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当今社会上的代孕需求实属客观存在,代孕作为人类生殖辅助技术应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解决生育相关的医疗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概言之,代孕行为合法化确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不同类别的代孕行为因其不同性质应加以区别对待.我国法律制度"一刀切"式禁止代孕,实际上不利于解决现实中广泛存在的代孕现象所产生的一系列法律问题,更难以保护相关...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代孕作为一种人类生殖辅助技术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代孕虽然给不孕不育的夫妇带来了福音,但是,代孕一直伴随着伦理道德的拷问,代孕行为也上升为了一个法律问题,然而我国在代孕方面的法律法规是空白的,如何在保障不孕不育夫妇的生育权与防止生育技术的滥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本文首先阐述代孕的概念、分类及发展现状,继而分析代孕存在的合理性依据以及我国关于代孕问题的立法现状,从而对我国在代孕方面的立法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有限合法化的代孕行为可以帮助诸多存在生育问题的育龄夫妻解决生育问题.当前,我国关于代孕行为的法律规范并不完备,在此背景下代孕行为与公序良俗的界限、代孕协议如何规范、代孕子女的抚养权归属均是造成代孕行为混乱的重要因素.建议通过对代孕行为的类型进行划分、对代孕协议制定明确规范以及规定代孕子女的抚养权归属问题,推动代孕行为有...  相似文献   

4.
代孕作为一种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是解决不育不孕问题的重要方式,不能一禁了之.若允许有限代孕,界定委托代孕的主体便成为重中之重.基于客观因素无法实现生育而选择妊娠型代孕的主体,应该被同情、被理解、被"合法化".故允许在限定主体范围内实施代孕,对推进代孕合法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代孕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话题,代孕行为引人深思,但同时也帮助众多不孕不育的夫妇实现了成为人父人母的愿望.本文就针对代孕这个话题,谈谈代孕的含义、代孕的社会基础,以及代孕的法律关系,同时提出规范代孕行为的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6.
比较法视野下代孕案件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孕既可分为局部代孕和完全代孕,也可分为利他代孕和商业代孕.有的国家完全禁止代孕,有的国家有条件接受代孕.影响代孕合同效力的因素主要有公共政策、合同的商业性、代孕中的血缘关系以及女性身体权等,它们或单独、或共同否定代孕合同的效力.尽管我国法律禁止代孕,但代孕现象却客观存在,我国法院审理代孕案件存在定性模糊、适用法律不当、判决理由不清、以调解方式纵容违法行为等问题.建议我国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诉求确定案件的性质,以正确适用法律;根据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公序良俗”的内容,增强裁判的说服力;调解结案应关注其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代孕生育技术作为自然生育方式的补充,在给社会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议.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对代孕持完全禁止的态度,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规制代孕的法律.代孕的产生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分析代孕立法规制模式的选择和立法原则的倡导,旨在对我国的代孕立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代孕行为随之产生,同时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其中关于代孕子女监护权归属问题尤为突出。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普通的监护权认定制度,但对于代孕子女监护权归属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随着司法实践中相关判例的出现,代孕子女的法律地位及其亲子关系都需要进一步明确,通过对当前司法实践及现实中代孕子女归属问题的实证分析,尝试以儿童最大利益保护原则结合其他多方因素来解决代孕子女监护权的归属问题是一条可循路径。建议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定,确立代孕子女监护权原则,不断完善代孕监管,促进类案司法裁判统一,从而实现保障代孕子女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因代孕引起的亲权确认纠纷、探视权纠纷逐渐增多,在当前"无法可依"的前提下,代孕协议效力、代孕生育亲子关系应如何让认定?本文将结合国外相关立法、我国国情与实际探究上述问题,并试立足当前法律现状与国情合理构建代孕制度。  相似文献   

