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消费与人的自我认同——兼论马克思的生产认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认同是人不断追问"我是谁"从而将自身与他者区分开来的过程,消费认同则是人通过消费行为显现出自身与他者的不同。从最根本上说,消费认同是借助所消费的商品彰显出人与人间的差异,实质上消费认同并不能呈现出人的真正个性的差异,并不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因而并不能建构人的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生产才是反映人本质的实践形式,生产是人合理的认同方式。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迫切需要走出消费认同的陷阱,回归生产认同。  相似文献   

2.
郭之天  董子怡  詹可 《青年研究》2023,(2):62-71+96
观看室内音乐表演成为部分青年学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研究发现,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他们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是在现代性背景下面对生活困惑所作出的积极调适。通过对18位爱好者、表演者和运营者的深度访谈,发现青年群体在面对生存压力、身体规训和消费的无意义感等生活困惑时,室内音乐表演以身体解放以及理想关系建构的方式,在特定时空内缓解了他们的焦虑,重新构建了他们的自我认同。但室内音乐表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有可能消解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8)
本文基于对H村的实地调查,对H村28户32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本文描述了H村村民的收支状况并且分析了村民选择的消费方式。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本文进一步探究了H村村民选择消费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村民的自我认同机制对农民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村民的消费资源与他们的自我认同之间发生了断裂,进而导致村民的生活中充斥了焦虑与不安。  相似文献   

4.
孙芊芊 《学理论》2015,(6):81-83
从"自我意识"的概述出发,以社会标签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及社会比较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持,解析在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又面临转型期的现代社会大部分青年陷入自我身份迷失的原因,以及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角逐中青年又该如何进行社会身份认同到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符号消费的伦理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形成于西方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利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机制空隙”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这种符号消费模式致使物质享受至上主义不断蔓延,功利主义思想不断渗透,产生审美泡沫,导致自我迷失的价值虚无主义倾向,对此,我们应提倡一种公平、节约、适度、理性、生态、体现主体自觉性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倡导“天人合一”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6.
"颜值即正义"是当前流行于青年群体的一种观念,以大学生群体的身体外观管理行为与身体观念,解释当前社会中身体外观为何受到过多关注。在身体社会学、消费社会理论与性别研究的框架下,解读了大学生在自我建构与回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中赋予身体外观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大学生拥有多样而繁琐的身体技术,对身体采取了积极的管理方式,有关身体管理的行为与话题贯穿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将身体外观视为自我建构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控制身体、打造美的身体,成为自我完善的必要途径,也是塑造性别气质的关键所在。同时大学生也通过操纵身体外观来回应当前或未来的社会处境,因而身体成了大学生面对社会要求的一个有效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12)
贝克和吉登斯在现代化理论中对个体化风险都有所阐述,前者论述了个体化带来的客观领域的生活境况,后者阐述了主观领域的自我认同。本文通过梳理个体化理论探索女性在高度现代性下的自我认同危机和生活困境。全球化观念与地区生活、分裂与联合、无力感与占有、权威与不确定性、个体化与商品化这一系列两难困境影响了女性自我认同的构建。而存在于婚姻、教育与工作中的诸多矛盾加深了女性自我认同的危机。女性的生活境况处于"不再"与"尚未"之间的尴尬地位——虽然教育机会是平等的,但社会并没有给她们同样的就业机会;妇女从婚姻供养中摆脱出来,却不能自由地通过在家庭外的工作获得自主生活。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以形塑“现代的我们”为任务的政治认同建构面临“传统的我们”对迈向现代的阻碍以及“现代的他者”对“我群认同”的消解。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认同建构中具有“桎梏”和“资源”并存的复杂特性。本文以政治认同建构的任务逻辑、资源逻辑和期待逻辑为主线构建分析框架,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2977幅政治宣传画为资料对政治认同建构中传统文化呈现的特征与逻辑进行探索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并未突出呈现;在体现传统文化的宣传画中,生活实践领域的物质寓意类符号较多呈现,传统文化的国族资源彰显,调动回应公众对物质生活的期待是政治认同建构的重要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体现历史标识和精神品格的传统文化符号在样本宣传画中逐渐增多。新时代背景下,政治认同的建构应关注认同的人文属性与心理机制,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更“合情入理”的方式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形塑“现代的我们”过程中的建构性功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建立连续性,通过回答"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会成为谁"等问题,乡愁书写与认同问题重叠、交叉起来。事实上,现代汉语的乡愁书写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文学实践,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汉(华)语文化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球化使得认同日益成为问题的今天,对汉语文学和文化中的乡愁认同方式和特征进行探讨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来看,休闲已演变为一种符号消费的对象,而作为一种户外休闲活动的汽车露营也被赋予符号消费的价值,普通汽车露营与房车露营作为不同的消费符号界定了美国中产阶级与上层阶级的身份与社会地位。依美国汽车露营发展的历程看,房车露营在中国还是富人阶层的符号消费,中国目前更适合重点发展大众的普通汽车露营度假产业。  相似文献   

