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沈恒恩校长吗?”“是的,你是哪一位?”“我是《学习与研究》杂志社的记者,想去采访您。现在去可以吗?”“欢迎你来。我等着。”放下电话,我才有些后悔,为什么不再多问一句:78中学在什么地  相似文献   

2.
近日,记者听一名纪委书记提起一件事。他找某部门的一把手谈话,问他班子成员中哪名同志在工作作风等方面表现较好,哪名偏弱。这名干部犹豫再三,最后回答说“都挺好”。这名纪委书记当时就说:“我找你谈话是想了解情况,目的在于增强责任意识、转变工作作风、防范廉政风险、提升工作效能。你这样回答,是对我不信任,还是对班子成员不了解?”  相似文献   

3.
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合国中国席位上就座的那一刻,无疑成为整个联合国大厅的中心。此时,有记者问:“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椅子上有何感想?”乔冠华回答时仰头大笑,他回答说:“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在中国首次重返联合国的历史时刻,“乔的笑”闻名中外。  相似文献   

4.
“村长”     
张金城是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却有个外号:“村长”。这个外号怎么来的,说来话长。2005年新年刚过,在沈阳市城市职工养老扩面会议上,张金城代表沈阳市总工会做完汇报后,时任沈阳市市长、现任市委书记陈政高问了他一句:“老张,工会能不能把农民工组织起来?”正是这句话,在张金城心中擦出了筹建农民工工会的火花。回到单位,张金城立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时任沈阳市总工会主席的李继安,得到了肯定:“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我全力支持!”很快,由张金城任组长的农民工工会筹建小组成立了。动员农民工加入工会,离不开大力宣传。最终,张金城把开始宣传的日…  相似文献   

5.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思。某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想渡河到对岸去,可是蝎子不会游泳,就向青蛙求助,请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青蛙执意不肯,说:“假如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吗?”蝎子说:“是啊,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吗?”青蛙一想有道理,蝎子他再狠毒,还不至于狠毒到害人又害己的地步吧,他也总得要命吧。就这样,青蛙背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就在游到河中间的时候,青蛙觉得自己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到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怎么……”蝎子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无独有偶,猩猩也有个“忍不住”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蒋骁飞 《廉政瞭望》2013,(10):74-74
一位心理学家发明了一种自测“人缘”好坏的便捷方法。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大学生,在你的寝室里还住着另外三个同学,在这个小环境中,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受欢迎程度如何,你不必委托第三者搞问卷调查,只要问问自己——三个同学中,我喜欢(或者讨厌)几个人?如果你喜欢的人越多,表明你的受欢迎程度越高,你的人缘就越好;反过来,你讨厌的人越多,你的入缘就越差。也许有人不理解,明明是要调查自己的受欢迎程度,现在却问我究竟喜欢或讨厌多少人,这不是南辕北辙吗?心理学家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在交际中,人的情感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当你真心喜欢一个人,即使你不对他说出来,也没有为他做过什么特别的事,但时间久了,对方就能感觉到,就会以同样的情感回报你;如果你心中很讨厌一个人,哪怕你将这种情感隐匿得很深,从未给对方什么脸色,最终也会被他感知、回击。  相似文献   

7.
沈峰 《党建文汇》2002,(15):28-28
群众到机关办事,最难找的要数“有关部门”。比如,一位农民受假农药之害,庄稼绝收,向当地领导反映此事,这位领导批示:“请有关部门解决。”这个农民拿着批示一连跑了好几个“有关部门”,答复一样:“这个问题不属我们管,你找找有关部门吧。”“有关部门”最后都成了“无关部门”。  相似文献   

8.
大跃进使河南成了“浮夸风”的“重灾区”。毛泽东把新乡地委书记叫到专列上问:“你那是不是真钢铁?有没有那么多数?”书记一愣,坚决地回答:是真钢铁,有那么多数!修武县17万人成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公社。毛泽东问县委书记:“不拨款给你们,全县党政军民由你全包,你包得了包不了?”书记盘算了一下,说:“我不敢包。” 面对跃进之后的“灾情”,毛泽东想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汪代华 《党建》2009,(3):51-51
编辑同志:“尽快是几月几号?有关部门是哪个部门?得力措施是什么措施?老百姓找你办事,你这样的答复人家能满意吗?这是不负责任、不讲效率的表现!”日前,王峰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陈亮在乡镇现场办公会时,对一些干部喜欢用的“模糊语言”提出了尖锐批评。  相似文献   

10.
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国语·鲁语》中有个故事,说季文子虽官居鲁国宰相,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也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宰相,可是你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来喂。难道你不怕朝廷上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说:“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敢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  相似文献   

