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理倩 《法制与社会》2012,(19):67-68,72
慈善事业的基本要素包括政府、慈善主体、捐赠主体和捐助目标,四者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慈善事业的基本框架,其中,捐赠主体为慈善事业提供资金来源,是慈善事业的根本,主要指进行捐赠的个人和企业。本文通过对我国慈善捐赠立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日本、德国的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比较,以完善立法、保护捐赠主体为切入点,对慈善税收制度激励不足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鼓励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不足之处,运用经济学方法,论证了限制捐赠渠道,对使用效率高的慈善捐赠实行全额扣除的必要性。并从鼓励慈善捐赠的角度,提出了应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保留向部分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捐赠税前全额扣除的规定,对直接捐赠也应允许少量税前扣除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罗静 《法制与经济》2008,(14):119-120,F0003
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不足之处,运用经济学方法,论证了限制捐赠渠道,对使用效率高的慈善捐赠实行全额扣除的必要性。并从鼓励慈善捐赠的角度,提出了应进一步提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保留向部分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捐赠税前全额扣除的规定,对直接捐赠也应允许少量税前扣除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美国在慈善扣除理论与立法上的重要变化尚未引起我国学界的重视。美国慈善扣除制度在实施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目前美国已有不少研究开始对传统的慈善扣除理论进行批判,美国政府也已经开始对慈善捐赠扣除制度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在完善我国慈善税收激励制度时,在对美国慈善税收扣除立法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梳理其理论发展并进行制度反思,除了肯定美国慈善扣除制度对捐赠的激励作用之外,还应当重视当前美国慈善扣除理论方面的变化及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合理设计慈善扣除的比例限制,科学设置边际税率,选择适当的慈善税收优惠方式,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慈善税收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现有慈善法律制度的几大缺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慈善救助在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伴随着慈善捐赠的日益频繁和救助范围的逐步扩大,慈善贪污、慈善炒作、慈善索捐、慈善挪用等现象也相继出现,不断拷问着我国现有的慈善法律制度,于是社会上对于制定专门慈善法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现有慈善法律制度的综合与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几个重大缺陷,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鹰远 《江淮法治》2012,(1):46-46
据悉,《慈善事业法》的制定已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目前。国务院法制办正在抓紧修改民政部的送审稿,重点围绕培育慈善组织、规范社会募捐、完善监督制度、明确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叶姗 《当代法学》2012,(6):117-126
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由社会主导,主要通过慈善捐赠来实现。为促使公益性捐赠制度化和规模化,对于第三次分配这一游离于市场和政府外的第三域的分配机制,法律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促进个人或企业更积极地从事公益性捐赠,因此,政府要对公益性捐赠提供税收优惠。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规则是偏离基准税制的诱导性税法规范,性质上属于"促进型法"的范畴;为了均衡保护纳税人、捐赠者和公共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减让税收利益必须有所限制,"法定限额内的捐赠准予扣除"的规则划定了政府减让税收利益的界限,有助于实现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8.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治困境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思斌 《法学杂志》2012,33(3):106-111
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凸显了对法治规范的迫切需求。以法治理念观之,我国慈善领域存在立法层次低、专门性法律缺乏、现行制度对慈善事业限制过多以及政府与社会的权界尚未理清等问题,造成慈善事业公信力普遍弱化、法律激励慈善捐赠的功能没有充分实现等困境。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进行慈善法律制度的重构是走出慈善事业发展困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许克祥  袁雪瑞 《法制与社会》2014,(3):190-191,197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影响慈善形象和慈善捐赠的重要因素,关系着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有序进行。本文首先对慈善组织公信力进行论述,其次阐明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主要从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方面提出加强其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捷克的慈善法律制度经历了由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慈善事业立法,作者从介绍捷克慈善法律制度入手,分别对捷克基金会的监管、对公开募捐行为的规范、慈善组织的税收优惠等问题作了介绍,并为我国慈善事业立法提供了几点参考: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二是重视慈善领域的立法工作,使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法可依;三是要强化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和信息公开,加强对慈善组织财务和税收的监督.  相似文献   

