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变暖后,我国的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出现了变化。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趋于增加,极端降水值和降水事件强度有所加强;江淮流域暴雨洪涝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气候变暖导致区域性干旱事件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7月上旬,江西省赣北和赣中北部地区多次遭受暴雨或大暴雨袭击,降雨总量达到常年的3倍以上,发生鄱阳湖流域超历史大洪水,尤其是7月6日以来江西省赣北、赣中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饶河、信江、修河及鄱阳湖先后多次发生编号洪水和超警戒洪水,多站点水位甚至超保证、超1998年、超历史,强降雨造成九江、上饶、景德镇、南昌等10个设区市农田受淹、房屋倒塌、圩堤溃决、险情频发的严重洪涝灾情,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05,(12):60-64
General Situation月度灾情概况11月份,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较低,主要灾害种类为地震、洪涝和雪灾。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间(北纬29.7度,东经115.7度)发生5.7级地震,地震波及江西、湖北、安徽三省60多个县,因灾死亡13人,其中江西省九江市的九江县和瑞昌市受灾较为严重。11月中上旬,江西省北部出现历史同期少见暴雨天气,连续的暴雨造成江西省北部修河、潦河水位急剧上涨,部分地区出现洪涝灾情。10月中下旬以来,西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相继出现较大范围的降雪过程,大面积草场被积雪覆  相似文献   

4.
王先奎 《中国减灾》2004,(10):38-39
2004年9月发生的宣汉县特大洪涝及山地灾害,将永远载入宣汉的灾害史。面对200年不遇的洪涝及山地灾害,宣汉县民政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视灾民为亲人,把灾情当命令,把灾区当战场,流汗在第一线,小病轻伤不下火线,竭尽全力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大灾面前显示出的精良素质和英雄本色,也将永远载入抗洪救灾的史册。洪峰似野马脱缰9月3日14时至9月6日中午12时,宣汉各地持续普降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到419毫米,降雨持续时间之久、强度之大、覆盖面之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200年不遇的最罕见的一次。暴雨引发的洪涝和山地灾害,致使全县55…  相似文献   

5.
淮河流域异常洪涝及防灾减灾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维宽 《中国减灾》1997,7(3):23-25
淮河流域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性气候带,为显著的季风气候,梅雨锋和副热带高压滞留及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该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或干旱。但是影响最大。致灾最重的是十几年或几十年一遇的异常洪涝。例如1954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1972年7月初淮北特大暴雨洪涝、1975年8月台风(低压)特大暴雨洪涝、1980年夏淮河五次洪峰及1991年淮河持续性特大洪涝等,不仅是江淮流域著名的洪涝灾害,也是我国建国以来的重大气候事件。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十大自然灾害中,6次由异常洪涝造成,其中3次发生在淮河流域,直接经济损失均在10…  相似文献   

6.
抗旱、防洪、防涝、灭虫是农业战线上当前紧急的战斗任务。今年夏季以来,不少地区气候很不正常,旱涝虫灾比往年多。先是广东省六月间发生的大洪水;接着是河北、辽宁、吉袜、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先后因暴雨集中,洪涝成灾;更严重的是我国中部地区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大片地区,在一个长时  相似文献   

7.
《政协天地》2010,(8):13-13
福建气候、地形和水系复杂,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属自然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暴雨、高温、台风、雷电等气象灾害频发,并引发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次生灾害,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回顾2013,这一年,自然灾害的阴影,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气候变化与地壳运动带来的强大破坏力深深地震撼并影响着整个世界。超强台风"海燕"横扫了菲律宾、越南及我国南部部分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莫桑比克及我国部分地区遭受了洪水袭击,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甘肃岷县漳县"7·22"6.6级地震、7月四川盆地及西北地区东部暴雨洪涝、夏季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干旱、8月东北地区洪涝风雹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相继发生。酷暑与严寒、干旱与洪涝、地震与台风,给世界和中国都带来了重大的损失与伤痛。  相似文献   

