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公共管理模式”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在西方特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要求。但是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不同,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我们应当在充分审视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把握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和西方国家行政管理改革的异同点,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消化和整合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在西方特定的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要求。但是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不同,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我们应当在充分审视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把握中国行政管理改革和西方国家行政管理改革的异同点,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消化和整合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行政主体的理论界定争议颇多。实际上,行政主体一开始作为一种法学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确定行政诉讼主体的诉讼资格。但原先的行政主体概念理论已不能与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相适应。本文通过引入和借鉴西方国家理论来探析和完善我国行政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4.
治理视野下中国行政改革基本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玮 《行政与法》2004,(4):23-25
治理理论是有关政府改革的一个全球性话题。本文在阐述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治理视野下西方行政改革的总体趋势,对善治目标下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方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主思潮的确立和发展,福利国家、给付行政等新型国家目的观的出现,行政合同作为现代行政法上较为新型、重要的实现行政目的的法律方式之一,得到了普遍运用。这种运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行政合同纠纷的大量出现,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以确立行政合同规则,解决行政合同纠纷,更好地保护行政机关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合同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合同救济制度的研究对行政合同的发展,行政合同功能更好地发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国家先进做法与有益观点的借鉴,对我国行政合同救济制度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之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是从中西方行政改革实践中提炼出的概念,西方国家与此相近的一个概念是大部制,它是西方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政府部门设置的主要模式。我国推行的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及其大部制与西方国家的大部制在改革的动因、目标与内容上存有共性,在改革背景、具体措施和配套机制与制度建设上又存在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实行部门行政职权相对集中及大部制改革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新视野,大思考——新公共管理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源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在对西方各国政府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行政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本文透过新公共管理的视野,以借鉴、反思的角度,分析了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行政主体之再思考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现行的行政主体理论颇有争议 ,有支持者 ,也有反对者。文章从分析主体和行政主体的内涵出发 ,探讨了行政主体的本质特征和作为行政主体应具备的条件。在此基础上 ,指出现行行政主体理论在概念上的误差和实践中的弊端 ,并进而认为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彻底革新现行的行政主体理论 ,建立以行政分权为核心的行政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9.
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家黁 《行政与法》2005,60(4):72-75
在西方法治国家,公众参与在行政立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程度普遍过低,行政民主化进程受到制约,强调公众参与在行政立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度改革确保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实现行政立法民主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动因、主要内容分析入手,着重探讨了西方行政改革的借鉴意义,旨在拓展我国行政改革研究的思路,以求对我国当前行政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指导西方国家的政府改造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当前公安社会管理创新中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可行性。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引下,公安社会管理创新要努力在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控模式、控制机制等四个方面寻求转变,并努力从强化公安民警服务理念、推进公安社会管理工作社会化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公安社会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2.
戴小明  王贵松 《法学论坛》2005,20(5):141-144
石佑启教授的专著<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从现代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着眼,从范式转换的高度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行政法与公共行政的演进关系,概括了传统的行政法学范式及其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必须突破传统的理论框架进行范式转换,从而勾勒了在现代公共行政背景下的新的行政法学图景,为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促进行政法治制度创新,更好地解决公共行政变革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提出了诸多富有创建性的观点,填补了行政法学研究上的一些空白.  相似文献   

13.
行政权在国家权力中是一种最庞大的权力,按照权力制约的原理,就要有与之相应的权力加以制约,为此,除了从立法上控制、程序上规范外,司法监督就是最不可缺少、最重要的制约手段。反观我国的行政司法监督,其弊端已影响到其监督功能的实现,为此,在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大陆法系的行政司法模式,建立适合我国的行政法院,这不论是从传统上看,还是在现实状况上,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共行政文化变革的意义及其现实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公共行政文化的研究是当前行政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实现公共行政文化变革,无论是对于推动行政理论的完善,还是对于指导行政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公共行政文化创新以及行政道德和行政价值等方面的分析,对公共行政文化变革的现实走向进行了初步探悉。  相似文献   

15.
"生活化"是陶行知民主教育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其包含"为了生活的民主教育管理"和"作为生活的民主教育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前一方面侧重于"目标",即教育管理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要通过自身的民主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生活的民主;后一方面侧重于"方式",即教育管理的民主不应停留于组织结构和制度设置的层面,而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共同的、整个的、自觉的、解放的、创造的生活中学习民主.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管理新举措层出不穷且争议甚多,诸多典型案例暴露出严重的观念滞后问题,必须克服戴旧眼镜看新事物的现象;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创新是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科技革命影响的复杂背景下进行的,其基本趋势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走向柔性管理、高效管理和方法创新,重点是行政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应坚持法治原则和实践标准等基本界限,防止借创新之名行营私之实;要以法治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宽容和冷静的心态来对待当下的行政管理新举措及其争议,以打造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邓辉辉 《时代法学》2004,2(3):64-67
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 ,对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研究 ,已经是摆在民事诉讼法学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是我国走向司法民主和政治文明的重大步骤。  相似文献   

18.
董邦俊 《法学论坛》2007,22(4):66-73
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刑事司法的保障.刑事司法功能的全面发挥,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笔者在考察和谐社会与犯罪关系之后,对我国刑事司法功能进行了创造性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刑事司法功能运行进行了理性反思,分析刑事司法功能发挥之障碍,并提出应对之策,以促进刑事司法功能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经济落后地区公共行政教育的发展遇到许多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因为公共行政教育改革应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协同进行。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了经济落后地区公共行政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落后地区公共行政教育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作为泰罗主义与梅奥主义的联结人,玛丽·帕克·福利特坚持团体主义与民主主义,以此为基础,在组织中形成了重视结合与建设性冲突,权威与责任的情景规律,相互服务的领导方式等管理理论.教育管理当从福利特的理论中得到启示与借鉴:发扬民主、讲究合作、提倡服务、立足情景与信守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