10.
胡月月 《法制与社会》2014,(32):235-236
作为人工生殖辅助技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代孕合同对传统民法理论、社会道德及家庭伦理观念提出重大挑战,由此引发的诸多道德法律问题已被国外学术界所研究。而我国学术界对代孕理论问题研究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中明确禁止实施一切形式的代孕技术,完全否定了代孕合同合法性,而研究代孕合同合法性问题正是解决相关民法问题的基础。本文立足于探讨完全代孕合同合法性问题,试图确定其合法性的权利基础,提出我国代孕合同立法建议,以期解决相关民法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代孕生殖技术改变了传统生命孕育方式,是不孕症患者实现生育权的唯一途径,为不孕症患者夫妻提供了拥有自己遗传基因孩子的可能.非商业性的限于合法婚姻关系的妊娠型代孕不违反公序良俗原则.对代理孕母年龄、身体及生育经历设限,有利于确保代孕生子的安全性及代理孕母的身体健康,避免因代孕使代理孕母丧失生育权.应当严格监管代孕生殖技术的临床应用,并通过立法规范代孕生殖技术在我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与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新一代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而"代孕"日益成为人工生殖技术领域的璀璨星星,多年倍受学术界的争议。代孕行为正面临着法律困境,而我国代孕法规效力软弱,对代孕的法律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位,法律规制滞后。随着人工生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如何构建我国的代孕法律规制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比较各国的立法模式,对代孕的法律概念进一步界定,通过界定代孕的本质、界定代孕主体、规范相关参与者,对代孕的合理使用进行有效的法律调控,从而完善符合我国法境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7月,泰国代孕母亲为一对澳大利亚夫妇生产的病患男婴被遗弃事件引发全球关注,暴露泰国相关法律漏洞,促使泰国进行代孕法律变革。代孕丑闻2013年12月,泰国代孕母亲帕塔拉蒙为一对通过泰国代孕中介机构寻求代孕服务的澳大利亚夫妇生下一对龙凤胎。健康的女婴被带回澳大利亚,被诊断患有唐氏综合症和先天性心脏病的男婴甘米却被这对夫妇遗弃。这对夫妇表示,先前  相似文献   

14.
代孕生育合理控制与使用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孕生育的出现反映了传统伦理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冲突,并给我国的法律体系带来冲击.为了保障不孕夫妻的生育权,防止代孕生育技术的滥用,国家应当充分认识代孕生育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扬长避短,建立有效的机制适度开放代孕生育,对代孕母及委托夫妻的主体资格、代孕子女的法律地位、代孕契约的法律规制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以实现代孕生育的有效控制和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论代孕母的合法化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玲 《河北法学》2006,24(4):137-140
代孕母自出现以来因其有效的社会功能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因其衍生过多的法律伦理问题而在各国遭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的则予以全面禁止.我国也是禁止代孕母的国家之一.禁止代孕是否符合法理精神?立足于代孕母合法化的国际潮流,从法对人的基本权利的限制、无伤害不禁止原则、正义原则及维护人的追求幸福权和家庭权几个方面深入论证了代孕母合法化的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代孕行为的犯罪性问题是近几年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我国当前代孕行为日益严重的现状为切入点,考虑到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现状,在借鉴了国外相关立法的基础上,对非法代孕行为犯罪化予以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分析,并提出了犯罪化后具体的刑法运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蔡领 《法制与社会》2016,(5):295-296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代孕不仅在技术上也在实践上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由此而发生的代孕子女的监护权的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在新形势下解决代孕子女的监护权问题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关键。由于代孕实现方法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导致代孕子女的血缘来源的多样性,这无疑给现实中法院判处代孕子女监护权案带来了新的考量标准。经过本文的考量,血统说是当前国内适用最广泛的一种对于子女监护权的判断依据,然而单纯适用血统说的相关理论是否适宜也是本文的讨论中心。  相似文献   

18.
肖鹏  叶子云 《行政与法》2014,(4):108-112
代孕是目前解决妻子不孕不育问题的一项人工生殖技术。本文认为,在我国代孕合法化有其现实基础和法理依据。在肯定代孕合法化的同时,应当在代孕类型、代孕委托人、代孕母以及代孕合同等方面对代孕进行相应的法律规制,以避免代孕合法化带来的社会弊端。  相似文献   

19.
“代孕是否合法的争议已经并非首次,从目前来看,打击的人群只限于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代孕的双方人员并没有限制,也就是说,代孕的双方当事人并不违法.”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告诉记者. “代孕”之争并非首次 近日,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原卫生部颁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中严禁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代孕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认可代孕合同行为的观点与否认代孕行为效力的见解激烈碰撞。本文认为如何解读代孕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代孕合同的效力如何为关键点,文中抛开实务中代孕引起的种种纠纷,仅以个人视角分析代孕合同的效力,以期为实务中解决代孕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