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哲学源于现实生活世界,因现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而产生,可是在哲学发展的道路上,往往会出现"远离"生活世界的现象。无论是古代独断论的哲学本体论还是近代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哲学都陷入了一种历史和逻辑的困境。如何使哲学回归生活世界被公认是现代哲学的基本走向,其中以现代西方语言学转向为根本标志。胡塞尔首先提出了"生活世界"的概念,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海德格尔的"生存共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都在寻找哲学生活化道路的可能性。马克思虽没有直接提出"生活世界"这一命题,但其哲学观作为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依据从现实社会本身出发这一主旨,并由此展开其研究的全部路径、方法和问题域。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思西方哲学家对"生活世界"这一理论的探讨,在比较中发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理论旨趣,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及其理论以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嘉全 《学理论》2013,(4):109-110
此次调查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当地的青少年获取"对未来的感受、当下生活的感受、身边朋友的多少、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生活的意义和生活当中的机会等"分析黄花镇青少年的幸福感情况,并且从自我、家庭、学校和政府多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提高当地青少年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在阿尔法拉比看来,确定性的哲学价值以及政治价值在阿拉伯世界构建哲学的工作当中非常重要,被公认的确定知识是哲学权威和政治合法性的坚实基础。知识是规则的前提这一思想至少和柏拉图《理想国》的思想一样久远,而确定性只能通过方法才能获得,对此阿尔法拉比给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回忆的方法,如果本质单一不可分,那么我们就无法学习关于存在物本质的知识,如果它们从一开始就不能被获知,那么它就永远不能被人类知道;另一种是考察以及辩证法,考察与辩证法通过和其他强力的联合允诺我们从一开始就拥有被欲求的知识,我们因此没有必要借助任何的宗教因素。通过对回忆方法、考察以及辩证法的思考,阿尔法拉比构建了自己的方法论与知识论,他重新构造了古老的回忆说与辩证法,并希望借此逃离阿拉伯哲学的困境,摆脱宗教迷思的困扰,重建阿拉伯哲学的基础,最终赋予阿拉伯哲学以坚实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从"社会需要"出发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的根基在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人的生活世界是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应实现思维方式的提升,把"现实的个人"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出发点,关注人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法的不确定性和法的确定性是相对的命题,法的确定性赋予了法律至高的权威性,但是绝对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随着西方学界对理性主义认识的发展,人们的关注度慢慢从法的确定性向法的不确定性开始转移。通过研究法的不确定性的内涵,厘清法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从法的不确定性与立法、司法间的关系之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的司法现状,在法的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对我国法制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人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既有我们国内文化和理论进展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也有苏联和20世纪西方人道主义文化和人学思潮等外在因素在起作用。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的哲学人学,海德格尔、萨特提出的存在论、解释学,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相互主体性、交往主体性和生活世界理论,它们作为当代人学理论的最初形式,都是20世纪初德国哲学现象学运动的产物。而现象学运动所载负的文化使命就是从对主体、对人本身的沉思和批判出发,通过人心和人性的重建,去找到克服科学危机、哲学危机和全人类的生存危机的思想力量。回顾人学思潮的理论发端和初心使命,就会使我们更加明确,当前我国人学理论工作的主旨就是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努力重建我们的"相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重建一种革新了的人性、人格和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实生活"是中国传统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在致思路径上,它植根于现实的人与人的生活世界,遵循从生活中找寻和践行真理的方式和原则;在存在形式上,它表征着中国先贤哲人们的生命活动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品位;而在功能价值上,它强调个人修身,旨在通过提升人的自身修为和精神境界而达到"天人合一"目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铺天盖地般的"审美泛化"已成为一种强力介入人的生活实践并使"美的幽灵"时刻渗透于"物性"和"心性"层面的社会现象。以价值哲学的视阈观之,一方面,从价值"效应论"的界定出发,审美泛化使人在知、情、意、需、能诸方面显露出了新的特征。另一方面,从价值评估的理论出发,对审美泛化现象的价值评价应该以"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活情境"为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审美泛化勃兴的社会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确定性论争是20世纪西方法理学的热点问题。法学理论对法律确定性展开了激烈辩论,视域广阔,见解深刻。故有必要对这一论争进行考察,厘清脉络,辨明观点。在对确定性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辨明不确定理论对法律确定性的主要挑战,包括行为和心理分析,合法性困境,认知困境。为回应挑战,出现了规范确定性和程序确定性两种不同路径,展现了法学理论对确定性的不断追寻。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Maxeiner运用比较方法重申了法律确定性是形式法治必然要求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5)
生活世界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中的基本范畴,其代表着人们在其中生活着的、可直接体验到的、主体间的文化世界。幸福教育则是一种立足于生活世界之上的以学生的人性、个性以及情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拉近教育与生活的距离、突破"唯学校知识价值论"的思维定式、放慢冲往未来的步伐、释放被禁锢的动物灵魂和促进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四个方面阐述幸福教育应如何把握好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