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于右任,字伯循,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民党内是一位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老人。大陆解放前夕.被胁迫去了台湾。于右任先生和周恩来早有交往。周恩来曾评价他说:“于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他还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左派。他态度不坚定。旗帜不够鲜明。”对于这样一位国民党内的中派人物。周恩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时时加以关怀和团结。这从他为于右任夫人祝寿一事上就足以得到明证。  相似文献   

2.
于右任先生是驰名中外的书法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仅是国民党元老和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和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开国共合作之先河 早在大革命时期,于右任就积极支持国共两党合作。 1922年陕西靖国军失败后,于先生离陕赴沪。恰巧这时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驱逐了不称职的原任校长,要求改组学校,成立上海大学,并拟从陈独秀、章太炎和于右任三位著名学者  相似文献   

3.
《屈武回忆录》指出:于右任负气出走成都事发1943年春,蒋介石强令屈武出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是在1944年;两事发生后他都与周恩来会商并得周面授处置机宜。经对有关史料考辨可知,于右任出走成都是在1944年春,蒋介石强令屈武出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则是在1945年;两事发生时周恩来均不在重庆,因此向屈武面示处置措施者均非周恩来。  相似文献   

4.
72年前,从崇安(今武夷山市)走出了一支引起周恩来、于右任、李济深等国共两党上层密切关注的抗日队伍——“台湾抗日义勇队”。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率领中共代表团和中共中央南方局,从一九三八年十月下旬起,奋战在国统区的陪都重庆。本文将周恩来同志和于右任、张治中、张冲、刘文辉、吴耀宗之间的交往作一叙述,拟反映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平事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凄楚动人的怀念故乡、思念大陆的哀音是著名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遗作。于右任, 1879年生于陕西泾阳,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31年后长期任检察院院长, 1949年蒋介石撤往台湾时,他也被迫离开了大陆。身居台岛,于右任时时怀念家乡,思念大陆的亲朋故旧。他遥望大陆,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词。   1962年初,于右任身患重病,他感到自己很可能将久…  相似文献   

7.
<正>周恩来是历史上少有的一生信念如一、操守如一、言行如一、表里如一的人。于右任曾经写过一幅联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周恩来是天地正气和古今完人优秀品德的最完美体现者。周恩来是感动中国第一人。从根本上说,周恩来的高超领导艺术和优良领导作风,与他坚定的信念分不开,他一生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坚定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的信念不动摇,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动摇。信念的  相似文献   

8.
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爱国者.他早年曾与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上海大学.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时,他提出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抨击了当时的"分共"逆流.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两党团结,共同抗日,并为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后迁至重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表示不满.1949年4月,李宗仁派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飞往北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接着又拟派于右任作为特使飞往北平,参加谈判.而张治中却认为于右任留在南京可更快促成<和平协定>,因此电告李宗仁"请于暂缓来平".以后,于右任期待南京解放,但却在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4月21日,被国民党武装人员强行架走,离开南京,辗转上海、广州,到了重庆.后来,他未能与老妻、爱女见上一面,就又被胁迫于11月28日到了台湾.从此,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了隔海相望、怀念大陆亲人的暮年生涯.每念至此,于右任都会说:"文白(即张治中)误我!文白误我!"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爱国者.他早年曾与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上海大学.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时,他提出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抨击了当时的"分共"逆流.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两党团结,共同抗日,并为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后迁至重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表示不满.1949年4月,李宗仁派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飞往北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接着又拟派于右任作为特使飞往北平,参加谈判.而张治中却认为于右任留在南京可更快促成<和平协定>,因此电告李宗仁"请于暂缓来平".以后,于右任期待南京解放,但却在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4月21日,被国民党武装人员强行架走,离开南京,辗转上海、广州,到了重庆.后来,他未能与老妻、爱女见上一面,就又被胁迫于11月28日到了台湾.从此,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了隔海相望、怀念大陆亲人的暮年生涯.每念至此,于右任都会说:"文白(即张治中)误我!文白误我!"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监察院长于右任抵渝,下榻著名金融家康心如家,脚跟未稳,便提出到嘉陵江温汤峡观看温泉。这温泉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于院长竟如此迫切向往?一般人不解其意,唯有康心如似乎早已心中有数。于院长所说的温泉,就是当今的北温泉公园。第二天,康心如便驱车陪伴于右任前往。一路上,于右任思绪万千。车过北碚,到达金刚碑时,他口诵七律一首,诗云:须发何期渐有霜,长途碌碌复相忘。身非名世承新运,心似孤儿恋故乡。雷雨及时万族乐,山川效命百工忙。金刚碑上频回首,多少英雄在战场。北温泉并不是于右任的故乡,然而他却与北温泉…  相似文献   

