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现"疑罪从无"是杜绝冤假错案发生的必由之路,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需要,是顺应刑事证明责任理论的基本要求。"疑罪从无"原则之所以还很难实现是因为"有罪推定"思想根深蒂固、破案压力的定势思维和诉讼结构失衡。实现"疑罪从无",需要牢固树立法院"审判中心主义"思维,严格贯彻"无罪推定"思想,全面把握"证据裁判原则"。  相似文献   

2.
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和谐"三农"是重中之重."三农"问题仍面临着体制上、发展战略上及思想观念上等诸多深层次的矛盾与困惑.加强和谐"三农"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决利益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纯正的"存疑不起诉"案件应贯彻"疑罪从无"的精神,以赔偿为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对非纯正"存疑不起诉"案件的分析,区分具体案件情况."存疑不起诉"并非一定是错捕.防止"存疑不起诉"案件进入刑事赔偿程序有两种途径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二者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再次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不是偶然,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探索的"问题域",而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目标.作为力图"改造世界"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指明了美好生活的通达之...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共产党宣言>是一脉相传的思想体系,但不同的历史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历史任务,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把握<宣言>精神命脉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革命以后的一系列建设问题给予了创造性的回答,从而完成了从革命规律到建设规律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7.
党和国家一贯倡导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学术界对具体每种宗教应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探讨很少."伊儒相通"在历史上对伊斯兰教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面向21世纪、继续阐扬"伊儒相通",是伊斯兰教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与两个文明建设相协调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是1963年3月朱德首次提出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搞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对外开放等;它的提出是朱德艰苦探索的结果,也是他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的体现."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的,1992年初,邓小平又作了"南巡谈话";"南巡谈话"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2.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官话”新闻越来越多地采用民间语言,反映出领导语言、新闻语言的“亲民”趋势。从文风的变化固然可以看到作风的一些变化,然而要弘扬联系群众、亲民为民的作风,更深层次上是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4.
新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增加了“意见”文种 ,文章从特点、分类、适用范围和制作四个方面对“意见”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电子"与"政务"定位不合理的问题,这必将导致电子政务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正确理解电子政务的本质,摆正"电子"与"政务"的关系,改革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将是现阶段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前十年,毛泽东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做了许多的思考。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利用和限制"、"改造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和"使资本主义绝种"这四个阶段。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价值判断,也有他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亦有国际因素的影响,还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相矛盾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8.
冷福榜 《理论前沿》2002,(18):17-18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两个基本问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致性的枢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党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从十二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文明”,到十六大的“三个文明”和十七大的“四个文明”,这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又一次突破和发展。深刻认识从“两个文明”到“四个文明”历史跨越的必然性,对于深入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厘清了村委会"海选"与"直选"的定义,阐述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联系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践,分析"海选"与"直选"的利弊.总体而言,海选更能体现民意,更具发展前景,但实行"海选"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要加强引导,避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