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犯罪原因研究层次的总体发展脉络是:最早由单一因素研究开始,逐渐转入多种因素研究的阶段;多因素研究由平面的综合研究走向立体原因层次系统论的研究。从犯罪原因的单因素理论、犯罪原因的多因素理论到犯罪原因的层次系统论,概括地揭示了新中国犯罪原因论的发展史,说明了我们对犯罪原因的认识是逐步提高的,由浅入深,由片面走向全面。  相似文献   

2.
犯罪生物学,是研究犯罪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源时已久;说它新颖,是因为时至今日人们仍然论理不清,众说纷纭。犯罪生物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有100多年的历史,早期有先天说和后天说,当今大多数学者已不再争论犯罪究竟起源于遗传还是环境,而是认为导致犯罪的原因非常复杂,犯罪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生物学因素,早期学者关注体质、外形等单一的生理特征,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多水平、多角度地探究与犯罪行为相关的神经心理机制,包括行为、激素、脑结构、神经递质和基因等。半个世纪前,国际研究走入低谷。但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犯罪学在个体因素研究上发展很快,已成为犯罪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国内研究起步晚、成果少。国内直接相关文章数量不多,以"犯罪生物学"为主题的文章只有20多篇,最早的是1989年发表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从美国教科书《犯罪学原理》中摘取编译的《犯罪生物学理论及其缺陷》,另一篇是实证研究《157例违法犯罪少年的社会环境、心理、生物学因素调查与分析》。迄今没有找到以"犯罪生物学"命名或以"犯罪生物学"为专题的书籍。如今,国内外犯罪现象异常。2013年,重庆"10岁女孩25楼摔婴"案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吉林长春盗车杀婴案、北京摔婴案、河南安阳摔婴案……"摔婴现象"频现;《爸爸去哪儿》开播,引发了社会对父亲与子女关系的超强关注,人们大呼有爱,但是,爆出四川阆中禽兽父亲长期虐待强奸幼女案,一时激起千层浪,类似事件频频曝光。国外,类似犯罪亦层出不穷,连环母亲杀婴案等犯罪更是震惊世界。当人们"深度"挖掘当事人背后的行为逻辑而泄愤时,有识之士呼吁人们应该更加冷静地思考,呼唤犯罪生物学的勃兴!怀着这份责任和担当,中国首次"犯罪生物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2月7日至8日,在河南警察学院召开。本次研讨会是在中国政法大学皮艺军教授和河南警察学院翟英范教授的倡议和召集下,由河南省犯罪学研究会主办、河南警察学院承办,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的几位知名犯罪学专家应邀出席了研讨会,几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专长的河南警察学院教授、博士参加了研讨。本次研讨会不搞程式、不宣读论文,为与会学者准备了十个议题,请学者们进行面对面的观点交锋和思想碰撞。由于时间有限,仅仅初步探讨了五个议题,分别是犯罪生物学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犯罪生物学概念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犯罪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犯罪生物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生物性与社会性。犯罪学的包容性、多层次、全方位特点带进了论坛,会议发言是学者们厚积薄发、即兴发挥、形散神聚展开的自由发言,更丰富着挥斥方遒、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般的热烈讨论,加深了不少认识,达成了更多共识,增加了一些求同存异,形成了更好的研究合力。本刊连续两期登载研讨会纪要,以飨诸君。  相似文献   

