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论茶马古道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保亚 《思想战线》2004,30(4):44-50
茶马古道的兴起经历了不同的原始形态 ,包括直立人古道、早期智人古道、晚期智人古道、新石器古道、民族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 ,这些古道的原始形态是茶马古道兴起的必要条件。最初的古道是因古人类的移动路线而产生 ,之后则是因民族的迁徙而沿袭。距今 1 90 0年前西南地区有了盐运古道 ,唐代形成了滇藏茶马古道。与其他古道相比较 ,茶马古道生命力更强 ,网络分布更细、路况更艰难  相似文献   

2.
正"一段千回百转的茶马古道,一曲牵肠挂肚的赶马小调,跳动在亘古大地上厚重、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歌谣始终闪耀在宁洱县的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数百年来,茶马古道犹如一条中华文化的血脉,横跨数千里,把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连接在一起。今天的茶马古道虽已不再有往昔的铮铮马蹄声,但对"道路"的情结,却依然留在古道沿线村民的心里,成为新时代发展致富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3.
盐运古道是必要的生存古道,但不是远征古道;丝绸之路是远征古道,但不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吐蕃、回鹘等民族恃茶行为的兴起和扩散,产茶区和耗茶区远距离的分离,导致了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茶马古道彻底消除了欧亚连接地带经常受阻的状态,并进一步使盐运古道、丝绸之路转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既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又是远征古道,这使得茶马古道能够最终取代盐运古道和丝绸之路,成为欧亚大陆的连接命脉。三种古道类型的更迭关系,为研究古道类型学提供了窗口。  相似文献   

4.
陈安强  陈学志  王小琴 《前沿》2011,(7):165-169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我国的茶马古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中的典型,青藏高原东缘的松茂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区域性茶马古道,历史上它是连接中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的民族文化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族群互动、文明交汇、文化交融之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松茂茶马古道从川西灌县出发,远达我国甘青地区,内分四条支道。古道内族群多元文化并存,由此生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很早以前,就常常听人说起茶马古道,说它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一直到近代,它都是滇川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交融的所在。世界上再没有什么道路能像茶马古道那样串连起无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的景观。我很想去看看,但因为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恰当的心情,所以一拖再拖,没想到,就在这个春天,我和茶马古道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廊道是国际遗产保护界内专门针对大尺度、跨区域、综合性线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与新方法。面对滇藏茶马古道屡遭破坏的严重事实,构建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战略将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的遗产单体纳入区域性整体保护体系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以遗产廊道理论为基础,文化遗产廊道在概念、内涵及建构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须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以滇藏茶马古道为对象而进行的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实践,以期为我国类似于茶马古道的线状遗产保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全面考察北方丝绸之路上chaj的读音在各种语言和方言中的分布,并在由此绘制出的同言线中,显示以cha为读音特征的中国西南茶马古道以北,还存在一条以chaj读音为特征的茶路。该茶路横贯欧亚大陆,主要在昆仑山以北向东西方向延伸,向西一直延伸到中亚、欧洲和非洲,向东一直延伸到中国东北。北方茶路以马、骆驼为主要运茶工具,可以称为北方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品牌及其开发价值,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跨区域合作,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保护及茶马古道某一段或某个行政区划内的旅游开发研究。在当前实际操作层面,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学术研究还存在不小差距,由此也引发了民族关系问题、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以及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这应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的重视,摒弃短期的逐利行为而将视野放大,审视当前存在的不当开发行为,最终找到民族文化传承、遗产保护、民生改善以及旅游开发共赢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行走于怒江     
李月英 《今日民族》2004,(11):37-41
“三江并流”地区是茶马古道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一些密如蛛网的古道沿着高山峡谷里奔腾不息的江水,蜿蜒向西藏腹地延伸,古道上的马帮们,硬是从“三江并流”峡谷里,走出了一条前往西藏甚至印度、尼泊尔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之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长久以来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部由著名导演田壮壮执导的纪录片,穿越了时空交错的千年古道,穿越了终年积雪的碧罗雪山,带着浓墨重彩的历史痕迹与风土人情,在声声梵乐中揭开了神秘而纱,来到人们中间。它就是《茶马古道》之《德拉姆》。古道·赶马人·原住民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两条和域外沟通的陆路干道,一条是著名的北地丝绸之路.而另一条就是地处云南滇西北怒江流域的茶马古道。许多年来,关于《茶马古道》的系列丛书陆续出版,而茶马古道的概念亦逐步为学术界所认可,不过田壮壮用电影  相似文献   