9.
鄂土资发[2008]34号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08年度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二○○八年五月五日2008年度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2007年地质灾害基本概况2007年入汛以来,由于受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我省部分地区发生了大量地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是全国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这里地形、地貌复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开且较平坦,中南部山地、丘陵起伏,地表岩层风化。加上地处我周暴雨中心带,导致灾害种类繁多.暴雨洪涝、干旱、雷电、低温冷冻、病虫、风暴、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频发。其中以暴雨洪涝、干旱、雷电居多.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1.
正如同往年,2014年夏汛依然不平静,灾害的侵袭多次发生,影响遍及全国各地。我们挑选今年入汛以来8个灾害过程,涵盖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灾害,分析其灾情和特点,为读者全面展示2014年夏汛灾害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4,(10):14-23
如同往年,2014年夏汛依然不平静,灾害的侵袭多次发生,影响遍及全国各地。我们挑选今年入汛以来8个灾害过程,涵盖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等灾害,分析其灾情和特点,为读者全面展示2014年夏汛灾害过程。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入汛以来,江苏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多次强降雨过程,淮河以南地区遭遇暴雨、大暴雨袭击,水阳江、苏南运河水位超警戒,部分站点超历史最高水位,太湖平均水位在7月3日19时超过4.66米的保证水位,江苏省南部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受连续强降雨的影响,截至7月5日8时,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南京、无锡、徐州、常州、南通、盐城、镇江、泰州8个市31个县(市、区)148个乡镇55万多人受灾,5万多人紧急转移安置,房屋损坏严重,财产损失巨大。  相似文献   

14.
凌世山 《今日浙江》2005,(14):36-37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浙江历来是洪涝台旱灾害的多发地区。发展水利水电产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打造平安浙江的需要。浙江有着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千里海塘、四千座水库都是一方百姓平安产业。我省目前已建成1000公里标准海塘。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3940余座,总库容350多亿立方米,这些水库工程,防洪保护面积1000多万亩,灌溉农田1200多万亩,每年向城镇居民及工农业生产供水90多亿立方米,年平均发电60多亿度,为保障全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省的水库工程…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以来,全国相继发生6月中下旬四川盆地至江汉江南地区洪涝风雹灾害、7月上旬渝川陕甘暴雨洪涝灾害、7月下旬西北地区和内蒙古洪涝风雹灾害、7月末新疆哈密暴雨洪涝灾害、台风"艾云尼""玛莉亚""摩羯""温比亚"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区经济社会发生造成严重影响。截至8月20日统计,洪涝风雹台风和地质灾害共造成全国6424.9万人次受灾,431人死亡,52人失踪,298.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  相似文献   

16.
2004年,重庆市相继遭受了干旱、风雹、洪涝和地质灾害侵袭,特别是"9·4"特大暴雨洪灾和频繁发生的滑坡、泥石流、岩崩等地质灾害,致使灾民住房损毁数量多,全市因灾倒塌房屋19.54万间.  相似文献   

17.
受今年第11号强台风“凡亚比”环流影响,9月20日晚至21日下午,茂名地区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高州、信宜北部边远山区因暴雨引发了一场千年一遇的洪涝和泥石流次生灾害。据统计,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了雪灾、地震、干旱、风雹、沙尘暴、凌汛、低温冷冻和暴雨洪涝等灾害。特别是入汛以后,长江出现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洪水,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许多省区重复受灾,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7,(12)
<正>我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区域,独特的区位优势在促进我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区域水文特性日益复杂,致使城市洪涝问题严峻。仅2016年7月的暴雨洪涝灾害就造成我省9个市46个县(市、区)257个乡镇75.5万人受灾。由于此前城市总体规划对涝灾重视程度不够,城市治涝规划与城市其他专项规划协调性差等原因导致城市管网设计重现期较低、改造较为困难,加之强调外"排"、  相似文献   

20.
1998年中国的灾情核定和救灾工作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雪灾、地震、干旱、风雹、沙尘暴、凌汛、低温冷冻、台风和暴雨洪涝等多种自然灾害,特别是入汛后,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严重水灾,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救灾工作取得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