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意象主义是一种浓缩性极强的诗歌形式,其在节奏、选材、语言、意象的提出和处理方面的艺术主张和审美意识都体现出意象主义对传统诗歌诗学的反叛,而这种革新又很好地配合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2.
叶萍 《学理论》2013,(8):180-181
梅花大致在7世纪中后时期,由遣唐使和僧侣从中国带回日本,后来迅速地普及起来。梅花作为春天最早开放的花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中国人常把梅花与雪、霜等意象相结合来表现出梅花傲寒的品格,以此来借梅咏物、借梅叹人。其意境宏伟大气,尽显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而日本人把梅作为日本的风物,借梅言梅,感受梅花在大自然中从盛开到凋零过程中的"美意识",对咏梅大多停留在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欣赏,一般很少寄托个人对道德伦理的看法。同样的梅花,在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却同样盛开的异彩多姿。  相似文献   

3.
何大海 《学理论》2013,(20):30-31
儒家和道家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深远而巨大的作用。虽然由于历史上政治、文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以今人角度来看,儒道两家学说是不同的思想,但是若深究其发展历程,却可发现二者"同源一体"。从儒道两家学说的产生渊源、与巫文化的关系、与《易经》的联系等几方面进行考证,通过"儒道同源"这一主题来寻求儒道文化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与艾青,一个是英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变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作家,一个是中国新诗史上将现实主义与象征、浪漫相结合并开一代诗风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创作了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本文从爱国、战争残酷、人类生存这三个诗歌主题对他们的战争诗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揭示他们战争诗创作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对战争诗创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杰 《学理论》2009,(17):179-180
作为新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路玉香对改革开改以来中国乡村生活的变革发展予以了真切而深刻地关注,诗歌既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又饱含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集《诗苑鸟语》将时代精神与乡村生活紧密相拥。将道德诉求与艺术技法浑然交融,诗风朴实而灵动,不仅集中体现了新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更以厚实的文学实绩有力推动了当下新农村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正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与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提高道德自觉与廉洁自律意识,中央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徐悲鸿艺术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厅、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南省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等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以"毛泽东廉政文化思想研究与青少年廉洁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征文与书画竞赛活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为学术支持单位。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学是近年在文学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领域,因为它涉及的内容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从英美文学出发,对生态文学所倡导的"回归自然"和"回归本性"两方面主题的深层内涵进行剖析,借以引起读者对生态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曾丹伟 《学理论》2013,(24):181-182
诗歌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游仙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曹植和郭璞则是魏晋时期继承和发展游仙诗的两位重要人物。本文将从写作动机、思想和旨趣、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对郭璞、曹植二人的游仙诗做一个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9.
卢少俊 《各界》2008,(2):52-54
空海,是日本文化的奠基人,他在文学、书法、诗歌、佛学、教育,以及水利方面为日本所作出的贡献,已载入日本史册.然而,他更是一位中日友好交往的使者.……  相似文献   

10.
日本茶道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其目的是要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清洁纯净、远离浮躁、发展茶道文化.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综合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促进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的小说在当代的中国文坛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小说创作的价值在于他始终坚持以诗性的、审美的方式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对传统小说模式的反叛,将小说艺术从僵化的、教条的说教文学、政治文学中解放出来,使小说艺术获得新生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崔晓峥 《学理论》2013,(14):297-298
"对比"代表着中国美学的一种古典也是经典的审美取向。同时,在艺术领域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体现事物的矛盾,以冲突的方式将事物本质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舞蹈的编创当中,"对比"更是一种重要的编创技法和处理形式。而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舞蹈、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也都有其共通之处,并相互借鉴。中国传统美学意识深深地影响着它们,我们应该遵循并加以拓展,以期更加壮大我们的舞蹈事业。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是以对传统文学模式的反叛姿态独步中国现代文坛的.他在1930年代初中国文学的一系列二元对立范畴中,如乡土题材与都市题材、关注现实与灵魂介入、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做出了超越性的前卫选择,开辟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审美空间:感觉的盛宴,欲望的狂欢.但因为太过超前远离了人们的审美经验而被置于新文学史的边缘.  相似文献   

14.
刘杰 《学理论》2010,(1):165-166
五四文坛,主要由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两大文学社团并峙建构而成的。两大文学社团的成员,多半有过留日经历。留日学生与中国20世纪早期的五四文坛关系十分紧密,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日本文化、日本文艺思潮的渗透和影响。以郭沫若的《女神》为视角可以发现,中国新文艺是受到日本文化洗礼浸润的。这也是长期以来少有人认真思考过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灿烂辉煌,其艺术美的内容与形式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具体表现在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人伦、安邦济世的关系上,文学的工具性能突出;又对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样式有影响,使诗歌与散文独领风骚,其他体裁相对滞后。当然,儒家思想也有其负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和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共同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以"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改革"为主题,主要围绕当前改革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价值、政治理论与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7.
刘菲 《学理论》2014,(2):145-146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在诗歌、散文、翻译、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都具开风气之成就,他是新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的存在。在文学批评领域,周作人"人的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36)
课堂教学应变艺术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语文教师应随时因势利导,将应变艺术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合理地契合,借题发挥做"文章"。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用语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无言控制,胜于有声;适时而变,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共同解决;幽默机智,妙语相应;抓住契机,全面开花;坦诚相见,以生为师;有意转移,引入正题。  相似文献   

19.
将西方诠释学理论应用于宋诗研究,从诠释主题、诠释对象、诠释方法、诠释价值的角度描述了钱锺书在其《宋诗选注》是如何诠释宋词的。从数量众多的两宋诗歌选录进《宋诗选注》的诗歌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从诠释学的角度探讨钱锺书对宋代诗歌艺术评价标准,才能够了解他对宋诗诠释的重点、诠释的角度,有助于我们对宋代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美国当代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的一部畅销小说,是对17世纪荷兰画家扬.维梅尔的画作的文学虚构。小说充满了光与影的色彩韵味,弥漫着浓厚的艺术气息。在色彩与主题、色彩艺术和色彩想象等方面充满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