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9月1—3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美国总统克林顿聚首莫斯科,举行了自1997年3月赫尔辛基会晤以来的第1次正式会晤。 一、会晤背景及意图 此次俄美首脑会晤是在俄陷入经济危机、基里延科政府被解散、美国总统绯闻缠身的特殊情况下举行的。 (一)叶利钦谋求借助美的支持渡过金融危机难关,稳定政权。年初以来,俄连遭金融危机重创,并由此引发政治危机,3月和8月叶利钦两次解散政府,政局动荡,俄期盼得到西方的经济援助以渡难关。7月叶利钦请3月被解任的丘拜斯出山,游说美国,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政坛新星基里延科雷震1998年3月23日,叶利钦总统签署命令,宣布解散以切尔诺梅尔金为总理的政府,并提名35岁的基里延科为政府总理。随后,俄国家杜马对叶的提名进行了3轮表决,最终批准了基为俄政府新总理。这意味着基已成为俄仅次于叶的第二号人物。不...  相似文献   

3.
今年 2月 2 4日 ,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解散以米·卡西亚诺夫总理为首的联邦政府 ,任命原政府副总理维·赫里斯坚科为代总理 ,并责成政府履行职责至新政府正式就职①。 3月 1日 ,普京又提名前俄联邦税务警察局长米·弗拉德科夫为新总理人选② ,5日 ,国家杜马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新总理人选③。在总统大选前夕 ,普京总统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俄国内外强烈反应。舆论普遍认为 ,解散政府的矛头直指卡西亚诺夫总理本人 ,因为根据俄宪法 ,普京无法单独辞退卡氏 ,必须解散整个政府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卡西亚诺夫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普通的知识分…  相似文献   

4.
进入2007年9月,俄罗斯政坛发生了重大变动.12日,总统普京解散了弗拉德科夫政府,提名俄金融监察局局长维克托·祖布科夫担任政府总理;14日,俄罗斯国家杜马批准了普京对维克托·祖布科夫的总理提名,使祖布科夫成为1991年俄罗斯独立以来的第9位政府总理.  相似文献   

5.
1999年5月12日,叶利钦总统进行了执政8年来的第9次政府改组,斯捷帕申是继叶利钦(兼任)、盖达尔、切尔诺梅尔金、基里延科、普里马科夫之后的第6位总理。现将这次政府改组情况介绍如下。 一、改组经过 5月12日,叶利钦总统签署命令,宣布解散普里马科夫政府,任命俄第一副总理、内务部长斯捷帕申为俄政府代总理,并提名他为政府总理人选提请国家杜马审议。5月19日,杜马举行的特别会议首轮以301人赞成,55人反对,14人弃权的表决结果批准斯捷帕申为政府总理。  相似文献   

6.
2004年2月24日,普京总统突然解散由卡西亚诺夫领导的政府。3月1日,普京提名俄驻欧盟全权代表米哈伊尔·弗拉德科夫为新任总理候选人。杜马全体会议3月5日以352票赞成的结果通过了弗拉德科夫出任俄新政府总理的提名。3月14日,普京获胜连任俄罗斯总统。5月7日普京宣誓就职后,弗拉德科夫代表政府提出集体辞职。同日,普京正式提名弗拉德科夫继续担任总理。5月12日,国家杜马通过关于弗拉德科夫的总理提名,普京当天签署命令,任命弗拉德科夫为俄罗斯政府总理。  相似文献   

7.
大选前的俄罗斯政局赵龙庚1993年10月叶利钦炮轰"白宫"、解散最高苏维埃后,俄罗斯激烈动荡的局势开始相对缓和。但自今年初俄当局宣布将于年底和明年6月如期举行国家社马和总统选举以来,国内政治斗争又逐步升温。叶利钦不久前对记者说,俄大选前的形势"十分严...  相似文献   

8.
1999年是俄政治的多事之年,但同时又是经济生活相对平稳和出现好转的一年。普里马科夫政府5月被解散后,继任的斯捷帕申和普京政府都没有(也来不及)制定自己的经济政策,而是继续贯彻和落实普里马科夫政府的“社会经济方针和政策”,从而保证了经济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俄经济的持续回升和在2000年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经济出现好转 1998年8月俄金融危机爆发后,普里马科夫临危受命组阁。他上任后针对危机局面和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别于以往政府改革方案,其“社会经济方针和政策”以突出社会保障和扶持民族工业为特点。经过半年的实施,成功地阻止了危机蔓延,使经济逐步走向稳定,并从1999年3月开始由回升变为净增长。5月叶利钦从政治需要考虑,解除普里马科夫的总理职务,但  相似文献   

9.
一、改组经过 1998年3月23日,叶利钦总统签署命令,宣布解散以切尔诺梅尔金为总理的政府,此前他还下令解除了第一副总理丘拜斯及副总理兼内务部长库利科夫的职务。同日,叶签署命令,任命谢。基里延科为政府第一副总理并委托其代行总理职务,并在电视讲话中说,切尔诺梅尔金不再担任政府总理,委托切为2000年总统选举作政治准备。  相似文献   

