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鑫良 《民主》2004,(5):37-40
1944年3月19目至3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全文发表了郭沫若先生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  相似文献   

2.
60年前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所著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发表 ,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并对该文的现实意义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以明末甲申年明朝灭亡的重大史实为背景 ,深入探讨了明亡的原因及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历史教训 ,迄今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在1944年为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而作的。文章先发表于重庆《新华日报》,后在延安和解放区印成单行本。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印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叫同志们引为借鉴,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我们在改革开放已取得令世人瞩目成绩的今天,在全党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时候,重读这篇文章,得到的启示很多。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郭沫若在文章中首先强调了得民心的…  相似文献   

4.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五十周年张馨“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战国策·赵策》上的话。《汉书·贾谊传》上,也有同样意思的话:“前车覆,后车戒”,这都是说,必须把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牢记不忘,用来做为以后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5.
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学习和时局》的报告,特别提醒全党同志不要因为骄傲而吃了大亏。当时,正值明朝灭亡300周年。郭沫若先生发表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其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深有感慨地对毛泽东同志说,我生六十多年来,亲眼看到的朝代兴替都没有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同志回答说:一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靠民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周期率,这是毛泽东同志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重要的反腐防变思想。…  相似文献   

6.
甲申年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历史的回音壁在隐隐作响: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当年毛泽东为了“决不当李自成”,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改革开放以来,新形势,新挑战,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仍要牢记“两个务必”,优化执政环境,全面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7.
亲爱的《瞭望》杂志编辑同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贵刊第12期(1990年3月19日)《当代中国人心态录》一栏中登载的《去美国度蜜月》一文,文中主人公马赛所下榻的那一“美国家庭”正是我家,我也就是他所提及的特为他们房间贴上“囍”字的那位“上海太太”。  相似文献   

8.
舒易 《民主》2005,(12)
当人们在以种种活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 一百周年的时候,一位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写 下浓墨重彩的老电影人却悄然离去了。2005年 3月19日中午11时许,民进会员、长影著名男 高音歌唱家李世荣先生病逝,享年78岁。 李世荣1927年3月4日出生于长春一户 普通的市民家庭。1944年,他毕业于伪满中央 国民高等学校。1948年,进入军医大学学习。在 他用工工整整的字体抄写的《个人艺术总结》 中这样写道:“我是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中国 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从小酷爱艺术。虽然 被人们公认为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在黑暗 的旧社会终不能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9.
《瞭望》2002,(52)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2002年五次 (去年12月3日至3月11日;3月29日至4月29日:6月6日;6月10日;9月19日至9月29日)被以色列军队围困。  相似文献   

10.
4月30日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爆炸声,撕裂了节假日气氛。正打算春游的库尔班江·外力,马上放弃了行程。5月1日,他和其他10名维吾尔族青年,写出了谴责暴恐分子的联名信《我们,不会再沉默》。恐怖分子乱杀无辜,罪恶深重,就是死了,也会永遭唾骂。一次又一次听到噩耗。这一次时间被定格在2014年4月30日19时10分,我们的心,又开始滴血,无辜的生命逝去,79个心灵将会留下深重的伤痕。正好五一大假,放下书包,正在火车站购买出行的火车票。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有些报纸杂志讲到郭沫若“文革”后期曾经作过两首诗。第一首的开端是“春雷动地布昭苏”,第二首的开端是“读书卅载探龙穴”。这个说法首次见于报刊,可能是北京出版的《传记文学》一九九二年第三期上冯锡刚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郭沫若在文革后期”。文章中谈到1974年的事情时说:“2月7日,郭沫若以《春雷》为题,赋七律两首呈毛泽东。”作者抄录出这两首诗并对它们做了些说明和评价后说:“诗人晚年校阅出版的《沫若诗词选》包括建国初期至1977年的各个时期的作品,以纪年编排。耐人寻味的是1974年为空白。以技术而言,《春雷》(尤其是“其二’)远较入选的‘文革’时期诸多篇章高明。”  相似文献   

