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对于美术研究甚少.记得小时候,最不耐烦的是图画,在纸上画一条横线、一条弧线就交了卷.先生问我画的是什么,我说:这是李太白诗意‘半壁见海日'!""一个绘画,一个雕塑,这两样我都不懂."  相似文献   

2.
1948年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随即发往全国。中央要求各地认真讨论并将意见迅速汇报中央。此后,毛泽东就等候关注着各地的反映。3月的一天,毛泽东突然问起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担任秘书的胡乔木告诉他说早就来了。毛泽东追问道:“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叶子龙说:“大概还没有来呢!”可胡乔木说清楚地记得电文已经来了。叶子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他见电文上画了许多钩,因为当时领导人阅看电报、文件后,就在头一页上画上…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延安阅读批注书刊的一些情况史敬棠我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是在延安整风后期,具体时间大约是1943年上半年。具体工作是管图书报刊,主要翻阅报纸杂志,这项工作原先是由江青做的,后来因她患病休养,改由我来接替做这件事。毛主席当时订阅的报纸杂志约有40多...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萧军到革命圣地延安后,与毛泽东一见如故,有过一段十分密切的交往。毛泽东经常邀请萧军“惠临一叙”,称赞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在延安,毛泽东三留萧军,令这位非常重义气讲感情的东北汉子,终生十分感念。1抗日战争爆发后,萧军从大上海一路辗转,于1938年2月间流亡到了山西临汾。在这里,他决定弃文从武,重操旧业,参加抗日游击队,直接投身前线的战斗。为此他独自一人,风餐露宿,徒步跋涉20余天,于3月18日抵达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招待所安顿下来。毛泽东听说萧军到了延安,就派秘书前往邀…  相似文献   

5.
现代著名作家萧军自1938年3月到1945年11月,曾几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这期间他与毛泽东有过一段十分密切的交往。他们书来信往,无所不谈。毛泽东经常邀请萧军“惠临一叙”,称赞萧军说:“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在延安,毛泽东三留萧军,令这位非常重义气讲感情的东北汉子终生感念。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幽默诙谐驱散了延安上空的乌云,凌青如沐春风。毛泽东对罗德里克说:赫尔利最多只给小米饭吃,不开欢迎会,不拍巴掌。“四八”烈士事件“极可能是国民党特务搞的”除了斯特朗女士外,来延安的外国记者还有上面提到的贝却敌、白修德、阿屈·斯蒂尔等。阿屈·斯蒂尔是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延安时我有幸做过毛主席的几次翻译。除同一些外国友人的一般性接触没有留下文字以外,有记录可查的较重要的翻译有两次:一次是同阿屈·斯蒂尔,另一次是同罗德里克等几位记者。谈话时间是在1946年9月29日,记录全文后来以…  相似文献   

7.
韦尔斯: 在延安的时候,我常与丁玲聊天。她当时仅31岁,却已作为中国小说界首屈一指的女作家而名扬天下。她非常自信,是各方面特别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开路先锋。她是厉害的湖南人之一,在坚持自己的思想主张方面,与毛泽东没什么两样。这导致她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并逐出北京,尽管未被关进大牢。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我见到刚从延安回来的邵华。她高兴地告诉我:延安人民对毛泽东主席的感情是极深的;今天,许多人谈论起他老人家来,还都情不自禁地淌下热泪。 邵华讲的这种动人的情景,也许很多人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在战争年代,毛主席同延安人民结下了极其深厚的友情。 但以前我没有到过延安,对延安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情——不论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缺乏亲身的感受。我渴望,将来有那么一天,走访延安,亲自领略一番时下延安人对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那种可贵的情怀。 终于,在这个金秋时节,我踏上了延安的黄土地,我投向了延安人那翻滚的感情的波涛之中。  相似文献   

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夕,毛泽东曾约请当时延安部分文艺家进行了交流。由于延安文艺座谈会需要解决的是整个延安文艺运动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参加座谈会的人员必须有代表性。当时延安文艺界的总体情况可以用两个阵营、三大系统、四个山头来概括。所谓两个阵营,就是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文抗”)。延安有成就的文艺家都集中在这两个单位。对此周扬曾说:“当时延安有两派,一派是以‘鲁艺’为代表”,“一派是以‘文抗’为代表”,“鲁艺”这派“要歌颂光明”,“‘文抗’的人就看不惯,要暴露黑暗”…  相似文献   

