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生态社会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并在90年代成为备受关注的左翼社会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不是将生态和马克思主义的简单耦合,它是西方的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物。它对社会主义有着积极的方面,也有着消极局限的方面。  相似文献   

2.
林鹤 《学理论》2010,(25):59-59,81
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戴维·佩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系统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构建了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刘晓芳 《理论探讨》2006,4(6):20-23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以社会的解放、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为目标,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理论模式,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新的社会发展现。其理论主张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展基层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4.
"美丽中国"是2012年11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做报告时提出的新的发展观点,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潮,其试图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人类社会找到一条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道路。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萨拉·萨卡及福斯特的某些观点和思想对我们今天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臻于成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是西方生态运动和生态组织中的一种左翼的激进思潮和派别。它的基本理论是由生态原则、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和非暴力四大支柱构成的,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基础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这种社会思潮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它在许多问题上明显地暴露出其消极面,甚至在一些问题上是完全错误的。这种思潮对我国无疑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是生态社会主义片面地强调生态问题,仅仅从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这就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相似文献   

6.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它是一种社会思潮,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背景下产生,伴随现实中的绿色运动而兴起,随着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而发展,其主要是将生态理论和马克思理论的结合,去寻找一个不损害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并实现自身发展的道路,其社会主义的立场十分清晰,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有利于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问题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张妮妮 《学理论》2013,(7):52-54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生态女性主义把环境主义关心的问题和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关心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探讨了西方文化中对自然的统治和对女性的统治之间的关联性,这就把社会性别视角带到了生态思潮中来。通过分析当代生态思潮中社会性别缺失的情形和女性主义对自然的态度转变,考察了社会性别视角进入生态思想的理论条件,并试图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抽象人性论的立场、女性主义者对妇女解放事业的关注以及当代环境问题的凸显,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条件,也是环境生态视角和社会性别视角交叠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5)
生态问题成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首当其冲的也是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特别重视生态问题,尽管毛泽东同志没有提出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但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早期探索、关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以及生态文明蕴藏的当代价值,对于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取得了极大的历史成就,然而,伴随而来的环境破坏不得不给人民敲响了环保意识的警钟。事实上,生态环境问题要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的国民经济刚刚步入正轨,国家工业化也是刚刚起步,环境污染问题只在局部地区出现而未引起广泛关注。然而,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敏感地察觉到此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植树造林、水利建设、控制人口、开垦荒地等有关环境保护的言论。这些言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给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科学社会主义》2021,(2):102-106
张东荪是一位自由主义理念下的社会主义者。从20世纪20年代参加新文化运动开始,张东荪引介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从基尔特社会主义到国家社会主义再到民主社会主义,张东荪的思想随着中国具体国情的发展不断变化,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和具体措施。他的社会主义改良思想传播了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客观上促进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1)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结合的产物,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问题的关联,主张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生态社会主义在其各个领域的生态重建模式,为当代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理论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生态状况质疑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关于人、社会和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思想,关于资本主义是导致生态破坏的总根源,共产主义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最终归宿等论述,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的核心论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理论为当代人转变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胡佳男  王慧慧 《学理论》2012,(13):83-85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移民现象兴盛起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欲从微观层面出发,采用参与式方法,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区的相关利益群体进行调研,来了解李毛庄生态移民区及移民成员的生活现状、存在问题等,并从移民成员角度出发提出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宁夏移民新村的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初步反思,各国政府开始把生态文明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内容。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斯·R·布朗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作了理论表述,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题》,更是强调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冯平 《学理论》2015,(6):124-12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卡森掀起的生态思潮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诞生,那就是生态文学思想。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很多学科都建立了与生态主义文学相联系的新的交叉学科,这其中包括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量描写崇尚大自然的文章,我们不妨把它们称作是生态主义文学的初期萌芽状态。以生态主义视角为基础,选择相应的叙事策略,对《狼图腾》和《草原日出》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借此向读者传达出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人类历史的车轮已辗转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两种社会制度、两种价值观念的斗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格局。国际资产阶级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企图,在有的地区、领域不同程度地凑手。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许多人的思想产生了某些动荡与混乱。有些人灰心丧气,信念动摇,似乎社  相似文献   

17.
陈少萍 《学理论》2012,(14):3-4
生态现代化是在20世纪产生的一场绿色变革,是在反省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对现代工业社会进行的生态的恢复和重建。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步入了现代化浪潮之中,在这期间,中国传统发展理念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而生态现代化注重生态价值的凸显,它体现的是一种使现代化走得更远的发展理念,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必须转变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化的转向,走生态型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非洲科学社会主义"是非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先后有6个非洲国家宣称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非洲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宣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非洲6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措施,使本国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非洲科学社会主义"思潮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19.
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来,它经历了19世纪的传播、应用和发展,20世纪上半叶的凯歌行进和下半叶跌宕起伏,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西方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宣布马克思主义已经彻底失败了,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作出了“根本错误的判断”。这种思潮在国内也有所反映,一些带有偏见的人,  相似文献   

20.
<正>政治生态一词是西方的舶来品。西方有关政治生态的研究形成于20世纪70、80年代,并融合了多学科研究方法。尽管西方学者对政治生态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倾向认为政治生态学是研究政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的范围也由最初的自然环境扩展到社会环境,包括环境的恶化、资源的争夺、权力的冲突、人群的边缘化、文明的冲突等多种问题。中国的政治生态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左右,国内最早进行政治生态研究的学者有王沪宁、王邦佐、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