3.
论犯罪故意中的犯罪意志贾宇犯罪意志是行为人自觉选择犯罪行为并支配行为向符合构成要件事实的方向发展的心理过程。理解和认识犯罪意志,应当把握如下观点:其一,犯罪意志是成立犯罪故意的本质要素。成立犯罪故意,必须首先具备犯罪的认识(包括事实认识和违法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犯罪构造是犯罪构成理论的概述性表述,进化论则是对一个主题在不同时间和条件下发展出来的不同形态的完整理论说明.中国古代虽然发现了犯罪会因构成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但未形成相应理论.英美法系国家的犯罪构成理论则由于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紧密相联,较难看清全貌并加以借鉴.俄罗斯的犯罪构成理论则是在不主张罪刑法定的前提下发展出了四要件理论,是犯罪构成发展形态的一个特殊例证.以德国为代表的犯罪构造经历了自然行为论、目的行为论、社会行为论和人格行为论,能够完整地展示犯罪构成理论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专题四:犯罪生物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皮艺军:犯罪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个:一是还原比较法,根据研究目的,有不同的还原比较路径;二是在犯罪本源的研究中采用追溯法(或称回溯法),追溯到似人非人的原初状态或是自然状态之中,从现代人回溯到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之中,将原始人类的行为与现代人类的行为加以比较;三是相似行为法,或是金字塔分析法,将具有相同或是相  相似文献   

6.
犯罪故意的规范构造由"认识"与"意欲"两部分内容构成,已成通说。但是,故意的体系位置,却存在巨大的争议:因犯罪论体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体系位置,即使采取同一犯罪论体系,故意的体系位置也存在巨大的争议。明知型犯罪作为直接故意犯罪的一种类型,在违法性判定中,排除了错误理论的适用空间,是一种一致的主客观对应关系之犯罪类型;在罪责的判断中,提高了罪责的程度,等同于"意图"犯罪中高度的法敌对态度。基于此,在明知型犯罪的认定过程中,如果行为人对行为对象不具有高于一般人的认知,则否定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若行为人对行为对象没有意图的犯罪的中"高度的法敌对态度",则行为人对其行为不具有罪责。  相似文献   

7.
受自然科学及生物技术的启发,以犯罪人类学出现为标志,犯罪生物学登上了犯罪学舞台。犯罪生物学逐步渗入体型学、基因学、生物化学、营养学及环境学等因素。多数犯罪学家主张将犯罪生物学派分为犯罪人类学派、基因犯罪学派、犯罪生物化学学派及犯罪生物社会学派等派别,其中每一派别之下又各自包含若干学派,为科学解释青少年犯罪提供了生物学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关于违法性认识在犯罪论中的地位,陈兴良教授主张违法性认识必要说,理由体现在立法、学理和违法性认识的内容上。根据违法性认识不要说,陈教授的违法性认识必要说存在三个理论问题,不能完全得到立法例的证明。违法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认识作一致解释的做法,导致违法性认识不被评价,其实是不要说。而在独立于犯罪论的刑事责任论中评价违法性认识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9.
犯罪原因的基本蕴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犯罪原因是指由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具有决定作用的致罪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尽管犯罪根源、犯罪条件、犯罪因素是一组与犯罪原因密切相关的概念,但是严格来讲,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犯罪原因体系由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有着决定作用的有关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构成,其中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外来务工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生成有其主体和环境两方面的原因。主体方面受错误的人生观、不健全的认知结构、较差的消极情绪控制能力、明显的个体矛盾性、法律意识淡薄、较低的犯罪感等因素的控制;环境方面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全面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了解外来务工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演进过程,对防范外来务工青少年犯罪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犯罪故意的心理形式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认识因素是研究犯罪故意的一个关键问题.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两部分内容,即事实性认识和规范性评价.在我国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通说背景下,犯罪故意的事实性认识因素乃客观构成要件.而规范性评价的内容则应当是社会危害性认识而非违法性认识.也就是说,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对客观方面的事实性认识和社会危害性之评价.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冲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本质上是文化的一个侧面.随着犯罪之文化冲突论的兴起,以文化冲突理论为研究视角和分析路径,解读农民工犯罪在中国转型社会之文化层面的深层本质至为重要.由于文化冲突理论强调犯罪是主文化和犯罪亚文化之间冲突和对立的产物;故该理论重视在中国场景下对农民工群体及其犯罪亚文化的分析与解读.将农民工群体视为现代游民的主要来源,将农民工犯罪亚文化的实质归结为游民所天然流淌的游民意识,将农民工犯罪发生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解读为游民意识与主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生物性因素对饮食饥饿类和性饥渴型犯罪的影响是明显的,甚至是重要的。饮食和性交是原发性行为。意识是区分行为性质的关键条件和能力,而只有人类才具有,所以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意识与生理机制密不可分。人靠意识的辨识能力来区分行为的性质。意识在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力量相等时有加权作用。人的意识有感性和理性的分别,感性的易于与生物因素相伴,理性的则易于与社会因素相乞合。当前者起主要作用时,便会成为促发犯罪的原因。对意识产生影响的生物性因素主要是人的大脑中分泌的激素和神经传递素,它们一般都来源于饮食,因而注意饮食营养成分的调剂与平衡有助于消解一定类型的犯罪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最好的社会政策,也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无论是探究犯罪原因,还是探讨预防犯罪,都离不了对社会政策的分析,经济发展论、社会转型论、文化冲突论都是不当地将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解释为某一时期犯罪现象变化的原因。我国目前犯罪现象高涨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政策的滞后、不公正、以及执行中存在的严重“变形”。  相似文献   

