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序良俗”最早出现在大陆法系的民法典中,它要求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在我国法律里,虽然没有“公序良俗”的法定概念,却存在公共道德等相对应的概念。为弥补法无明文规定的缺憾,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公序良俗”也成为法官断案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春普  崔文佳 《前沿》2010,(4):97-99,111
不法原因给付制度的国外立法例不一。我国对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的行为,主要依据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不法原因给付制度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涵盖。不法原因给付的构成要件包括现实给付和不法原因。"顺风车"行为体现了当事人之间互助的友爱精神,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违背公序良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通过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中也没有明文禁止性规定。"顺风车"有偿性不等于营利性,有偿性也不等于不法性。  相似文献   

3.
费蓬煜 《人民论坛》2014,(5):101-1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逐步扩充。对公序良俗原则的传统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具体路径,为公序良俗功能的发挥寻求更加可靠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司法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彭赛红 《求索》2007,(2):64-66
民法公序良俗原则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主题有着理论契合:公序良俗原则蕴涵的价值宣示功能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基础,承载的维护公平正义的功能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担负的弥补成文法缺陷的功能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潜在保障。发挥该原则功能的前提是对其进行类型化,同时要注意其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对基本权利的保护,防止“向一般条款逃避”。  相似文献   

5.
彭赛红 《湖湘论坛》2008,21(2):88-90
公序良俗原则具有弥补成文法之局限性、宣示公、私法价值、促进民法自身完善等功能,这是其在司法实践中得以具体适用的理论支撑,适用的方法包括:设定公序良俗原则司法适用遵循的原则、类型化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具体行为。  相似文献   

6.
覃远春 《前沿》2011,(15):74-78
不法原因给付与自然债在民法上的制度归属不同,是否违背公序良俗及法律强行性规定是区别二者的关键。当社会观念与道德标准对行为的容忍度发生变化,不法原因给付可向自然债适度转化。分离原为不法的给付并在司法上分别处理,突显自然债这一传统而特殊范畴应对民事生活新变化的独特贡献。我国民法对二者的相关规定存在不足,应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徐娜 《中国减灾》2014,(12):6-9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近几年来,法律规范、公共道德、公序良俗等词语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它们都强烈地表达出规则认同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其中,法律规范是底线,是红线,是刚线。  相似文献   

8.
范忠信 《探索与争鸣》2023,(3):132-146+180
《民法典》确立公序良俗原则,意味着既确认“习惯”“公序良俗”为民事法源,又确认“公序良俗”为习惯法源的是非标准,这一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于承认民间社会生活自发生成的规矩秩序为民事补充法源,承认人民大众有集体无意识参与民事法源创制的权利。这既是从苏维埃法制理念向当代世界法治理念的升华,也是回归中华人文价值暨世界共同价值的升华。这一进步意义可以从公序良俗作为习惯法源之“宪法”、确立公序良俗原则的政治变革意义、当前民事立法司法的公序良俗省察、通过风俗习惯认识和把握公序良俗等角度入手作分析解说。  相似文献   

9.
"公序良俗"原则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一方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法律对其的确认和有效维护,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新时代"公序良俗"需要以经济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以价值观念凝聚思想共识、以文化认同奠定精神根基、以德治与法治作为依托,共同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0.
杨德群  欧福永 《求索》2013,(11):171-174,204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是现代民法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公序良俗原则内涵的广泛性与不确定性以及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各国及相关地区对公序良俗原则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界定公序良俗原则是系统研究该原则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正是基于这些不同的理解,本文在对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内涵及二者之间关系全面解析的基础之上,得出公序良俗原则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真实的谎言     
孟庄 《人民公安》2006,(20):8-9
市场经济,当允许适度的商业吹嘘。这种常识公众应该没有异议。但南京某烟厂一则“至尊南京——厅局级的享受”的高档香烟广告,却视一切边界为无物,堪称商业广告中的“败类”:一败现行法律,二败公序良俗。  相似文献   

12.
费蓬煜 《人民论坛》2014,(14):101-1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逐步扩充。对公序良俗原则的传统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具体路径,为公序良俗功能的发挥寻求更加可靠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司法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侦查讯问策略运用的法律界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讯问策略是利用对方的劣势和弱点进行的心战智斗。在法律允许范围具有正当性,但是又天然地具有危险性。如何在讯问中既充分发挥策略的作用,又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有必要以法制原则透视讯问策略运用,明确讯问策略运用的法律界限,建立讯问策略应有的法律保障体系,将讯问活动真正纳入法制轨道。对此笔者提出了讯问策略运用的比例原则、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防止虚假证据原则。  相似文献   

14.
习惯法概念的界定历来存在争议,正确界定习惯法的概念及认识习惯法与习惯之间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现存法律中的关于习惯入法及习惯在司法中的适用提供重要的意义和理论基础。本文以为习惯法应该是独立于国家强制力之外的一种法律,即区别于制定法。是一定社会中,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惯性的为一定的群体人们在心理上所接受的,能够像发一样规制人们行为的,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而我国民法中的交易习惯也应当是习惯法。至于交易习惯的适用,应当由司法机关汇编适用。  相似文献   

15.
李胜渝 《求索》2010,(9):172-173
彝族民事习惯法以法律的形式反映出彝族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它既遵循民法一般具有的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同时具有自身历史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公旭明 《人民论坛》2012,(36):136-137
交易习惯是指在各种先前的商事活动、交易行为中形成的惯常模式或者习惯性做法,在我国的制度法规中有很高的地位,它具有伦理性、自足性、约定性、自发性的本质属性。交易习惯必须是在商业活动中经过反复实践的,其举证和认定必须遵循时间和空间要素,还具有必须符合法律制度,不能违反公序良俗等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高考进入最后倒计时,在考生和家长紧张备战的同时,名目繁多的"高考产品"被集中推出。商家围绕着考生的衣食住行,深挖"高考经济"。客观地说,商家在商言商,只要所兜售的商品和服务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想趁着高考结束赚点钱,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考生和家长,在商家所努力营造的"高考经济"中却应该保持理性与淡定,切莫因为过于放松而"过度消费",甚至是造成得不  相似文献   

18.
隐私权与知情权均是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权利,实践中这两种权利经常会发生冲突,如何协调二者的冲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知情权与劳动者隐私权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主要是因为两权的属性不同、主张不同及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所以,在协调解决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中应当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利益衡量原则、权利协调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对隐私权侧重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9.
《合同法》第52条是判定合同无效的主要依据。由于概念的模糊性和价值判断的复杂性,该条在适用上存在诸多问题。结合该条的五款规定,建议在民法典编撰时以"公序良俗"取而代之。因此,正确理解公序良俗和效力性规范是适用该条的关键所在。应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原则,通过整理典型案件和司法解释的方法对公序良俗进行类型化研究,从而使公序良俗的概念具有相对的明确性。根据语义解释的方法,该条应为效力性规范而非管理性规范。现有的形式区分标准存在不足,应运用利益衡量方法,以实质标准判定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20.
熊萍 《求索》2014,(12):18-22
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伦理失范现象颇多,如欺诈、暴力、偏执、谣言、漠视生命等乱相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新闻人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真实、客观、公正地做好新闻报道及宣传工作,平衡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以一定的伦理准则约束和调节新闻行为,积极引导舆论,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