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岩 《求是》2000,(21)
10月1日,罗马教廷把所谓“在中国致命”的120名外国传教士和中国教徒册封为“圣人”。那么,这些所谓的“圣人”到底是些什么人?为什么梵蒂冈不顾中国政府和中国天主教会的强烈反对,执意要把他们封为“圣人”呢?  相似文献   

2.
这次动乱中自称“黑手”的刘晓波有一句名言:“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孝子孙,且以此为荣。”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刘晓波居然也会谈论什么“光荣”的问题。我们知道,刘晓波做事,历来是不顾什么脸面的。他的主张是:“我的文学观就是没什么  相似文献   

3.
《先锋队》2003,(4)
“楼房建起来,一些干部倒下去”的说法,不幸被盐湖区二轻局杨东等人所印证。透析这起案件,在工程发包者与承包者之间,似乎有一个共识:有工程就有钱赚。一方面谁给工程给谁钱,另一方面是给谁工程谁给钱。权钱交易就是这样开始的。难怪有些人是那样热衷于“工程项目”,有的甚至新官上任,百废待举,却要先从抓上一两个工程入手,却不管有无条件,有无必要。是谁在调度他们的权力?是什么在操纵他们的欲望?正像有人所说:每一个工程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个隐秘的故事。此言虽不尽然,却有一定道理。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看看那“隐秘的故事”到底是什…  相似文献   

4.
吴阳秋 《唯实》2007,(11):96-96
有个成语叫“每况愈下”,表示情况越来越坏的意思。其实它是后人颠倒发挥出来又约定俗成的。“每况愈下”祖出于“每下愈况”,但二者的意思大相径庭。“每下愈况”,典出《庄子·知北游》:有一次东郭子求问庄子:所谓虚通至道,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庄子回答说:道无处不在,任何地方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生前阅文经常要在文件上画一个圈,即所谓“圈阅”。但是“圈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最近笔者看到一本叶永烈著的采访手记。作者采访过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王力(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武汉七二○事件中红级一时不久又成为阶下囚的王力),问到一些情况。王力说:“依我跟主席多年的经验,感到凡是主席只在文件上画了一个圈的(即所谓‘圈阅’),并不表示完全同意,只是大家赞成,他才同意的。如他觉得写得好,往往批:很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用俗语。许多俗语形象生动,准确而又诙谐,很有表现力。然而,也有些俗语概念并不确切,寓意似是而非。比如“聪明反被聪明误”吧,意思就很有些不清楚:到底是聪明呢,还是不聪明?聪明到底好不好? 聪明,一般指人具有较强的认识、理解客  相似文献   

7.
黄河战鼓、农民秧歌、周末大戏、广场舞蹈……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调动了白银市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舞台”建设的积极性,“天天有歌舞、周周有戏看、月月有电影、季季有讲座、年年有展示、人人有书读”的日子,对他们而言已不再遥远.  相似文献   

8.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内蒙古党政军一把手乌兰夫就被打倒了。1968年,内蒙古革命委员会主任滕海清发动了“挖乌兰夫黑线,肃乌兰夫流毒”的“挖肃”运动。其中心要害是,挖乌兰夫的所谓“暗班子”——“反党叛国”的“内人党”。“内人党”冤案导致34万多名干部、群众遭到诬陷、迫害,1.6万多人被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9.
茅镇长看了总结的开头,就发起火来:“你胡扯些什么?有事实依据吗?”周秘书看到茅镇长手指的地方写着“在茅镇长的亲自领导下”,有些不解:这句话有什么错呢?以往的总结不都是这么写的吗?  相似文献   

10.
所谓“部分先富”,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鼓励一部份地区,一部份人先富起来”。这一决策与我党一贯追求的全国所有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呢?鼓励一部份地区、一部份人先富起来,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呢?本文试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革命的代  相似文献   

11.
看到这个题目,人们自然会提出疑问:毛泽东终其一生,难道就这么绝对吗?其实,人们这里所说的“不……”并不是绝对的不,而是毛泽东的生活习惯罢了.那么.毛泽东生活习惯中到底有多少“不”呢?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真分析和回应,以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所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所谓“民国文学”究竟可以推进文学研究的什么,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对于正在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而言,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13.
汪金友 《实践》2007,(1):48-48
如果出一道测试题: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会拍着胸脯表示:“不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吗?这个我知道,马上就能背诵出来。”  相似文献   

14.
据史书记载:子思在河边见到一个卫国人钓到一条鳏鱼。子思便问:“鳏鱼是一种很难捕到的鱼,你是用什么办法把它钓到的呢?”那位钓鱼人回答:“我开始下钓的时候,只挂了一条鲂鱼作钓饵,鳏鱼游过去时连看也不看;后来我改用半头猪作钓饵,鳏鱼就把半头猪吞了下去,因而就上钓了。”子思听了长叹一声说:“鳏鱼虽然是一种很难捕到的鱼,却因为  相似文献   

15.
所谓“庸俗处世学”,是一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老于世故、精于关系的所谓“学问”。精通此道者的突出特点,是惟上是尊、惟我是本、惟利是图,且具有相应的“变色”本领。其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上级面前看眼色行事,投其所好。尤其是对个别领导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图深知就里。领导想什么他就做什么,领导好什么他就送什么,领导干什么他就捧什么,想方设法讨领导欢心,让上司舒服,从不管事情的好坏对错,更谈不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二是在下级面前凭自己的感觉行事,为所欲为。习惯于看上级眼色行事的人,也希望下级…  相似文献   

16.
“求真”是什么意思?“求真”就是摸清真实的情况(这情况可以是国情,也可以是省情或者市情、县情),找到事物的客观规律,还要对真实情况、客观规律敢于讲真话,敢于坚持到底。“务实”呢?它是“求真”的继续。毕竟认识世界的目的还是为了改造世界,了解了实际情况,懂得了客观规律,剩下的就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埋头苦干了。“务实”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它可以重新检验一下前面求的“真”到底是真是假,真到什么程度,有多少需要修正和补充,以便在实干中不断调整。“求真”和“务实”不可分割。求到了“真”而不务“实”,一味坐在那…  相似文献   

17.
霞飞 《党史天地》2008,(5):38-44,56
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中国政权机关。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设想了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革的方案。北京大学的所谓“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出来后。  相似文献   

18.
“惯例”是个好东西。这是我的一位在官场颇为得意的朋友闲侃时无意告诉给我的。 我们知道,所谓“惯例”指的是业已成为习惯的一些老规矩.本是属于“改革”要“改”、要“革”的对象,何以在“深化改革”倡导了多年的今天,竟依然以“好东西”受到宠爱呢?既是受宠的“好东西”,我想大概必有其究竟。那么,我们不妨看看到底“好”在何处?  相似文献   

19.
面对新世纪,我们的党员干部到底应该是什么形象?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起统帅作用,在关键时刻应该起支柱作用,在用权问题上应该起表率作用,在名利面前应该起垂范作用。自觉以“三个代表”为最高行为准则,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王连第 《奋斗》2004,(10):54-54
提起鹿茸来,东北人没有不知道“鹿茸角”也是“关东山,三件宝”。今年《奋斗》第4期发表了我撰写的《“挖捧槌”风情录》,许多人看了颇感兴趣。就因为我在这篇文章中,只提了“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我的朋友看后,或打电话或见面问我:“我还听说,‘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这两种说法,到底该以哪个为准?”我告诉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