10.
孙成昊  郑乐锋 《东北亚论坛》2023,(2):98-114+128
拜登执政初期,美国对俄政策出现新变化,呈现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方面,拜登政府以价值观为引领继续对俄保持强硬;另一方面,美国一度寻求构建“稳定且可预期”的双边关系,积极推动美俄战略稳定对话。然而,乌克兰危机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二次调整对俄政策,联合盟友通过全面制裁和政治孤立实现“弱俄“以“遏俄”的战略目标。传统建制派回归及两党执政理念差异,对俄战略“三观”的延续与调整以及中国、欧洲等第三方因素是拜登政府对俄政策演进的主要动因。乌克兰危机长期延宕导致美国战略界逐步出现对俄政策反思,国内民众也更不愿承受对俄强硬的代价,美国对俄政策存在一定回调空间。但由于美俄面临地缘政治和战略认知冲突、结构性矛盾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束缚,美国对俄政策演进有其限度,美俄关系难以本质逆转。同时,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欧新一轮剧烈互动与博弈,深刻塑造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应在变局中抢抓机遇,为自身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11.
1998年4月18—19日,叶利钦总统和桥本首相在日本静冈县伊东市疗养胜地川奈举行会晤。这是两国首脑继1997年11月在俄罗斯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之后的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原定4月11—13日举行,因叶利钦突然宣布解散政府,新总理人选难产推迟一周,时间由3天缩短为26个小时。此次会晤为今后俄日签署和约定了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一、政治力量配置的新格局 俄独立后,各政治力量随着国内政治进程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分化、组合,力量配置此消彼长。1993年10月流血事件前,俄政坛基本上是左、中、右势力三足鼎立的态势。叶利钦“炮轰白宫”,解散议会后,曾一度出现民主派得势、中派分化、反对派衰弱的局面。俄大选后,接连不断的政治事件和风波又促使各政治力量重新分化、改组,其力量配置出现新的格局,总的态势是: (一)民主派渐趋衰落。主要表现为: 1、组织分裂和政见分歧严重。“8.19”事件后,民主派人多势壮,其基本队伍民主俄罗斯运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98年,俄罗斯经受了一场空前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宣告了俄历届政府的经济自由化政策的破产。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左翼和民族主义势力的变化,社会情绪向左摆动。普里马科夫依靠国家杜马各派的支持,挑起了治国的重担。近期,俄局势可望实现有限的稳定,但危机的严重后果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俄要最终摆脱危机,实现振兴,成为名符其实的强国,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5月5日俄北溪天然气管道第一段管线在波罗的海海底铺设完成,通过该管道的第一批天然气将在2011年第四季度从俄罗斯输往欧盟。5月15日俄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率政府代表团访问了千岛群岛中的择捉岛。5月16日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表示,俄要求联军停止在利比亚逾越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所赋予权限的行为。5月17日俄《新闻报》称,独联体国家将建立一个类似于世贸组织的自由贸易区,俄可能降低或取消出口关税。5月20日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政府网发布消息称,哈巴罗夫斯克大乌苏里岛俄罗斯部分公路桥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之后,普京政府抓住国内经济改善、政治结构趋向稳定的时机,大幅度推进了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大多数民众对普京调整美、俄关系持肯定态度,政治精英层面较民众而言表现出更为复杂的心态。俄在与西方国家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与其他非西方国家接近,也表明俄作为一个欧亚大国毕竟有着不同于一般西方国家的广泛利益。普京政府正是在大国关系调整的背景下,稳步而又积极地推进国内政治、经济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俄罗斯即将迎来1999年12月的议会选举和2000年6月总统大选。俄整个社会的注意力正被越来越激烈的政治斗争所吸引,本不景气的经济又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抵押品,频繁的政府更迭使俄经济愈来愈远离人们的关注点。然而,在政治与经济日益密不可分的今天,深入了解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其政治发展趋势,把握俄在新千年中的综合地位和走向。本文试就俄经济现状和未来前景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一、经济形势现状俄经济仍处在去年8月经济危机和近年来长期积累问题的双重影响之下,经济形势虽缓慢好…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国际政治环境的改善,中、俄、日、韩四国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方面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有较为完备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为东北亚地区辟建四国粮煤共同市场提供了条件。因此,辟建中、俄、日、韩四国共同市场,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发展前景。为缩短共同市场形成时限,应按照开展学术理论研讨、举行四国政府部长或总理级首脑对话,签订相应协定,并依照协定开展定期粮煤贸易等三个步骤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七月 1日 俄罗斯同车臣达成和解协议,商定政治解决一切问题。2日“车臣总统”杜达耶夫拒绝了俄政府提出的要其与车臣民族复兴政府总理、车臣民族和解委员会主席同时辞职的“零点”方案。4日叶利钦总统颁令决定俄部队长期驻扎车臣。30日俄车签订关于和平解决车臣冲突的军事协议,杜达耶夫表示不承认该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美国获得了统领世界的主导地位,其在欧洲和亚洲的霸权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苏联继承人的俄岁斯在其整个外交活动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冷战后原苏联时期建立起来的安全体系遭到了破坏,以其为首的各种组织纷纷解散.独立后的俄岁斯正在努力弥补失去的东西,力图在世界政治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俄日和平条约谈判和北方领土争端是二战后苏联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苏联解体后,俄日两国试图通过谈判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签署和平条约,为俄日关系的全面发展扫除障碍。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法律和政治原因,俄日双方在北方领土问题上仍存在严重分歧。俄罗斯曾提出在1956年《苏日联合宣言》基础上,以妥协方式彻底解决北方领土问题,日本则坚持全部归还北方四岛的立场。由于俄日立场的截然对立,使俄日在签署和平条约和解决北方领土问题上深深地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