳明学研究带有与生俱来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特征,反思近代哲学家的阳明学研究,既有助于直观感受阳明学在近代的传播,又可以得到诸多启示和启迪。  相似文献   

9.
黄维元  尉浩 《理论学刊》2007,(5):101-103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德”是一个贯通天人,涵盖哲学本体论、伦理观和社会政治理论等多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概念。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德论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视域中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将德范畴与心性联系起来,提出德乃心得之于天命之性的德性本体论,主张通过尽心诚意、致良知以成就德行,因而具有鲜明的心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学术上,王阳明呼吁豪杰之士,以共襄圣学;在政治上,王阳明同样呼吁豪杰之士,目的是改良政治.豪杰是王阳明良知之学的人格依附,是王阳明实现政治诉求的中坚,寄托着王阳明政治改良与社会改革的希望.惜在当时的环境下,豪杰并没有大面积的出现.王阳明的豪杰意识与追求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知识分子企图改良社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在贵州期间的教育活动,对贵州的文化事业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启西南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了一批黔中弟子,维系西南学脉,维护民族团结,在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明儒学案》标立有“楚中王门”,但所列人物和录载资料均甚少。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楚中王门”的研究亦十分欠缺。但事实上,王阳明曾在湖南有两次为时颇长、参与人数较多的大型讲学,他门下亦有些湖北籍的亲传弟子;可以说,他不仅在楚地播下了心学思想火种,而且亲自为“楚中王门”培养了中坚力量。至晚明,耿定向及“天台一派”崛起,李贽(卓吾)又长期在湖北生活讲学,更因深受卓吾影响而有公安三袁,“楚中王门”达到了发展高峰。而发生在荆楚之地的耿定向与李贽之间的长期论争,则不仅是晚明王学,而且是当时思想文化界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耿、李“和解”及不久天台的去世,以及因耿、李之争余波而形成的对李贽新一轮更加猛烈的迫害并导致卓吾不得不永离麻城龙湖,宣告了楚中王门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责任伦理思想大体由“责任”的概念、己任的观念、责志的理念、责人的规整和责过的要求五部分组成。王阳明尽管没有直接使用“责任”范畴,但经常使用“责”“任”和“务”字,它们都具有“责任”的意涵,用以表明索取、求取、要求、责备、训斥、规劝、谴责、惩罚、追究、督促、督查等以及差使、使命、任务等分内应做的事。王阳明不仅阐发了“己任”的主体性、自我性和内在性,还在儒学史上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创造性地阐述了“责志”说;他虽然肯定了“责人”但更为凸显“责己”,虽然主张“责人之过”但更强调“责己之过”,并且还较为系统阐发了由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构成的自我改过论。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一位思想巨匠,独倡“知行合一”,发展“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哲学家;他是一位军事天才,当皇室内部出现军事叛乱之时,他力挽狂澜,  相似文献   

15.
庄恒恺 《湘潮》2015,(2):85-86
《传奇王阳明》一书,是董平教授按照他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之讲稿修改而成的。本书讲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展现了董平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美通俗的文笔,是一本学术普及精品。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心学大师,道德修养理论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从初学到成圣,王阳明经过了独特的心路历程,也形成了自己的圣人观;他的心性论构成了其道德修养思想的理论基础;省察克治、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等构成了其道德修养思想的主要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所蕴涵的“实心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本体工夫合一”的“实心”论,“实地用功”的“实功”论,“践履之实”的“实行”论,以及“爱人之诚心,亲民之实学”的“明德亲民”论。王阳明“实心实学”思想,是明清之际“实学”社会思潮的理论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对王阳明“诚意”说定性和定位不当,以及对王阳明哲学立场辨识不准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王阳明“诚意”说的哲学特色。其一,阳明不同意朱子把“格物”置于“诚意”之先的修身功夫程序,提倡将“诚意”置于“格物”之先。其二,阳明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世界相联结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他强调修身以诚意为主的深层哲理根据之一。其三,阳明在批评朱学“务外遗内”与禅学“是内遗外”这两种对立哲学取向的同时,坚持以超越内与外、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9.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09,(7):52-52
《解读王阳明》 袁仁琮著 巴蜀书社 2009-1 十年前,袁仁琮先生撰写了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十年后,其作《解读王阳明》由巴蜀书社出版。“解读王阳阳明”的原因很简单,袁先生说。就是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婷地理解我国历史上这位少见的全才”。  相似文献   

20.
论王阳明的道德内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林英 《理论学刊》2003,(2):144-146
王阳明以心体论为基础 ,以“心即理”为出发点 ,强调道德规范内化于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论证了通过心的内部活动即情理交融来实现道德内化的过程 ,提出了体现和检验道德内化的道德外化主张 ,由此形成了他的较为系统的道德内化理论。这一理论所体现的以和谐、统一为取向的个体道德思路 ,对我们正确认识道德内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