11.
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得以持续稳定运行的前提,国家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形式。政治认同的建构与形成是认同主体、认同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三位一体"互动过程,政治认同主体是集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社会复合体",社会存在性是政治认同主体的基本特质,其具有一定的利益与意义追求,并集理性和非理性于一体。政治认同对象是由内(政治价值理念)、中(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机构)、外(政治行为)三个层次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政治认同主体从心理(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和实践(政治参与)两个维度,体现着其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状态。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子女是当前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新生群体,城市的生活使他们建构起对自我群体的意识和群体认同。本研究将从群体过程或发展的角度出发,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析农民工子女被歧视感这一群体污名意识形成和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2)
族群认同是族群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以及族群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情感认知和依附,它是族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动态过程。在关于南康赤土畲族乡畲民的族群认同调查中却发现,原生的情感在族群认同中的作用较为浅显,而建构出来的文化事象、民俗活动却深入畲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王丽  姚黎明 《学理论》2014,(4):122-123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消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后工业时代资本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通过大众传媒打造符号,对人进行"无意识的诱劝",使消费者注重消费过程中的满足感和物的抽象价值,消费发展为消费主体对消费品符号意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当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城乡生源英语学习差异明显,因此,关注高校中的农村学生群体,从而因材施教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十分必要。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重点关注高校农村和城市生源学生学习英语后自我认同的变化,并应用SPSS 16.0进行描述性数据分析以探寻城乡背景差异对英语学习自我认同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和乡镇生源学生学习英语后自我认同变化基本一致,"自信心变化"最为显著,仅在"附加性变化"方面城乡学生整体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且城市学生明显大于乡镇学生,通过进一步比较不同性别城乡生源的自我认同变化发现,在"自信心变化"、"附加性变化"和"生产性变化"方面,城市男生均明显大于乡镇男生。  相似文献   

16.
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理论视角,研究青年女性的整形实践。基于深入访谈和虚拟民族志研究发现,社会互动和消费文化是使青年女性形成长相"丑"或"有缺陷"的自我认知并决定整形的关键因素。整形给部分青年女性带来生活的积极改变,甚至被青年女性视为对人生的自主选择和把握。然而,无论是从整形的标准还是从整形的过程和结果来看,整形给青年女性更多带来的是"虚假的自我"、主体的分裂和群体的分化。整形并不是女性所认为的"自我救赎",而是一种被迫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已成为一种"地位符号".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五个方面,将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分为五个消费文化阶层,对每个阶层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可以揭示出消费文化独有的符号性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自我认同对自身发展来说极为重要,是其赋予意义与价值的基本途径。对认同进行跨学科解读,有益于我们全方位、多视角理解它的内涵。认同有着深层的哲学根基,它的核心就在于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要时刻避免虚假的同一性;在社会心理学中,认同是通过自我的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伴随着认同危机问题;文化与政治意义上的认同,则从更宽泛的民族、国家、世界的范围,展示了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政治认同不可能自然形成,它需要以各种条件为支撑进行建构。从实践来看,我国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建构机制体现为:民族平等、团结与自治的政治价值理念为认同主体的自我需求提供心理支持与合法性论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认同主体需求的实现提供合法性保障;民族权益保障机构是认同主体需求得以实现的承担载体;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是政治认同形成的主导性推动力量;恰当的政治建构途径与方式是政治认同形成的"平衡杠杆"。  相似文献   

20.
高晓敏 《学理论》2013,(24):186-187
立意于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和消费社会的角度,探讨当下出现的"身体"美学化转向。"身体"取代了传统社会中理性和灵魂的位置而独占鳌头,人们将追求"身体"的美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然而对身体的崇拜却脱离不了消费社会经济操作的"名牌"效应,走向标准化和统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