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苏联提出要在旅顺建日俄战争纪念碑 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打击日本侵略者,提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苏联雅尔塔和斯大林一起签署了一份秘密协定:打败日本后,将原来由日本人占领控制的中国旅顺交给苏联,苏联享有使用旅顺港30年的特权。这一协议是背着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签的。  相似文献   

2.
王心文 《世纪风采》2010,(11):33-3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公告精神,各战胜国可对被俘战犯自行审判。但由于内战,中国没有条件和能力对日本战犯进行关押审讯,苏联便将在中国俘获的日本战犯押送到西伯利亚,进行监禁和强制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在同斯大林会见时,提出将关押在西伯利亚的日本战犯移交给中国,由作为主权国家的中国自行审判。此提议在1950年得到苏联的同意。  相似文献   

3.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伪满洲国“皇帝”溥仪仓皇逃离“新京”(今长春),在沈阳机场被苏军俘获,押往苏联,在苏联度过了五年心惊肉跳的生活。机场被俘 1945年8月18日午夜时分,在日本人的安排下,溥仪准备乘小型飞机飞往沈阳,再换乘大型飞机逃亡日本。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无论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苏联为了避免与东部的日本发生直接冲突,为对西部德国的即将入侵做充分准备,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争取其中立的政策。苏联对日的中立政策反映在中日战争中,就是既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又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和影响。苏联对日政策表现在中日战争中更严格地说:就是严守中立,在即保持中立的同时,又支持中国的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一直是苏联在远东的潜在敌人。尤其是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5.
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  相似文献   

6.
在很多人眼里.美国就像个喜怒无常、为所欲为的大男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人和苏联联手把德国、日本这两个横行霸道的小流氓打得满地找牙.大战一结束就立马跟苏联翻脸.却收了日本做小弟。听起来美国人的做法真是莫名其妙,其实,这些做法背后.有着美国一贯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7.
正背景介绍原载1934年7月14日《红色中华》第214期第4版。该版刊发了《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向苏联挑衅》的报道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时事报告材料,配登了"纪念八一,武装保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标语。报道指出:"苏联政府,因近来日本帝国主义积极准备进攻苏联,并派遣海陆空军侵入苏联国境,  相似文献   

8.
俄新闻天地网日前的一篇文章,披露了苏联解体前夕,戈尔巴乔夫同日本领导人交涉领土问题的经过。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东北。又觊觎蒙古和苏联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在中苏边境接二连三挑起事端。为了阻止日本进攻苏联,为了摧毁日本占领区的军事设施,共产国际决定,由苏联红军参谋部负责训练中国、朝鲜等国的爱国青年,组成国际情报组织。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大力协助和支持,先后选送了几批有地下工作经验的中共党员(从参加培训之日起,即不再与本国党组织发生横的联系,而直接由共产国际方面派出的同志单线领导)和爱国进步青年去苏联学习。回国后,利用他们长期从事地下工作,联系广、熟悉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开展…  相似文献   

10.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随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完全占领东三省,东北1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陷入日本的统治之下。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的归属接收问题遂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为此,国共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东北争夺战。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援助中国人民驱逐日本侵略者,加速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是起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面值得探讨。一、苏联出兵东北,促使日本迅速败降。1945年6月,日本还在准备“本土决战”,这一方针是以使苏联对战争保持中立  相似文献   

12.
苏丹红 《党建文汇》2009,(11):38-38
据俄罗斯《观点报》等媒体披露,苏联解体后,俄首任总统叶利钦曾试图与日本进行“领土交易”,给了日本前所未有的契机,但在俄军方和远东居民的强烈反对下。该计划最终流产。  相似文献   

13.
尹北海 《湘潮》2008,(10):52-52
1938年4月,在苏联军事顾问的亲自指挥下,南京政府曾派出轰炸机群,对日军驻台空军基地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此举震惊日本朝野。  相似文献   

14.
正1939年9月,随着诺门罕战役的结束,一向对苏强硬的关东军也开始松动,讨论起日苏亲善和关系缓和的问题。为与苏联改善关系,日军参谋本部从1939年11月开始讨论一个计划,提议将中国分割为日本、苏联和蒋介石政府分别掌控的三块势力范围,其中"满洲"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新疆及西北地区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华南地区是蒋介石政府的势力范围。尽管日本的这一计划最终失败了,但日本仍在继续谋求同苏联改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相似文献   

15.
组建后勤机构 1945年8月8日,苏联履行雅尔塔协定对日本宣战。8月9日,就在苏联出兵的当天,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遵照中央的指示和朱德的命令,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约11万人,干部团(队)约2万人迅速挺进东北。  相似文献   

16.
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苏联政府不仅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道义上给予了中国人民以巨大援助,同时,还派遣军事顾问、专家和志愿军飞行员到中国直接参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使其成为反抗日本侵略的中坚。苏联援华的措施和志愿军的行动纲领都是根据苏联政府全面援助中国人民民族解放事业。彻底打败来自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制定的。但是,对直到1937年还坚决反对同苏联友好的国民党,其中包括蒋介石来说,取得苏联的援助实属迫不得已,而他们的观点简直是反常的。三十年代初,一个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国民…  相似文献   

17.
正东北是日本法西斯经营多年的军事基地,更是中国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东北,日本法西斯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当时东北的局势是,日本关东军迅速投降,伪满洲国彻底崩溃,东北政局更是出现了暂时的权力真空,苏联军队几乎成为东北唯一的主宰力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苏联在中国东北却面临着极其复杂的问题。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根据的是雅尔塔协定,苏军的行动不能不考虑到国际关系,当时苏联政府和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事变实行中立的不干涉政策,主要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即力图为其赢得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不干涉政策的策略意义在于避免卷入对日冲突,不给日本制造事端提供口实,同时又可利用它作为同日本进行外交斗争的工具。但苏联在实行不干涉政策时是把中立与道义相区分的,政策上表现为中立,道义上却体现出对中国抗日军民的同情。不干涉政策的实质是一种妥协,这本身无可非议。但苏联对日妥协中有损及中国主权的因素,使不干涉政策偏离了正确轨道。不干涉政策具有复杂性,但不能得出苏联鼓励日本侵略中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参加了对日作战,这不仅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而且对国共两党争夺东北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相当程度影响了国共两党命运的发展。重新回顾和审视这一段历史,有助于加深对解放战争国共两党斗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苏联出兵东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消亡,并帮助中国人加快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我们也看到,苏联由于当时自身处的国际环境十分复杂、险恶,苏联出兵东北不仅出于避免采来美国势力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而且是以从中国获取一定利益为前提条件的,因而使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大国主义倾向和民…  相似文献   

20.
正皇姑屯事件是日本人一手制造的,这几乎是公认的,但其依据却并不扎实。笔者经过对大量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剖析,认为皇姑屯事件是由苏联与日本联手制造的,是苏联与日本秘密谅解的产物,张作霖其实是大国博弈中的牺牲品。关于日本制造说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绝大部分是回忆与传闻,较有价值的史料主要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