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刑事立案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志建 《法学杂志》2002,23(5):8-10
立案活动不具有证明或确认犯罪的实质功能 ,其必须符合“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法定条件。它的法律意义在于为全部的刑事诉讼活动提供合法的依据。而立案前的审查既不是对受理案件的审查 ,也不是对有关案件事实的调查。立案前的审查不能采取侦查或类似侦查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始是以刑事立案为标志的,又是以刑事审判为中心的。由此可见,管辖问题是刑事诉讼活动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发现一项犯罪事实或者一个犯罪嫌疑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应当由公、安(安全局)、检、法哪一个机关立案、侦查?应当由哪一级、哪一个地区的人民法院进行一审审判?这些问题是需要在刑事诉讼程序启动之初就要解决的,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势必影响诉讼活动的开展,甚至会出现违法办案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当前刑事立案工作的滞后,既与立法滞后,法律规定不完善有关,也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关。刑事立案监督机制的完善应从立案监督权本身的内涵和法律特征出发,针对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从线索获取、权力保障、侦查引导、案件跟踪处理、工作考评等多方面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胡曦 《法律与生活》2012,(12):60-60
《刑事诉讼法》第203条、第204条、第205条对刑事再审标准进行了规定,但仍存在一定缺陷,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事立案"是检察机关对于自行发现或报案、控告、举报的渎职侵权犯罪材料,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而作出的立案决定.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犯罪嫌疑人,而只有犯罪事实."以事立案"是相对"以人立案"而言的,它是刑事诉讼明确规定的两种立案方式之一.但长期以来,检察机关对于直接受理的案件,往往在查明犯罪嫌疑人之后才决定立案侦查,这种做法有违立法本意,严重束缚了办案人员手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察机关及时侦破案件.为此,笔者结合办案实践,就"以事立案"稍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7.
笔者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程序的规定在理论上缺乏充足的根据,客观上不符合侦查规律,实践中难以操作,既无助于推动侦查,也不利于保障人权,还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必须进行改进。一、我国刑事立案程序的缺陷从立法的原意看,中国选择立案程序主观目的是为了控制侦查权的滥用和侦查懈怠,严格控制侦查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促使侦查人员一定要履行职责积极侦查,不能不侦查。应该说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并非如此。由于立案程序的设计缺乏理论上的笔  相似文献   

8.
竹怀军 《政法学刊》2005,22(5):24-27
随着形势的变化,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罪立案标准的司法解释应当进行如下修订:第一,克服与其他刑法解释之间 相冲突;第二,完善某些立案标准的具体内容,使之更加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第三,增加对某些问题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正>依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诉讼理论,管辖一般可分为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由于审查起诉处于侦查阶段和审判阶段之间,检察机关通常受理同地、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并按照审判管辖规定向对应的法院提起公诉。随着刑事司法实践的发展,环境资源保护、知识产权等特殊类型的案件由某些法院跨区域集中管辖的趋势不断增强,这给处在中间环节的检察机关造成了一定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既是精神病人的权利,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特征。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制度随着我国刑法有关"对行为人行为时的精神状况的确定必须经法定程序确认"的规定建立起来。在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决定权由公、检、法多方行使的状况,已在司法实践中暴露诸多弊端,应根据现代诉讼理论的原则,借鉴国外鉴定制度,对有关法律条文进行修改。并对司法精神医学的程序作新的设计,使刑事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制度更趋合理性及可操作性。此外,转变司法工作者的执法意识,引起司法工作者对司法精神医学鉴定必要性的重视,从而使我国的司法更加人性化,也是目前司法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增城市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实践为视角,对推行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职务犯罪的立案条件有“主观说”和“客观说”之分。从法律层面来辨析:立案的法律属性是“程序性”而非“实体性”,“客观说”不符合刑事诉讼的运行规律且违背了无罪推定原则:从侦查价值来辨析:立案作为侦查启动程序,应优先考虑秩序价值而非自由价值;从职务犯罪的特性来辨析:职务犯罪嫌疑人应负有忍受立案条件放宽的义务,“主观说”有针对性地考虑到了职务犯罪的特性:从打击职务犯罪的现状来辨析:社会的和谐稳定要求采纳“主观说”立案条件,保障检察机关更加有效地查处日益猖獗的职务犯罪;从职务犯罪的立案观念来辨析:应抛弃“撤案即错案”的立案观念,排除采纳“主观说”职务犯罪立案条件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3.
孙曙光 《法制与社会》2011,(13):130-131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当前的庭审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式上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通过各方努力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4.
夏秀斌  吕昊 《法制与经济》2009,(18):41-41,43
当前,分配不公、犯罪黑数、经济赔偿、矛盾调处、未成年人犯罪等社会问题影响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正确适用,我们应当从此五个方面正确理解和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5.
对于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罪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是否应与成年人犯罪的追责机制有所不同呢?2013年刑事诉讼法为此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被决定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如果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考验,此次司法记录将会被封存,不至于影响其在求学、就业等方面。文章分析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实意义,从制度层面解读了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的一种,与公民权利保障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逮捕适用条件的理解和实践中的运用,我国学者仍然有着不用的看法,对于有些原则有较大分歧。这种情况必然影响严肃执法,实有充分讨论的必要,本文仅就此根据《刑事诉讼法》60条等有关规定进行系统阐述,提出相关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权的效果不是很好,使得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得到保障,深究其因,主要在于立法上和机制上的不完善,表现为刑事立案监督线索少、监督范围窄、监督权能不完备、行使立案监督权专门人员配备不足。因此,要从立法和机制角度,通过完备刑事立案监督权、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设置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部门及配备相应的人员来重新配置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分配不公、犯罪黑数、经济赔偿、矛盾调处、未成年人犯罪等社会问题影响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正确适用,我们应当从此五个方面正确理解和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9.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前,刑事立案监督由于缺乏明确的立法规定,致使这项工作一直处在探讨争论和试点摸索之中,成为整个刑事诉讼法律监督最为薄弱的环节。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尽管从立法匕进一步确认了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监督权,但从操作层面上看,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刑事案件属地管辖是以犯罪地管辖为基础,以被告人居住地管辖为补充,以指定管辖为例外。由于犯罪地和被告人居住地是确定的,所以.案件属地管辖权应当是确定的。办理案件首先要确定是否有管辖权。没有管辖权就是违法办案。但是.实践中也会出现管辖权不明或不宜管辖等情况,这就需要指定管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