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诚信危机,缘于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生存状态、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价值追求的重大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机制的局限性。如何面对厚重的伦理传统与市场经济的紧张关系,塑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精神,韦伯的研究无疑给予了深刻的启示:立足传统,并进行创造性的重构,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伦理动力。这主要包括崇高的伦理价值目标的引导、经济个体的活力的激发以及增强经济组织的凝聚力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王晨光 《群众》2006,(3):47-47,5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的核心,以人为本精神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薛妙勤 《前沿》2015,(1):57-60
作为低碳生活伦理基础的节俭与责任在公民的道德生活中遭遇到了难以逾越的挑战与困境。节俭伦理遭遇消费主义文化的挑战与冲击,责任伦理困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主义盛行。我们认为,要使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现实的选择和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除了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需要重建消费伦理规范、引领大众审美情感,发挥官员道德示范、培育国民公共精神,创设责任实践机制、完善责任实现条件等方面进行努力,通过伦理和社会力量的引导,鼓励更多的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4.
民族伦理所呈现的地方性知识谱系是一个蕴涵多元参照点的开放结构,它为伦理精神的翻耕与重建予以资源储备上的贡献。翻耕是对民族伦理资源的深挖与对百家伦理见解的吞吐;而重建是基于对民族伦理病灶的镜见与对民族伦理的现代病根的祛除。研究认定民族伦理的内核依然可以新旧相续,对民族伦理的翻耕与重建的筹划需借力对民族伦理的全新解释,并以此全新解释而获致地方性道德知识谱系的维护与民族伦理创见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张彦惠 《桂海论丛》2004,20(3):86-8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我国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伦理原则和伦理特性。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对市场经济伦理制度作出正确的道德价值追寻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丁兆芳  章素珍 《前沿》2007,(5):16-17
面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所出现的一系列伦理精神方面的失范现象,本文通过对转轨时期的经济现状和个体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一点思考,来寻求建设我国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提高人的精神需求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需求是人的需求的基本方面,是人所特有的。精神需求的形成是由于主体的主观心态与环境的不平衡,为了维持和恢复平衡的主观心态而产生的一种动态依赖关系和渴求状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无疑是发展物质财富的机制,这一机制首先强化的是人的物质需求,而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只是它的“副产品”。但不能由此断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使道德滑坡,人的精神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逐渐萎缩。我们认为,从发展的长远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经济张力——伦理道德与经济相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海山 《思想战线》2006,32(6):50-56
伦理精神作为一种中介,它有可能使非经济因素的伦理道德转化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因素。伦理精神激励社会和个人的潜能,促使社会和个人将伦理信念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使道德成为一种实践性的伦理,实现非经济因素转化为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纬  曹荣光 《思想战线》2001,27(6):34-39
任何一种社会经济体制的存在必须以其特有的文化土壤为根基.市场经济的兴起是一个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诸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总体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并非单一经济因素所使然.马克思·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的论述,被视为西方精神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经典,当中国选择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革故鼎新的道路时,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充分重视精神文化的巨大作用,重视这种作用的具体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以伦理为主体、以实践哲学为特点,其伦理精神是一种以求善为目的德性伦理精神。概而言之,它主要有以下四大思想特征:道德理想主义,知行合一,利他主义家族情感主义。我们认为,这些思想的合理内核直到今天对大学生仍有其积极的道德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