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都与领导干部制度意识薄弱有关。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必须强化制度尊崇意识,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存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和干部队伍的好坏。必须强化制度执行意识,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增强制度执行责任意识、制度执行效能意识、制度执行监督意识。必须强化制度创新意识,提高制度创新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制度创新观,改进制度创新的方式方法。必须强化制度安全意识,增强制度稳定意识,提升制度维护意识,加强制度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2.
林璟 《求实》2004,(4):19-21
制度反腐是新时期反腐败的新模式 ,而制度集约化正是制度反腐的具体落实 ,是反腐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制度设计、制度制衡、制度运行、制度监督四个方面来谈如何进行制度集约化 ,并对这四个方面再进行细分 ,提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制度集约化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柳钦 《学习论坛》2007,23(8):35-37
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确立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与法律规则。制度环境的优劣是决定一个产业成长快慢的首要因素。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需要有适宜的制度作为支撑,制度重于技术,重于资金。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的制度安排,既包括科技制度、教育制度、企业制度、投融资制度、产业布局制度等正式制度规则,又包括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规则。  相似文献   

4.
庄小琴  王万山 《求实》2004,(12):62-64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交易的联结体 ,其交易形态不仅有内部契约性交易 ,而且有广泛的社会性契约交易 ,后者还是前者的制度基础。企业有效运行的条件除要求有高效的内部交易制度外 ,还必须同时具有规范有效的外部交易制度 ,这些社会性契约交易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政策制度、法律制度和伦理制度。五种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企业运行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征程中,怎样才能构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良好制度?首先,要坚持制度的民主性,即建构制度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制度的内容具有人民性;制度构建过程和程序具有民主性;制度评论自由化。其次,要坚持制度的科学性,即制度构建应系统化;制度构建应“瞻前顾后”。制度建设应强调程序,即建立公正效率的制度运行程序和刚性的反腐程序;程序公开。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制度建设,将伴随建设和谐社会的整个征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主义制度认同是制度自信的前提和重要内容,这一认同内在地包含制度理念认同、制度优势认同、制度发展认同三重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利益,彰显着制度的人民性,奠定了制度认同的思想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制度绩效,彰显着制度的科学性,构成了制度认同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彰显着制度发展的坚定性,为制度认同提供持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续推动制度现代化,在发展中推动这一制度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的制度理念认同、优势认同和发展认同。  相似文献   

7.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加强制度保障。为此,需要从领导制度、自学讲学述学制度、基层党员轮训制度、主题教育制度、方法创新制度、督查考核制度、成果转化制度、阵地开发和经费投入制度、人才培育和教材建设制度等方面,健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人性有其生物性,有其恶性,而制度具有惩恶作用,所以人需要外在制度的制约与导引;人性有其精神性,有其善性,而制度具有扬善、激励作用,所以人会自觉遵循良性制度的安排与要求。在社会改革过程中,伴随制度的变革会产生一些制度代价。即某些具体的制度安排会影响甚至阻碍人性的发展。人性的发展要求外在制度的变革和完善,而在制度的大变革中要注意不断完善具体制度,将制度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使制度改革与人性发展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
制度供给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但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给过剩会僭越道德教育的本真,侵蚀道德教育的活力。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着制度供给过度泛化、制度供给结构性过剩、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等制度供给过剩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增加制度供给的道德属性,取缔不合道德的制度供给,增加合乎道德的制度供给,以消解道德教育中的制度供给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制度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自身存在着由于其功能出现偏差而产生的制度风险,它以制度与相关的其他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冲突为存在基础。制度风险的客观根源在于随现实变化而出现的制度变革以及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专家式认识是制度风险的主观中介。规避制度风险的最佳选择是实现制度与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间的制度协调,这既需要专家式认识与常人式认识的体用结合,又需要在制度协调时树立风险意识、不断反思风险并勇敢面对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