11.
"小处不可随便"据说是民国元老于右任的副官把于右任写的"不可随处小便"的便条重新装裱而来的。这个故事且真且假,众说纷纭。但"小处不可随便"这句话在古代就已经是至理名言了。像古人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小处不小宋人罗大经编著的《鹤林玉露》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  相似文献   

12.
杨子  徐剑 《党建文汇》2007,(5):41-41
于右任虽为一代“草圣”,别人向他求字,他却从来没有架子。191年在西安,一位青年军官请他为自己的下级官兵写一百幅条屏,于右任回答说:“他们为国辛劳,应该写,应该写”。后来他回到重庆后,即写好一百幅条屏,还自己掏钱裱装成轴送到西安。  相似文献   

13.
周贻谦,又名贻德,字济渠,号劫之。1873年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去世于汉口,1937年安葬于南京永安公墓。 周贻谦是周恩来五祖父周鸣鹿(谱名骏庞,号敦甫)独生子,大排行三,因此周恩来称之为三伯父。他幼时念书刻苦,很有学问,旦由于祖父周樵水先生到淮安任过后补知府  相似文献   

14.
1945年秋,张治中在重庆拜访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于右任的女婿屈武,这时也在座。张见到屈武时说:“我正要找你哩,委员长派我到新疆去和平解决伊犁、塔城、阿山三区的问题。现在正在商量组织一个和谈代表团,你愿不愿意和我一道到新疆去工作?”屈武答:“这个问题,我自己不能作主。”于右任接过话头道:“他现在是陕西建设厅长,委员长恐不会同意他离开陕西到新疆去。”张治中接着表示:“只要他愿意去就好办,我可以对委员长说,经文(屈武的字)是最理想的人选,让他参加和谈代表团,有利于和平解决三区问题。”在这次谈话后,屈武立即去征询…  相似文献   

15.
高振普1961年起任周恩来卫士,1983年起任邓颖超警卫秘书,长期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他将在中南海西花厅30年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写成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和杰出的外交家,周恩来直接领导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由此,也与联合国几任秘书长有着许多的交往,以至结下了不解之缘。 1、联合国成立后,挪威人赖伊当选为第一任秘书长。1950年,周恩来几乎每个月都与他有电报来往。周恩来对联合国的注意,始  相似文献   

17.
<正>开国之初,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郭沫若同董必武、陈云、黄炎培任副总理。当时,指导各行政部门的3个指导委员会,即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相当于政务院的3个分院。郭沫若兼任文化教育委员会的主任,是周恩来管理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助手。而周恩来和郭沫若的相识相交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和抗战时期。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一生会碰到许多好老师,伟人更不例外。说到周恩来总理的老师,就不能不提到山东人高亦吾先生。就像寿镜吾先生对少年鲁迅一样,高亦吾的学识、为人及爱国热情,曾给予少年时期的周恩来以深刻的影响。周恩来总理后  相似文献   

19.
感动 《求贤》2007,(6):26-26
于右任虽为一代“草圣”,别人向他求字,他却从来没有架子,除了某些他平素不耻为伍的权贵外,不论是政坛名流,还是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几乎是来者不拒。1941年在西安,一位青年军官请他为自己的下级官兵写一百幅条屏,于右任回答说:“他们为国辛劳,应该写,应该写。”后来他回到重庆后,即写好一百幅条屏,还自己掏钱裱成轴送到西安。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06,(8):89-89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军事工作部门,是1924年11月由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设立的军事部。周恩来任军事部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是1925年11月周恩来在广东肇庆亲自主持组建的,由叶挺任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