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实施社区警务要结合中国国情,处理好社区警务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安基层基础工作以及社区建设的关系;在内容上围绕构筑社会治安防范体系,管理社区户口,做好社区服务工作以及推动社区治安产业化建设进行。社区警务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消除模式化、教条主义和“唯社区警务论”等不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2.
党委政府领导下的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建设社会化治安防范机制的根本原则;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推进防范主体的多元化、建设形式的多样化、防范内容的宽泛化、责权利的市场化、防范机制的网络化,是社区警务建设的最好载体;建立、完善并落实领导、法律、载体、警力、监管等保障体系是持久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党委政府领导下的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建设社会化治安防范机制的根本原则;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推进防范主体的多元化、建设形式的多样化、防范内容的宽泛化、责权利的市场化、防范机制的网络化,是社区警务建设的最好载体;建立、完善并落实领导、法律、载体、警力、监管等保障体系是持久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转型发展时期城市治理策略的变迁,开放式社区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然而,开放式社区在给人们的生活、交通、环境建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社区逐步由私人生活空间转向公共生活领域,这一转变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系列压力,不仅打破了社区警务秩序,削弱了社区民警治安防范和情报搜集能力,破坏了社区固有的治安防控模式,同时也给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带来了全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创新警力配置模式,加强复合型社区民警的培养,推动社区民警与居民间的合作互助,树立大社区意识,健全群防群治网络,实现社区警务发展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50年警务模式的变迁非常相似于西方历次警务改革的轨迹和变革方向,即政治警务模式逐渐过渡到专业警务模式和反应式警务模式,最终向服务与权变警务模式靠拢。我国目前社区警务的推进必须关注以下问题:正确理解社区警务的概念、政府在社区警务战略中的作用、警察在社区警务战略中的定位、社区组织的健全与自治、社区认同感的培养、社区治安意识蕴育与强化。  相似文献   

6.
社区治安防范工作是社区警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可以说社区的治安防范工作落实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主要矛盾也就解决了。因此如何构建社区治安防范大格局,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社区警务作为一种警务模式在实践工作中已逐渐被重视 ,也产生了一定的治安效益。文章从“社区警务”的内涵、定位、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对社区防范、社区救助、社区公关、社区控制、社区打击等几个部分 ,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创建和谐警务社区,社区平安是目标,社区服务是关键,警务得力是保障。实践证明,全力推进和谐警务社区建设,必须围绕社区的治安实际和群众需求,不断强化社区警务建设,健全五大机制,推进社区警务工作"五化",将社区打造成零距离服务群众,近距离防控犯罪的平台,实现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务活动社会化的新型警务模式,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同时要做到理念创新,在建设和谐社区警务区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以民为本、服务至上"等六个理念。  相似文献   

9.
预防和减少犯罪,既是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宗旨,也是社区警务的首要任务。在新的治安形势下,应端正和树立正确的防范理念,加强防范对策的研究和宣传,彻底改变社区治安防范工作相对薄弱的局面,与时俱进地构筑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统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10.
社区警务作为一种警务哲学和警务战略,社区伙伴关系和问题解决是其核心。其目的是要通过警察充分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组织和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着力于解决社区治安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公共安全感和生活质量。从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角度来看,传统警务模式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所以,要实现社区警务的基本目标,搞好犯罪预防和控制,建立良好的社区治安秩序,提高群众安全感,就必须以社区问题为导向,通过扫描、分析、反应和评估的问题解决模式,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主动提前式的社区警务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1.
控制和预防犯罪是社区警务的主要工作目标。在社区警务中开展犯罪预防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社区警务中犯罪预防工作的重点是三类易犯罪群体和三种易犯罪地域。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是社区发展的普遍趋势。建立基于社区信息化的犯罪防控机制有利于拓宽犯罪防控的信息来源和探索犯罪防控的社会资源利用模式,创新新时期犯罪防控方法。新型犯罪防控机制建构必须针对信息化社区服务管理智能化、社区资源数字化、社区组织网络化、社区参与虚拟化、"虚拟"社区真实化的基本特征,建构社区治安信息服务中心、社区与警务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推动虚拟社区在犯罪防控中的利用。  相似文献   

13.
“虚拟”社区是实体社区的数字化存在,具有与真实社区同源异体的特征。“虚拟”社区因承载功能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类型。“虚拟”社区蕴藏有犯罪防控所需的文化认同、情报信息、组织动员等资源性价值,也具有情报搜集、组织动员、警情通报、邻里守望等功能价值。提高“虚拟”社区犯罪防控价值的认识,搭建“虚拟”社区犯罪防控应用平台,创新“虚拟”社区犯罪防控新技术,培养“虚拟”社区犯罪防控力量,建构双向互动的工作模式,是“虚拟”社区犯罪防控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街面犯罪的持续暴涨引发了各界对潜在罪犯的犯罪防控模式的反思,犯罪地理学的发展、美国地点警务的日臻成熟与上述反思一道,促成了基于城市犯罪聚集热点的空间防控的兴起。犯罪的空间防控为警务应对的改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完善及防卫空间刑事政策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尝试与改良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论社区警务与犯罪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警务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内我国警务建设及警学研究的重点。实施社区警务是增进警民联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实施社区警务的终极目的就是控制犯罪。正确处理好社区警务与犯罪控制之间的关系,是促进社区警务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治安承包"作为一种"本土化"的预防犯罪模式,其产生是世界警务形势与我国社会治安现状相结合的产物,它其实属于社区警务改革的诸多法门之一。建立在社区警务基础之上的"治安承包"是有相应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的,但也有令人思考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环境犯罪学研究产生犯罪的环境原因。其主要理论包括:防卫空间理论、破窗理论和防卫环境设计理论。借鉴这些理论与实践措施,对我国社区警务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网络侵权,为追究互联网环境下的侵权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其中"网络服务提供者"一词从整体上应作广义理解,包括ICP与ISP,但第2、3款中的连带责任人现仅为ISP。若ISP明知或有合理理由知道网络用户侵权,但不采取必要措施,它实际上就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不作为的帮助,与之构成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9.
环境犯罪学研究产生犯罪的环境原因。其主要理论包括:防卫空间理论、破窗理论和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借鉴这些理论与实践措施,对我国社区警务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