12.
据古代文献记载,百越民族分布在会稽(绍兴)到交趾(在越南境内)的地段上.百越民族后来不断向中国西南、东南亚以及印度迁移,其活动线路形成百越古道或百越走廊.百越走廊是人类迁移线路喜马拉雅山南路的主要段落.滇桂道、步头道、银生道、博南古道是百越走廊的主要段落或支线,研究这些古道对解释亚洲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随着茶马古道的兴起,百越走廊的几条主要古道得以激活复兴.尤其是滇桂古道上买马活动的兴起,形成了以横山寨为集散重地,以右江古道网络和左江古道网络为主干道的买马古道网络,使得整个百越走廊进入繁荣期,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道的开发和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月1日,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正式开业。开业当天景区举行盛大的马帮祈福仪式,重现神秘古老的马帮启程祭祀仪式。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位于普洱中心城市北部区旅游环线东侧,以茶马古道遗址为基点,历时3年建成六大游客体验区:水映茶马区、缆车观光区、古道溯源区、马帮寻迹区、古树问茶区和野美湿地区。茶马古道历史景观在这里得到了整体的复原和"活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拨开那些萦绕历史的雾霭,感受世事沧桑的巨大变迁。我们看到,始于两千多年前的蜿蜒曲折的"茶马古道",早已把雅安的名字镶嵌在沿途那些青石板上。就是这条"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15.
芒康是茶马古道进藏的第一站.又是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的“核心地带”和“茶马古道”旅游精品线路,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芒康弦子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方式,是芒康“活化石”的独特风景线.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尼果神山。展现的是世界万物的和平。  相似文献   

16.
2009年,鹤庆县金翅鹤白族村成为国家在云南实施的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试点之一。这个被时间风沙掩埋多年的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焕发出熠熠光彩。  相似文献   

17.
庄文勤 《今日民族》2012,(12):38-42
翻开地图,从临沧市凤庆县出发,北行84公里,就可以到达鲁史古镇.远山如黛,沧江东流,古镇远观粉墙黑瓦,近睹人流如梭;俯视街巷悠悠,仰望飞檐翘首……鲁史古镇,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在滇西茶马古道上静静地舒展. 鲁史,原称阿鲁司,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因其所处地理位置特殊的缘故,曾一度成为滇西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被誉为"茶马古道第一镇".  相似文献   

18.
《今日民族》2012,(11):F0004-F0004
·明清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南特别是云南的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 ·李跃波先生20余年精心收藏的400余件精品 ·“赶马人的生活”、“马帮的运输与贸易”、“茶马古道沿线的民族文化”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9.
茶马古道是古代中国西南及相关区域的民间利用人力、畜力长途贩运货物的交通网络,交通的独特性、活动的民间性和茶叶的联结性这三个特征,使它明显区别于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湖海地区的交通及相关文化。茶马古道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价值,在于选择了民间、地方和自我的视角与观念,对欧洲中心主义、印度中心主义、中原中心主义、汉文化中心主义这样的视角与观念构成了挑战。这种多元化的视角与观念,正与茶马古道作为一个交通网络的性质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正仪式感,是把一些普通的事做得隆重。仪式感让生活更加庄重、神圣、有秩序。2018年2月,我们从云南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大理沙溪出发,沿着旧时的盐马古道,和马帮一起穿越到马坪关,体验了一个充满了仪式感的别样春节。抬着年夜饭拜本主云南大理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保存了完好的山乡古集风貌。大年三十的下午,我们到达沙溪古镇,巷道里人们端着各家的年夜饭,去往本主庙,或者刚刚从庙里出来回家。刚煮好的大块肉,和鲜艳的各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