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针对历史唯物主义与生态学的相关性、人类中心主义、控制自然的观念、自然极限的思想诸问题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生态学挑战。人类中心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挑战给予积极回应,澄清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诘难,消除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和疑虑。对这些思想交锋的梳理和比较,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理解,亦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当今人类建设生态文明指引旗帜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说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在理论上的重点主要在于关注人类生态价值观上的变革的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点则在于坚持从历史观和自然观的辩证统一出发,把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类生态价值观的重建看做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把实现环境正义作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8)
自20世纪以来,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其根源往往归咎于"支配自然"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而格伦德曼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生态问题进行界定,以整体的方式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是由多重因素形成,而不能仅将其归为"支配自然"思想的原因,并赋予"支配自然"积极意义,深化对"支配自然"思想的认识。格伦德曼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分析生态问题,以建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联系,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格伦德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生态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晓琼 《学理论》2010,(4):21-23
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伦理学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角度对以往西方社会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思与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现代生态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从制度、技术、文化等层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新的批判与重构,进而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蕴着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批判,但由于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是否存在生态学思想仍存有争议,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缺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该课程作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应该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引进教学,以发挥该课程在指导我国青年一代树立科学三观的过程中,顺应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与需要,增添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在当代西方诸多生态主义流派中独树一帜,它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武器,认为自然生态问题实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或矛盾的外化,只有彻底废除资本主义才能使其得到真正解决,并对社会变革的现实途径和策略,以及未来社会主义的模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生态社会主义在其不长的历史发展中,虽然其理论形态未免仍很粗糙,但对人类永续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却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德龙 《学理论》2009,(11):33-3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的一种最新理论形态,其理论旨趣在于探讨当前人与自然紧张关系以及生态危机的原因,并试图寻找克服这种紧张关系的解救方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对生态危机的性质、根源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的本质。在克服生态危机的手段、以及未来社会的前景问题上,把生态学理论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新境域的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观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近年来,随着生态问题的不断升温,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生态转向理论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格局。学者们围绕着技术批判理论、生态政治建构这两个维度展开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与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为我们厘清相关概念和理论问题,进一步从其他视域探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生态转向理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鹤 《学理论》2010,(25):59-59,81
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戴维·佩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系统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构建了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奥康纳的生态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整体上属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范畴的,但是,其价值观主线却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1.
张翔堂 《学理论》2010,(14):71-72
奥康纳的生态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整体上属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范畴的,但是,其价值观主线却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利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办法,提出并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它的内容又是什么?它在生态道德方面有什么样的新内容?这个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否适用?客观论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吸取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4)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新兴流派,其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为其追求的目标,对社会变革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而描绘了一幅崭新的社会蓝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今天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是生态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一个由诞生到成型再到完善的过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了新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8)
詹姆斯·奥康纳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认为"社会劳动"是物质性与文化的双重实践,以此来把握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批判的视角,分析了资本逻辑下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其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警惕"消费异化"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危机表现形式作了重新考察,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力图寻找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反思,它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丽娟 《学理论》2011,(12):39-40
生态学作为一门联结生命、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科学已经发展起来,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研究方向,在观察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尺度,注重自然的价值。以生态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去研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加透彻的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通过充分论证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从而说明了马克思的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学思想,认清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恢复马克思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9,(1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形态,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非教条态度以及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尝试,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借鉴作用。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生态危机与单向度社会和异化消费结合起来的观点,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启示作用,可以帮助党员干部明确虚假需求、摆脱异化消费,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并不是现代性本身出现了危机,而是支配现代化的不合理的动机造成了危机"的现代性无罪观点,可以从新的角度助力持续优化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生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集体的政治力量"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借鉴此观点可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帮助和监督下,有效改造党内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8.
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其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这也是其理论中比较有深度的部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控制自然"、统治合法性、经济理性、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深入研究上述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当代生态问题的成因和设法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都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威廉·莱斯和岩佐茂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他们的思想观点有诸多相似之处,体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脉相承,同时也存在着研究路径、理论视阈和理论旨趣等方面的明显不同.对二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梳理和比较,既有助于加深对他们各自理论特质的把握,亦有助于我们从中洞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20.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研究方法与生态学结合起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制度来强调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流派。这一理论很容易与当下的中国产生共鸣。究其原因,不外有三:一是生态危机的普遍性;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性;三是中国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