12.
朱正 《民主》2000,(12)
在1944年春夏之交,正当“河南战事危急,外交局势不利,经济危机严重”(1944年5月26日蒋介石日记中语)的时候,蒋介石还遇到了一件使他头痛的事,那就是孙科“高唱民主”。关于这事,他的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在日记中有一点记载:4月13日:“孙(科)近在中训团讲演,公然指斥党内之不民主,许多弱点,并且要求公开发表。余劝陈(布雷)主任建议委座招致孙院长当面恳谈。”14日:“下午陈主任谈及中苏最近不愉快事项与孙院长之高唱民主,使委座头痛。”更叫人头痛的是,还有人响应孙科。4月25日:“布雷先生云,今日中央党部开会,各中委言论与孙科之言论异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史回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晨曦 《理论参考》2008,(7):53-56
一、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拉开序幕 1978年5月10日,有多名理论工作者参与写作修改,由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理论动态》第60期全文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全文转发;第三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几天之内,该文迅速传遍神州。  相似文献   

14.
陈晋 《瞭望》1991,(45)
除反复阅读《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名著外,毛泽东平时还广泛涉猎历代纪实性很强的历史演义和笔记小说这类“杂书”。 1937年1月31日,他专门给李克农一封电信:“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这是指近人蔡东藩所著的流传甚广的历代通俗演义小说。1944年7月28日,在给谢觉哉的信中,毛泽东告诉他到范文澜处寻找《明秀南北略》及其他明代杂史之类的作品,并说:“《容  相似文献   

15.
新部长的心迹 《中国电视报》1998年5月11日第19期载文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3月28日起至4月下旬推出的系列人物报道《部长访谈录》,采取访谈与背景穿插的有机结合方式,充分展示新部长的主要经历和个性魅力,同时访谈中还通过新部长的阐述将新机构、新职能、新使命以及施政纲领融进议题之中。从电视节目中我们了解到,部长们的处世准则和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8日《陕西日报》“报刊纵览”栏择要转载了《科技日报》今年3月27日第一版《钱学森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文中说:“钱学森说,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参加生产的劳动的人,二是包括机器在内的劳动工具,第三是生产劳动的对象,包括材料、零件等。  相似文献   

17.
李斌 《瞭望》1997,(21)
来自国家地震局的消息说,从去年3月19日起,到今年4月中旬止,短短1年时间里,我国新疆南部阿图什、伽师连续发生6级以上强震8次,出现了地震史上罕见的“6级震群活动现象”.我国地震部门对此成功地做出了3次临震预报:今年2月21日的5.0级地震、4月6日的6.3级和6.4级地震,当地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取得了减灾实效.我国地震工作者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再次证明,在某些条件下,地震预报是可能实现的.地震,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预  相似文献   

18.
《决定》中体现出对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注重,是六中全会的一大亮点10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向全社会公布。此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1日通过《决定》。《决定》全文以1.6万字篇幅,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  相似文献   

19.
莫斯科专电 苏联在热烈的情绪中举行了第一次人民代表选举;首先是3月11日各社会组织选举750名代表;接着,3月26日全国各地区和民族地区投票选举另外1500名代表。由于其中有293名代表需要补选或重新选举,所以,原订4月中旬召开的首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将推迟举行。 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作出了“关于苏联社会的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  相似文献   

20.
3月18日,这是一个该为人类历 史所永远铭记的日子。133年前 的这一天,巴黎的革命在枪声中开始,并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革命后的巴黎奇迹般地改变了原来堕落之都的面貌。1871年4月23日的《真理报》描述道:“巴黎的犯罪案件惊人地减少了。小偷和娼妇没有了,暗杀和路劫没有了:所有的保守分子都跑到凡尔赛去了;自从公民自己担任警察职务以来,即使是在最地僻人稀的街区也没有一次夜间抢劫事件报案。”它告诉我们,人类有多么大的可塑性,又有多么大的向善的决心和勇气。只要社会提供合适的土壤。在这里,已提出了几百年的“社会主义”作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