15.
犯罪标记行为是满足行为人心理情感需要或反映其欲望的附加行为,是表征犯罪目的的目的行为;标记行为是侦查分析工具;惯技与标记行为两相比较,后者模式化程度更高;损伤结果形态相同或相似并不意味着形成原因相同或相似,正确分类研判犯罪标记行为才能找到真正的致罪因素,才能使侦查分析更为准确、透彻。  相似文献   

16.
行为人产生对危害结果的放任态度,是因为行为人追求特定目的的行为意志处于主导地位,排斥不利于实现目的的因素,因而行为目的从属于追求意志,而非属于放任意志;犯罪目的处于犯罪意志层次,但并不都属于犯罪意志因素,有些超越了犯罪意志因素;不管是对刑法典相关规定进行逻辑分析,还是考察行为人放任态度与目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都能确定,目的犯中不存在间接犯罪故意.  相似文献   

17.
犯罪进化论     
犯罪的本质从古到今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始终是一种破坏社会秩序的反社会行为.或者说,犯罪在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远大于观念形态上的变化,尤其在动机上仍保持着浓厚的原始色彩.现代犯罪只不过是原始犯罪的延伸,是文化变异的结果,在文明外衣掩盖下的仍是人的生物冲动向文明的挑战.文明社会犯罪无异于古老社会的变种.  相似文献   

18.
德、日两国刑法理论中的三级犯罪论体系,使得判断行为是否沦为犯罪之前提的构成要件进入研究视角,特别是构成要件的属性问题、三级犯罪论体系的逻辑问题及犯罪构成与构成要件的差异问题,更是引发了学者的讨论.在不同的犯罪成立条件上形成的犯罪论体系必然各不相同.我国继受苏联犯罪构成理论,平面式犯罪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备受争议,在理论的改革探讨中,犯罪概念与犯罪论体系已经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犯罪原因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多种流派。我们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特提出犯罪动力论。这是一种探索,企求在犯罪原因研究的百花园中增添一种色彩,增加一朵小花,而并不排斥其它鲜花,为犯罪原因研究再辟一条新的思路。一、犯罪动力论的提出所谓犯罪动力论是指行为人的本能冲动原动力与其个性结构中的思想心理缺陷内动力相贯通,并在社会环境中不良诱因外动力的刺激与作用下,“外化”为一种反社会行为的合力或  相似文献   

20.
论对“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表述的限定与奉法为尊朱伟临一、我国刑法通论对犯罪特征的认识始终未脱离传统思维的窠臼,不仅仅是在立法范畴内强调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的决定作用和上位意义我国的刑法通论,从来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视为犯罪的本质特征。虽然基于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