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理论基础《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系统论述他的经济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所谓货殖,即财富增值,或价值增值。作者的全部论述表明,他的经济思想是建立在先秦诸子所提出的自然人性论这一理论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第一次系统建构了“五帝世系”,“五帝”是一脉相承具有血亲关系的中华人文初祖,也是汉朝疆域内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即“华夷共祖”于黄帝。在上述前提下,“华夷”子孙经过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一个有内在历史文化联系的民族共同体。以此为逻辑起点,司马迁在《史记》里除了《五帝本纪》之外,还为6个边疆民族列传记述,对汉代的民族共同体进行了系统的记述,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谱系。这是司马迁留给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与汉代改制之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神学政治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和支配,一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二是儒家的宗教学说。改元部分地承担了改制的阶段性成果。站在服膺天命的立场上,司马迁十分重视祥瑞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关注孔子获麟在政治文化中的作用,与司马迁的儒学立场相关,表明了《史记》以《春秋》为准则的思想。在改制方面,司马迁与张苍的分歧集中在汉得天统是继周还是继秦上。  相似文献   

4.
《史记》博大精深,它包容了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时代近三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荟萃。翻开《史记》,处处可以感受到荆楚文化的存在,这就是说荆楚文化在《史记》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一状况的出现既与西汉初期楚文化在汉文化中的比重有关,也与司马迁对荆楚文化的热爱和向往有关。司马迁对荆楚文化的向往司马迁出生时,汉王朝已建立达半个世纪之久。司马迁生长于属于华夏文化中心的黄河之滨,十多岁就到了京都长安,长安虽然也是华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但当时长安城中有很多来自荆楚一带,曾跟随汉高祖打天下的功臣旧将后裔,这些功…  相似文献   

5.
<正>循吏讲究理性,恪尽职守;能吏善于解决棘手疑难问题"能吏"与"循吏"本身包含着官员品质和岗位类型的不同分类,包含着社会对他们的不同评价和价值取向。对于能吏和循吏的准确理解,我们需要结合古代的社会背景和政治体制,从历史渊源梳理的基础上加以把握。司马迁的《史记》在列传之中特设《循吏》、《酷吏》两目,这一体例为他身后撰写正史的史家所承继。司马迁在《自序》里说,循吏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该定义其实十分精准。循吏尊重法治,讲究理性;所谋在于长远,不追求  相似文献   

6.
京剧脸谱人物漫谈之八──负荆请罪老廉颇霍建瀛本期小插页上的人物,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赵国的名将廉颇。他是京剧《将相和》中的主角。这出戏的素材源于史学家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七国争霸天下,在连年的战争...  相似文献   

7.
《史记》与《汉书》,虽然同为纪传体史书中的双璧,但是在许多重大问题却见解相左,甚至针锋相对。两书《货殖传》尽管立传体例相同,在义利观念的评价上则是大相径庭。究其根由,除了司马迁与班固个人史识不尽相同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两汉社会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形态,或是在社会意识及风尚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势必要在《史记》、《汉书》中表现出来。对照研读两篇《货殖传》,不仅可以窥察作者在义利观念上的差异之处,而且可以从中寻觅两汉社会由重利轻义到重义轻利的演变轨迹,加深对两汉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系统地阐述其经济思想。它实际上就是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所阐述的某些经济思想,仍然很有价值,值得现代人借鉴。如“无为”的经济哲学思想、商品交换和商业经营的思想、人的经济行为为利益所趋动的思想,以及利润、利息作为能否从事经营的标准的思想等等。下面就这些思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经济哲学思想:承“无为”、去“无欲”在《史记·货殖列传》开篇,司马迁就引了《老子》的一段话:“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接着…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受黄老思想影响很大,《史记.循吏列传》表现得较为突出。首先,循吏的名称是源于黄老学概念"因循",突显其"循理奉职"的特点。其次,《循吏列传》选取的孙叔敖等五人事迹体现出不同于儒家、法家的黄老思想,例如提倡因民便利而立法,循法而治;法律是一切的准绳,法治高于人治。但从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看,他在考察历史现实和吸收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他的思想具有儒道相通的特点,不能说他的思想属于道家黄老学派。  相似文献   