11.
我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慈善事业尽管有发展,但仍存在"政府主导"的问题,慈善机构少,筹款能力不强,慈善立法滞后,慈善信息不够透明。中国的慈善事业应借鉴美国慈善的成功经验,积极完善慈善立法和相应税收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壮 《法制与社会》2011,(33):187-188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税收支持政策。通过对中国慈善事业的阶段性分析以及对当前税收政策的探讨,得出当前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的主要的税收问题,税收支持政策不利已经成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文章主要对慈善事业运营主体、个人捐赠者、企业捐赠者三个不同主体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慈善事业尽管有发展,但仍存在“政府主导”的问题,慈善机构少,筹款能力不强,慈善立法滞后,慈善信息不够透明。中国的慈善事业应借鉴美国慈善的成功经验,积极完善慈善立法和相应税收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国内慈善事业发展,但目前我国慈善事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慈善法制观念的落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以及税收立法激励作用的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的法律发展依然是任重而道远。扭转落后的法制观念、健全慈善法律体系、加强税收立法的激励作用便成了我国现阶段慈善事业法律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迅猛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向紫容 《检察风云》2013,(14):13-14
美国完善的慈善事业法律规定是美国慈善事业发达的坚实基础。在我国,现有的慈善立法等级已经无法适应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尽快推动慈善事业的立法工作已经成了当务之急。我国应当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慈善法》,以完善对慈善组织的行政监督方式。  相似文献   

16.
《慈善法》在我国确立的慈善信托制度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在公益信托和慈善信托的关系上,由于二者都来源于英国的慈善信托制度,二者在我国实现了内涵和外延的重合,应该将二者整合为一项制度.慈善信托和慈善捐赠是既有区别也有相似的两项基本慈善制度.由于有区别,两种制度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并不相同;由于有相似之处,应当对慈善信托当事人给予与慈善捐赠当事人类似的税收优惠,并且对两种制度下当事人的设定问题,法律皆不宜干预.在完善监察人职责定位方面,应明确慈善信托监察人是对委托人和受益人共同负责;规定监察人采取法律行为前,需经委托人同意.在慈善信托终止和清算问题上,应该规定在慈善信托终止时,受托人有义务向慈善信托的管理部门报告;而且受托人应该报告慈善信托的清算信息,并由慈善信托管理部门予以公开.  相似文献   

17.
戚枝淬  王锴 《行政与法》2014,(6):118-122
目前,我国企业慈善捐赠法律规制还不完善,企业慈善捐赠定性没有法律依据、立法上缺乏对捐赠企业及受捐者相关权利保障、企业摊捐劝捐现象随处可见。欲解决这些困境。必须在立法上将企业慈善捐赠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明确捐赠企业与受捐人的合法权利,并对企业摊捐劝捐行为予以规制,引导企业主动捐赠。  相似文献   

18.
《法人》2010,(7):93-93
民营经济慈善事业的路依然艰难,根据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各类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撇开捐赠数额不谈,即大多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民企也非常缺乏“企业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9.
由于目前尚无多边税收公约,国际税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国内税法的规定,税收的主权特征更为明显。因此,了解国际税收的国际惯例也就是要了解世界各国在国际税收或涉外税收方而的通行做法和普遍实践。了解并掌握这些惯例,对我国的涉外税法的进一步完善,对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涉外性(或国际性)、普遍性的特征,综合各国国内税法,抽出以下几个具有  相似文献   

20.
彭嘉淇 《法制与社会》2012,(21):287-289
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中国人,中国企业表现出的慷慨,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表现出的大无畏的志愿精神,让全世界动容.又有企业家不顾企业发展和利润,几乎是倾尽全力的“全职”参与慈善事业.有很多社会学者,乐观的认为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民志愿”的社会,中国的慈善事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甚至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西方很多国家.本文试从不可撤销赠与的角度,剖析慈善捐赠的法理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试从违背意思自治基础的角度,解释目前普遍存在的“被捐赠”现象.最后,在坚定维护诚实信用原则和自愿的基础上,分析论证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社会基础薄弱的实际,提出一些能够解决当下慈善捐赠方面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