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图从《理惑论》、《道喻论》两篇文献中关于"孝"的问题入手,探讨佛教所倡导的孝和儒家的孝有何异同。佛孝与儒孝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削发离家身体发肤问题、弃财绝色家族传承问题、在此基础上祭祀问题也可以归为孝的差异之处。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传统儒道文化不断融合,在孝观念上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理论,使冲突缓和矛盾淡化,最终佛孝文化也逐渐被世人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必然要进行入乡随俗的自身变革。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洋味儿"汉语这种受到深层影响的表达方式的出现便是社会进步,中外语言的频繁接触,文化变迁、整合涵化的必然结果。"洋味儿"汉语,目前还无法对其在汉语语言功能上的利弊给出定论。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为了历史悠久的汉语,必须在中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让汉语在对中外交流和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免受负面影响;为了汉语所负载的文化繁荣,必须在中外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保持清醒、明智选择,既不盲目认同外来文化,又能鉴别吸收那些优秀先进的文化营养成分,使其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3.
一、比较文化研究的方法问题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任何一个民族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毫无疑问 ,发达国家应该说总是有许多东西需要欠发达国家认真地学习和吸收 ,但是再发达的社会也不可能一切都好 ,所以学什么、怎样学就成了问题。越是文化传统悠久的后进民族所面临的问题就越是复杂。我们国家在早期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鄙视 ,后来又出现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或顽固维护。到了 70年代 ,西方文化 (以民主、法治、人权及完全的市场经济为代表 )一度被认为不适合东方民族的国情 ,因为无论从哪方面而言 ,东西方社会的差距都显…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目的 在世纪之末,世界各种文化处于相互吸收及融合之中,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大学是跨文化交流的最佳媒体和桥梁,各种文化在这里融汇与冲撞。大学文化在面对这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时,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表现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扬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或排斥,以选择和建构能充分履行各自功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5.
日本管理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以日本本土的文化为根基,在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借鉴了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中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并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指出武术"礼"文化带有浓厚封建等级差异的痕迹,它体现出了儒家尊敬师长的文化思想,体现出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等理念,包含了规范习武者的基本行为准则等内容。武术"礼"文化在国民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强民族自信和增加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以及促进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改革重组企业,面临由各自文化习惯和文化烙印的员工组成的新团队,如何开展深层次的文化融合;在生产、管理、经营任务中,如何体现文化引领;如何减少管理信息的损耗和偏差,切实做好文化理念落地?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核运行)紧扣"实、新、小"三字诀,即工作落点求实、形式创意求新、内容化整为零,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将大事化小做实做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开展"微文化"探索实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6)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汉字词汇有许多相似之处,中日两国对于相同的汉字单词界定了不同的外延和内涵。这些相似的词汇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单纯的借鉴或模仿,任何的模仿和借鉴都要在本国文化之上得到认可才能世代传承下去。并且能在更深程度上反映出在本国文化中这些特定称谓的基本特征。通过中日两国对"墨迹"一词对比研究,解析日本文化在接纳大陆文化的过程中,汉语词汇的受容和展开的变化轨迹,从而揭示两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差异与融合之处。  相似文献   

9.
杜明娥 《理论视野》2014,(4):15-17,6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内在地包含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综合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特质。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前提,也是"中国道路"、"中国形象"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表征。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表现内容和服务对象都是人民。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它既体现在对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也体现在对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毛泽东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思考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贾吉峰 《学理论》2010,(10):141-141
大使作为外交术语,现在被广泛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由"大使"到"某某大使",体现出了语言记载、反映文化的功能。通过对"某某大使"的使用领域进行考察,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人本文化。企业文化理念最终要通过每个员工的身体力行体现出来。得不到员工的认同,再好的企业理念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因此,如何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相“融合”,使企业文化“落地”,在基层的每个班组、全体员工中生根开花结果,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的原则、研究的课题和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雷鸣强 《民主》2014,(8):13-14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2014年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的精气神的凝聚。""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作为一名党外文化工作者,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关于增强文化自信的论述,深受鼓舞,深受教益,倍感机遇重大、责任重大。笔者体会增强文化自信,基本的态度是不忘本来、自尊自重;吸收外来、  相似文献   

14.
张媛莉 《学理论》2011,(11):216-217
中国文人画是多种文化和多种艺术的综合表象,画家把人、自然、社会,放在同一层面观照来体现生命中内在的意蕴,并把梅兰竹菊的象征化、诗书画印一体化作为实现审美理想的物化和对象化。由此角度审视,"四君子"与诗书画印的叠加渗透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非常现象,开创了文人画中哲学、文学、艺术的有机融合,可谓荟集众美的"四位一体"艺术。  相似文献   

15.
王宁 《学理论》2014,(2):143-144,169
在日本历史上,与谢芜村是继松尾芭蕉之后又一位享誉俳坛的俳句诗人,还是集南画之大成者。芜村所处的时代汉学风靡一时,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他逐步加深了对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的文学理念的认识。在王维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芜村创作的俳句字里行间透露出无限画意,流露出作者融入自然时淡然宁静的心境和超然洒脱、离俗的处世态度,以"无我之境"的审美心境去观察大自然的一切,感受自然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除此之外,芜村在创作过程中还渗透松尾芭蕉的幽雅、闲寂理念,在俳、画、禅缘中表现出与自然融合的审美情趣、透露出美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战略文化。"和谐"一词指的是以人为核心的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发展。文化的价值则体现在社会理想、政治结构和经济体制中,通过人们和谐的合作和制度的作用而发挥功能。和谐文化的提出表明文化问题工具化的新趋势,它预示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已经发生了新变化。和谐文化的价值,即经济、社会、政治、道德和精神利益的共享及合理的分配的方式;换言之,追求共同幸福的目的,是人类解放的主要条件。没有一次同进步有关的人类活动会脱离和谐文化而实现。那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加快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但并没有改变多元文化并存这一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美国等西方国家以"文化全球化"为名进行文化扩张,宣扬未来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将消失在单一的"全球化"文化中,其实质是推行文化帝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与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密切相关。中国要在保持民族文化的"根"和"魂"的前提下,进行文化更新和融合。  相似文献   

18.
时耀波  徐云 《学理论》2010,(1):147-148
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大家庭和走婚习俗,是其独特文化适应性灵活调适的结果,对于外来文化一边吸收一边整合,使其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使其为自己的文化服务。摩梭文化高度灵活的适应性使其保持了"依度"为核心的家屋文化,特殊的走婚方式就是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吕妍 《学理论》2013,(15):189-190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价值取向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以儒家"仁义为上"价值取向、墨家"功利为上"价值取向、法家"君权为上"价值取向、道家"贵夫无为"价值取向等为主要代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文化互相激荡吸收,体现出了价值取向的交融与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其中很多精华部分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26)
"穿越"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走红是近段时期来的新社会现象。青年群体热衷于"穿越"现象,透射出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异化。娱乐性的"穿越"背后又隐含着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社会融合中的诸多矛盾及逃避现实之累等的心理诉求。研究这一现象,对于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新特点,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