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化全球化"是学术界争论非常激烈的一个话题,要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就必须研究文化的概念和特征;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及其原因;加强各民族先进文化建设,反对文化霸权与文化保守是维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辩证地看待高校非主流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主流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社会要求和期待之外的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总和,文化无先进与落后之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在价值和功用上是等同的。主流文化不等于正文化,非主流文化不等于反文化。面对非主流文化,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应对非主流文化的科学态度,并不断创新文化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丽 《发展论坛》2003,(9):55-5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建构现代文化格局的根本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深入学习和贯彻这一原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弘扬主旋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定弘扬主旋律就要在文艺创作中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文化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对中外文化互动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它使中外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机会大为增加 ,从而使其共同性、普遍性因素大为增加 ;另一方面 ,每一种文化也会越来越顽强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性与个性。中外文化是在相互冲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冲突与融合将是中外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因此 ,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的挑战 ,警惕文化孤立主义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扬弃 ,并在观念上作好对文化转型的价值调适 ,把握机遇 ,实现向现代文化转型的特殊任务。  相似文献   

5.
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正确的、合乎理性的文化理论的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意识形态文化与非意识形态文化、一元主导与多元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的先进性与群众性这七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深层精神力量,在全球化、资本化和网络化时代,多样文化互动、碰撞和交融,给我国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同时,西方文化的巨大同化效应、资本文化的巨大物化效应、反主流文化的巨大虚化效应,也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安全危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以前无古人的勇气和意志兴利除弊,推动文化创新,扎扎实实累积建设性元素,在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效应。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以维系和推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并由多种要素相互辐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有机综合体,其传承与发展进步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的复杂系统。因此,要认识和揭示图书文化的本质及其建构的价值和意义,必须站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立场上,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涵盖图书馆文化的全部本质。  相似文献   

8.
颜旭 《前线》2022,(3):34-37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战略工程,也是系统工程。处理好中外文化、古今文化、文化的安全与发展等关系,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推动文化创新、维护文化安全、持续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是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求实》2021,(2)
乡村文化主体性不仅源于认知层面的文化自觉,而且依赖于农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村庄日常生活结构不仅定义了农民的文化实践逻辑,并且塑造了乡村文化的再生产模式。在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市场力量逐渐深入村庄日常生活结构,扭曲了农民文化实践的家庭伦理动力和村庄社会脉络,导致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功能扩张、社会分化和价值收缩,变迁中的乡村文化逐渐陷入主体性危机。文化主体性危机是农民文化实践迎合并依附市场力量的产物,其核心是乡村文化的伦理性、公共性和实用性的分裂,乡村文化因而呈现出客观化、碎片化的形态。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和行政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危机。为此,乡村文化治理需要立足乡村社会基础,坚持农民主位,通过村庄动员和价值调控的方式激活和引导乡村文化再生产的内生动力,恢复乡村文化的生态均衡。  相似文献   

10.
当代人类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化发展呈现融合性趋势,具体表现为物质化与精神化融合的趋势,大众化与小众化融合的趋势,市场化与精英化融合的趋势,外在化与内在化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文化的代代传承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存续,文化的创新推动着一个民族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文化多样花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文化领域和内容,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桂林历史文化可分为政治文化、教育文化、山水文化和宗教文化四种类型.这些历史文化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历史遗迹而存在,它更是作为一种活的文化积淀在桂林的城市性格之中.桂林的历史文化证明它早已完成了其文化上的中原化进程.如今,全球化的时代和桂林的特殊性使之开始出现国际化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推进文化创新 发展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宪臣 《学习论坛》2004,20(1):27-29
创新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综合创新是保持中国文化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刻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大胆开拓、综合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保持中国文化的先进性.这其中包括内容创新,使中国文化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形式创新,用新颖进步的活动形式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制创新,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文化理论流派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中,对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两方面的论争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文化概念的最初缘起,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传播以及后现代时期各种文化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各种可供参考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制度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换言之 ,文化结构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的。制度文化是文化有机整体或者是复杂整体的一个部分。制度文化作为文化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 ,又是物质文化的工具 ,一方面构成了人类行为的习惯和规范 ,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或主导了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陈晋 《党的文献》2002,(1):44-53
毛泽东对文化问题的思考和实践 ,经历了从农村文化到苏区文化 ,从抗日文化到延安文化 ,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 ,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来龙”、“格局”和“去脉”的构想和实施这样几个大的转折。这一过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文化转型中的历史地位 ,并典型地体现了五四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 ,中国先进文化的探索历程和前进轨迹 ,展示出先进文化的历史内涵是如何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的。其文化探索的失误也警醒于当世。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在新时期以来获得了诸多方面的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适应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既面临众多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为此,就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找准主攻方向和着力点,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文化建设重心下移,使我国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8.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重要地位的高度重视,对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对文化建设责任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文化走向网络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正引导一场文化的创新.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和文化古国,在网络时代不只是保存和发展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创造属于中华文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信是在清晰认识自身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理念以及文化生命力肯定和发展的信心。文化自信的内涵着眼于对文化所具有的科学性、价值性和普适性的自信;文化自信的依据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独特的革命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在于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内源动力、是扩大对外交流和应对文化冲突的心理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