11.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时曾问:“你一不抽烟,二不喝酒,又见不到你唱歌跳舞,群众都说你是‘老实官’,对此,你有何感想?”陈焕友答:“作为人民的‘公仆’,就应该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当老实人,群众评价我是‘老实官’,我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2.
1947年8月的一天,李银桥被调到毛泽东身边担当卫士。见到李银桥,毛主席亲切地问:“怎么样,愿意到我这里工作吗?”银桥小声说:“不愿意。”空气顿时有些紧张。过了一会儿,主席说:“嗯,你能讲真话,这很好。我喜欢你讲真话。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愿意在我这里  相似文献   

13.
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官吏在阎王爷面前表白自己,说自己怎样当官不贪污,不要老百姓的钱财。阎王说:“不贪不沾、不吃喝百姓的就是好官,那好,我在公堂上设一木偶,岂不是什么都不要,比你更好吗?”这个官吏又说:“就算我没有功,但也没有过呀!”阎王说:“你只顾保全你自己,为避免嫌疑,怕把自己牵扯进去,对一些谋杀案件竟默不作声。该做的事,怕麻烦,就不去做,这岂不是负国负民吗?当官的没有功就是过。”这个官吏哑口无言,挨了五十大板。  相似文献   

14.
王治国 《党的建设》2011,(11):58-58
据《陕西日报》报道称,陕西省定边县群众反映,该县马莲滩沙地森林公园大量树木枯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定边县林业局局长孙怀胜竟然说:“老百姓是吃饱了撑的!”“老百姓就是事多,好多就是缠访、闹访!”记者问:林业局对公园不是有监管责任吗?孙局长答:“我们的监管只是报项目、设计等。”记者又问:公园的面积有多大?孙局长说:“这个你没必要问。”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新时期使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我想到四个话题。题一:不当大家的“家长”2004年春节,呼和浩特市电视台采访了市委书记牛玉儒。记者问他:“作为呼市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你对新一年的工作有什么打算?”牛玉儒听了,立即纠正说:“我不是‘大家’的家长,我是为‘大家’服务的,这个位置一定要摆正。”这个位置能不能摆正,直接关系到共产党员先进与否。“家长意识”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意识,“家长意识”越浓,离群众就会越远。而且很多时候,“家长意识”都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有的是自作聪明“作”出来的,也有的是众星捧月“捧”出来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据报道,河南济源市包工头卫小军承包工程赔了钱,为了如约给农民工发工资,忍痛卖房还钱。卫小军的诚信举动经媒体披露后,不少网友纷纷留言点赞。卫小军“卖房发薪”的诚信之举,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点赞。如果社会上能多一些这样敢于担当的包工头,农民工欠薪事件就会越来越少。但这样的“新闻”在我读来却有别样的感觉。农民工付出了辛勤劳动,理应得到应得的报酬,倘若一个社会的公民需要靠欠薪者的“觉悟”和诚信才得到正常的劳动报酬,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研究讨论话剧剧本《屈原》时,周恩来同志对历史剧创作的原则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讲完后,笑着问身边一位同志:“你的意见呢?”那位同志急忙答道:“没有意见,同意您说的。”周恩来同志听后很不高兴,严肃地对那位同志说:“怎么可以没有意见呢?遇到问题,你不思考吗?我不喜欢你们一来就同意我的意见,那还要讨论做什么呢?共产党员应该善于思考,应该有自己的见解,要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越战期间,美国男子穆司提每晚都点着一根蜡烛,站在白宫前表达其反战立场。有一天晚上下起了雨,他还是手拿蜡烛站在那里。一个记者忍不住问他:“穆司提先生,你真以为你一个人拿着一根蜡烛站在这里,就能改变这个国家的政策吗?”穆司提回答:“不,我这样做不是想改变这个国家,而是不想让这个国家改变我。”  相似文献   

19.
“五毒”、“三害”、“打老虎”这些名词儿,对于今天的青年已经陌生。如果将其译成今天的流行语:“偷税漏税”、“贪污受贿”、“腐败分子”,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建国后的“三反”、“五反”运动,是一场不流血的内部战争。毛泽东甚至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你有贪污吗?”周恩来的老厨师也受到嫌疑。人们说:“杀了两个人,管了几十年。”它的警示作用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20.
今年4月9日,胡锦涛同志来到陕西省勉县周家山镇留旗营村。“你是这个村子的吗?”胡锦涛同志问一位中年妇女。她说:“我是来走亲戚的,看看女儿。”胡锦涛同志笑着说:“我也一样,也是来走亲戚的,我是来看望乡亲们的。”听着这充满亲情的话语,村民们高兴地鼓起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