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郭永霞 《江苏政协》2012,(10):40-41
民生幸福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各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努力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既体现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又反映广大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各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当前,实现民生幸  相似文献   

2.
回答幸福“从何而来、如何提升”问题,是厘清人民幸福生成逻辑,把握幸福发展规律,持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落实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使命的理论前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现实生活是人民幸福的发生场域,满足需要是人民幸福感的产生前提,劳动则是满足需要的实践基础和实现幸福的保障条件。因此,为民造福需把握实现人民幸福的基础向度、成就向度和保障向度,立足现实生活,持续改善民生,提升满足能力,循序满足需要,优化劳动环境,创造美好生活,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提升为民造福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姚顺忠 《江苏政协》2011,(12):22-23
幸福是个美丽的词语,是全世界人民都想拥有的东西,也是人类一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终极目的。近读《人民日报》上刊登的省政协张连珍主席《幸福在身旁》一诗,感觉耳目一新。全诗  相似文献   

4.
余进军 《前沿》2013,(8):60-61
民生幸福是任何一个国度和任何一个社会都想要达成的目标,民生幸福不仅代表人民能够过上幸福满足的生活,这其后折射出的是一个社会的体制与现状是否合理与完善,好的社会体制才能对民生有保障,才能让人们安居乐业,感到幸福。本文从伦理视野下的民生幸福观和民生幸福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进而论证民生幸福的伦理确证形式。  相似文献   

5.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提出的国家建设目标,也是每个人的向往和社会的整体追求。在西方幸福研究中,大多以抽象人为假设前提,以假设的、片面的"人"为逻辑起点循证的幸福也必然是片面的幸福。以"现实的人"共同实现"美好生活"为幸福的新时代人民幸福思想则正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道德性、主体性,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美好生活为幸福内容,以全体人民的共创、共享幸福为目标,来追求全面的幸福。  相似文献   

6.
幸福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幸福和快乐作为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关键概念,内涵各异,而又互相关联,常常容易混淆使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快乐和幸福的构成多维性、目的终极性、人格道德性、人生意义性、动力持续性的角度着手,深入研究并阐述幸福和快乐之间的界线和联系,进而尝试分别给出幸福和快乐的概念和特征界定。社会主义为实现幸福提供了制度保障,个人幸福只能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幸福指数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崇顺 《学习与实践》2007,(10):140-145
幸福与和谐,是人类永恒追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终极价值,创造幸福生活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取向。社会和谐是人民幸福的基本条件,幸福指数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幸福指数的提出,反映了发展观的变迁与更新。由于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幸福指数在运用的过程中也有它的局限性,需作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设计,使其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以期更好地实现其监测和评估社会和谐程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陈跃  张莉 《人民论坛》2014,(14):178-180
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人民幸福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一部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也是中国梦的催生、构筑和实现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本刊记者 《群众》2012,(10):4-6
民生幸福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产生了良好反响。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我省在增进民生幸福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如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杂志记者对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峰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10.
比较北欧、美国、不丹三种幸福形态并借鉴它山之石,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式幸福的"特色"、社会图景与构建路径,旨在厘清什么是中国式幸福,如何发展中国式幸福。中国式幸福是一种偏理性主义的幸福,经济幸福水平适中,国民幸福感较高,强调社会成员共创、共享幸福,物质与精神幸福相统一,注重幸福的简约与可持续,追求人民普遍幸福。中国式幸福由经济幸福、社会和谐、精神幸福、生态文明和身心健康"五维一体"构成其社会图景。构建以幸福为本的发展目标、提升幸福生产力、减少痛苦(不幸福)因素、培育国民理性健康的幸福观、营造幸福农村与幸福企业等,是推进中国式幸福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汪玉凯 《乡音》2013,(7):39-40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新月异的国度,民族复兴自不在话下。没有人民幸福,复兴就不算完成,人民幸福内涵广阔,幸福如月映千江,感受因人而异,但在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里,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有出彩的机会,是幸福感最起码的条件。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现时我国在公共治理方面面临双重压力,现有发展方式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而公共治理变革与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鲁全信 《人民论坛》2014,(5):178-180
人民幸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人民幸福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一部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也是中国梦的催生、构筑和实现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彭志敏 《传承》2008,(22):106-107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以解决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人生基本问题。"幸福指数"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把推动社会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关心和解决人民的具体社会生存矛盾。幸福指数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幸福指数应该有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鲜明的思想内容。从现实和理想角度把握幸福观,明确了在取得现实幸福的基础上不断朝向理想幸福前进,突显出由现实幸福到理想幸福的幸福追求;从物质和精神角度理解幸福观,强调物质幸福满足的同时重视精神幸福的满足,突显出由物质幸福到精神幸福的幸福境界;从个体和人民角度分析幸福观,突出了个体获得个体幸福的同时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幸福,突显出由个体幸福到人民幸福的幸福底色;从创造和享受的角度阐释幸福观,得出了人民群众在劳动创造幸福的同时理应共同享受幸福生活,突显出由人民创造幸福到人民共享幸福的幸福路径;从国内和世界角度论述幸福观,体现了既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又要为世界人民谋合作共赢,突显出由中国幸福到人类幸福的幸福张力。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具有这五个维度的辩证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论张闻天的人民本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正付 《求索》2011,(8):96-97,168
人民本位思想是张闻天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张闻天的人民本位思想以民生幸福为终极目的,以人民利益为衡量党和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强调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和社会主人地位,凸显了人民在政治、经济活动中的至上地位。在大力弘扬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的今天,学习和研究张闻天的人民本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希冀有幸福的生活和怎样能够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大工业后一直持续不断的研究话题。长期以来,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学者们对人类既为不发展而痛苦,也为发展而痛苦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7.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新时代富有创见的表达,它内在地包含着对“谁的幸福”“何为幸福”和“如何幸福”三个问题的自洽回答。对于“谁的幸福”的问题,它不仅强调追求人民幸福的价值立场,而且强调了人民的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使“幸福”的主体在新时代得到更为明晰和现实的显现。对于“何为幸福”的问题,它呈现了幸福的理想之维、实践之维和关系之维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语境中创新性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全部内涵。相应地,对于“如何幸福”的问题,它的思路是从幸福的实践之维和关系之维着手,构建通达幸福理想之维的现实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在社会层面通过深化改革破除阻滞人民幸福的社会关系,从而为人们在个人层面通过实践和奋斗去追求美好生活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8.
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以解决如何在"物质生活(包括科学技术的种种好处)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的人生基本问题."幸福指数"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是中国政府把推动社会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关心和解决人民的具体社会生存矛盾.幸福指数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幸福指数应该有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9.
<正>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实实在在的监督实效交出了一份幸福成色十足的民生答卷。促进就业,守住“稳稳的幸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让人民群众守住“稳稳的幸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就业工作支招,多举措尽全力保障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20.
丁心镜 《前沿》2009,(8):24-26
马克思幸福思想认为人的需求是人的本性需求,劳动创造实践是需求满足的保证,幸福是分层次的,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是科学幸福观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幸福观的最高价值追求。要以马克思科学幸福思想建构高校德育,对高校践行幸福观教育的方法进行思考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