10.
朱光宝 《求索》2005,(9):143-146
本文认为《史记》作为历史著作而具有重大文学价值的原因在于其价值取向的正义性、远大性和主题思想的崇高性、深刻性;还在于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内心的冲撞性;更在于司马迁写出了历史人物丰富的情感活动、隐秘的情绪心理世界以及其中的矛盾,从而揭示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王沛 《传承》2014,(3):146-147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是一本人物谋略专著。《本纪》《世家》中记叙了许多智谋之士,张良、郦食其、范增等都在秦末风云中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成名轨迹,体现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追求和人格魅力,其中也无不体现了司马迁在著《史记》时所蕴含的情感意志。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在这部伟大著作中,司马迁就如何提炼历史题材,如何塑造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提出了一系列美学原则。本文试图以《史记》为主要对象,对司马迁的美学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曾秀芳 《求索》2011,(1):242-244
《史记》首次为女性人物立传,纷繁于太史公笔下的女性形象有个体和群像两种,以品德或性情为诠次,可分七大类。透过这些女性形象,可见出司马迁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重视,对女性促进社会进步、追求自身生命价值、劝善规过作用的肯定,对夫妻婚姻关系的重视、对非婚姻男女关系的不耻、对女性自主婚姻的支持与赞赏,以及对薄命红颜的同情与不平。《史记》在为男性树碑立传的同时,亦让为数众多的女性走进了历史。透过司马迁对这些女性人物的记写,我们可见出他进步于前人甚至稍晚人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4.
读书     
<正>《史记讲座》韩兆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59.80元本书是作者几十年来研究、讲录《史记》的精华,由"司马迁其人""《史记》其书""名篇解读"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力求用新视角、新观点、新证据,揭示司马迁的生死观及其与汉武帝的矛盾、《史  相似文献   

15.
黄老学是战国中期至汉文景时期兴盛的重要学说,司马迁及其所著《史记》对黄老学的贡献极大。在《史记》之前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黄、老合称,更没有黄老学的名称,《史记》为黄老学命名,通过为黄老人物立传而记载了黄老学发展史,通过记述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诠释黄老若干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黄老学的若干理论。  相似文献   

16.
陈金霞 《人民论坛》2014,(2):175-177
黄老学是战国中期至汉文景时期兴盛的重要学说,司马迁及其所著《史记》对黄老学的贡献极大.在《史记》之前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黄、老合称,更没有黄老学的名称,《史记》为黄老学命名,通过为黄老人物立传而记载了黄老学发展史,通过记述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诠释黄老若干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黄老学的若干理论.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5,(8)
《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司马贞之《史记索隐》认为"古文"是指伏生所传《尚书》。另有诸家认为"古文"应指用先秦文字所写就的典册旧籍,如《左传》《国语》等。从时间角度考察,司马迁与伏生并未产生交集,故《史记索隐》之说有误。《史记》通篇未曾提及《左传》,其成书年代亦有待商榷,故诸家举例《左传》亦不严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思想,学界讨论不多且欠深入。我们认为,《史记.天官书》是该思想的集中体现,由其中的"三五"之说可知,"究天人之际"思想的实质就是究"天命",重在探究人类社会变化特别是"王权更迭"是如何受"天命"支配和控制的。司马迁推究"天命"最主要的手段是《天官书》所阐述的星占学,此外,还有历法、日者、龟策、封禅等。尽管司马迁有怀疑"天命"的个别论述,但就《史记》全书的基本思想来看,司马迁是相信"天命"的。  相似文献   

19.
楚经营西南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在写《史记》战国部分时,就因史料的不足而感叹道:“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候史记尤甚,为其有所讥刺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悲夫!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迄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由于司马迁在写《史记》战国部分的时候,仅有一部《秦记》可供编年,而这部《秦记》缺陷也很多,因而《史记》中关于战国时期史实的记述出现一些问题,就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颗是与《史记》齐名青史的《资治通鉴》。前者是司马迁编纂,后者是司马光编著。司马迁与司马光,都崇尚名节,光明磊落,忍辱负重,忠君爱国,为丰富和充实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宝库,做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