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和谐哲学。和谐哲学是与斗争哲学相比较而存在的:斗争哲学是革命党的哲学,是质变的哲学、革命的哲学;和谐哲学是执政党的哲学,是量变的哲学、建设的哲学。要自觉地实现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哲学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今天需要的和谐哲学。  相似文献   

2.
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提出的缘由,和谐社会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3.
注释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人们一直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来概括和指认这种注释,然而,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陆九渊的一个心学命题,根本就不是一种注释的原则和方法.对"易注"样本的分析以及相关方面的考察,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注释现象,可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注释,其实质乃是用母本的结构语义来表达注释者的思想;这种注释不是寻求原义的语义训诂,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种哲学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注释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人们一直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来概括和指认这种注释,然而,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是陆九渊的一个心学命题,根本就不是一种注释的原则和方法。对“易注”样本的分析以及相关方面的考察,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注释现象,可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注释,其实质乃是用母本的结构语义来表达注释者的思想;这种注释不是寻求原义的语义训诂,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一种哲学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追求。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设计:社会契约理论奠定了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分权学说设计了使国家权力和谐运行的政府机制;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理论追求的是经济的和谐发展;对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划界,追求的是公权与私权以及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和谐;“积极自由”关注的是实现社会和谐所需的物质条件;责任型政府则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制度和法律方面的保障。在对以上诸领域和谐的一步步探索中,西方国家建立起了他们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生存哲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解决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如何进一步使人民生存得更美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和"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和"有三层含义:一是关系范畴,"和"表示不同事物或对立物之间的有机统一;二是方法论,"和"表示人们在实践中的一种处事方法和原则;三是价值范畴,"和"是古人一贯追求的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8.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需要弘扬和谐哲学,同时清除斗争哲学的影响。弘扬和谐哲学不是否认矛盾,无视矛盾,而是要正确认识矛盾,正确对待和处理矛盾,以促进社会和谐。其原则有:重在和解;重在以人为本;重在实事求事;重在内心修养;重在建设。总之,和而不同正是和谐哲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哲学的和谐观.这种和谐观以一种不同于西方理论哲学的理路,对和谐的内在意蕴作了深刻的阐释,认为和谐是一种建立在互动关系之上的动态的平衡和多元的包容.通过与囿于西方理论哲学框架中的和谐思想的比较,凸显了毛泽东实践哲学和谐观的学理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谐哲学是当今时代需要的哲学形态。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的区别在于:斗争哲学讲斗争,也讲统一,但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当下的这个统一体;而和谐哲学讲统一,也讲斗争,但斗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统一体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源远流长的"和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弄清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古代和谐哲学是以农业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具有素朴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粗陋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工业社会时代诞生的更高级更精致的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其所包含的和谐思想从理论形态上说是对以往人类和谐思想也包括对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质的提升,因而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和谐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2.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是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根本问题,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它指的是社会各阶层的存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的状态是协调顺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其核心是三个方面:充分发挥潜能或者能力;根据贡献应得的利益;人们和谐互动的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结果,也是最根本的标志。第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它首先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是以一定水平的生产力状况…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状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以协调、平衡、稳定的方式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自然延伸,而和谐世界是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谐社会构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和系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一是发展,二是公正。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的变革需要哲学提供新的指南,而哲学也需要不断吸纳新的时代精神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在新世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就要求哲学作出新的阐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为此,我们特约请了我校几位知名的哲学教授,从不同的哲学视角,如唯物史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人类共同价值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别谈了他们的看法。现将他们的观点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的继承,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做出的理论创新,研究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是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它们为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把握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体性和系统性的深刻体认,是在新形势下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命题,蕴涵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维方式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构建和谐社会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由"斗争哲学范式"到"和谐哲学范式"的转换;由"以物为本的发展理念"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转向;由"主体性思维"到"主体间性思维"的凸显;由"统一性思维"到"尊重差异与协调多样思维"的发展;由"两极对立思维"到"共存共赢思维"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赵茂祥 《工会论坛》2006,12(1):30-31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国有企业要在和谐哲学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业内部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要求和目标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哲学的视野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那里有其思想根源,而且是对其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和现代回应,具体表现在从斗争哲学到和谐观念的转变,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现代的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