10.
1945年3月回延安参加“七大”,我是大后方(国民党统治区)代表四川组的成员,“七大”以后,周副主席(当时对周恩来同志的通称)指示中央组织部干部处处长廖志高同志,要他抽调一部分七大代表(在国统区没有大暴露的人)到国统区工作,决定派我再回四川工作。当时美国在延安有个美军观察组,常有飞机来往于重庆——延安。1946年1月,我坐美国人的飞机约半天时间到了重庆,来到了中共南方局。南方局组织部长钱瑛和副部长于江震两人同我谈话,决定派我到秀山去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1.
延安期间中共中央的“理论三杰”之一 张闻天是中共历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在延安期间,他同毛泽东、刘少奇并称为中共中央的“理论三杰”.撰写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论著。其中,《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在当时的影响颇大,流传极广,“凡是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年代过来而又能读书的人几乎可以说很少有人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这本书也得到相当广泛的流传”。  相似文献   

12.
“我同意毛主席的意见!”肖劲光站了起来;毛泽东拍着肖劲光的肩膀,对参加会议的干部们说:“同志们,我在延安,就是靠这位老兄吃饭,靠你们留守兵团吃饭啊!” 1937年8月下旬,延安连日来大雨滂沱。 一天,毛泽东召集肖劲光等人到他的书房来研究军事部署。 大家就毛泽东提出的部署问题,你一言我一语,谈笑风生。谈到半途中,毛泽东摁  相似文献   

13.
延安长谈颇畅1938年1月,梁漱溟到延安就抗战前途和阶级斗争等问题同毛泽东交谈了8次,每次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最长时则通宵达旦。半个世纪后,梁漱溟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同毛泽东交谈时的情景:“他说得头头是道,人情人理,使我很是佩服。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  相似文献   

14.
阎惠忠 《党建》2010,(2):52-53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管工作多忙,每年春节都要到当地基层政府向民众拜年。 据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杨起荣(原中央警备团连长)回忆:1941年春节前一天,他随同毛泽东一早就来到枣园乡政府向民众拜年。当毛泽东走进乡政府院内,乡长杨成富和乡里几位年长的老人就急忙迎出门来。毛泽东加快了脚步,笑着上前与大家一一握手问好,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簇拥着毛泽东走进窑洞里坐下,于是就攀谈起来。  相似文献   

15.
闻哲 《党史纵横》2002,(5):46-46
1963年,李敏难以忍受江青的淫威,被迫搬出中南海。从此,李敏见爸爸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于李敏而言,中南海的红墙如同一条生死的界河,把她同爸爸隔开了。1974年,毛泽东81岁,身体很不好。李敏想去看看爸爸,可连中南海的门都不让她进去。气得她在门外大吵:“你们凭什么不让我去看爸爸?搞运动就是让骨肉分离吗?”“你们这样做,就是封锁毛主席,好干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我爸要是知道了,也会反对你们的!”然而,权在江青等人手中,一道禁令将她拦在门外,她没有见到爸爸。1975年的一天…  相似文献   

16.
沈黎明 《世纪桥》2009,(22):22-24,51
凡看过央视热播电视连续剧《延安颂》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剧中这样一组镜头:一位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刚刚克服重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着来拜见毛泽东。她来到毛泽东住处时,毛泽东正在院子里摆弄炉子烧水,她望着毛泽东的背影没吱声,笑眯眯的颠着脚,轻轻绕到毛泽东背后,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毛泽东喜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据曾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图书管理小组工作过的张贻玖的统计,毛泽东圈画过的唐诗约600首,其中“三李”诗约占三分之一(200首)。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3,(11):41-41
在延安时期,曾经发生过“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故事。当时,毛泽东到各个干部学校给学员作报告,经常是安步当车,不让接送。1939年秋的一天,他去马列学院作报告。从学院到毛泽东的住地杨家岭有四五公里,中间还横着延河水。当走到延水河桥头时,毛泽东碰到迎面走来接他的四个人。毛泽东打量了一下说:“这样做有点不好,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  相似文献   

19.
正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看到贺子珍去苏联主意已定时,想极力挽留她。他知道,她这个时候提出要走,同自己有关,曾经说了一番十分动情的话:“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用过的钢笔旧了,我台不得换掉。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人。在  相似文献   

20.
一 我与杨尚昆叔叔接触不多,但短短的几次见面,使我终身难忘。第一次见他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那时继母张越霞依靠组织,把我们几个流落在各地的孩子找了回来,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团圆了,但没有了父母,全靠继母照顾。她在“四八”烈士祭奠大会上致悼词时曾对父亲承诺说,要担负起抚养、教育子女的重任。新中国成立初期,继母在假日常带我们到与她较亲近的同事家走走。到她的难友家去得较多,还去在延安一起工作过的人家中。一天,她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去看望杨尚昆叔叔。我和吉玛未见过杨叔叔,但他见到我们来很高兴,问我们多大了,上学了没有。当时,我刚从老家来到北京,对他一点儿都不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