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在前现代时期其社会内部已经滋生了许多现代性因素,创造了一个具有秩序性的社会环境。然而,作为前现代时期世界楷模的中国,在近代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当朝政府却封闭保守,并渐趋衰落腐朽,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阻碍。作为根深蒂固的官方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熏染出"文化中心主义""、崇古主义"的保守心态,影响政府决策,阻碍现代化启动,从而阻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在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基层政府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没有基层政府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但是当代中国的基层政府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改革的措施是:开办"政府超市";加强民主监督;加强教育。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全新的时代特征,需要政府解决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在社会更高层次上进行管理、调节和引导。建设民生型、服务型、德治型政府,提高政府的行政德性和行政效率,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中国现代化对于政府行政伦理提出了全新的现实诉求。对此,我们可以从政府行政权力的本性、社会治理的变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道德现代化等多个视角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重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是今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应该予以重点把握的关键内容。然而,当前国家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执政党自身方面的挑战、政府方面的挑战和"五位一体"建设方面的挑战,已经严重制约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运行。为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有必要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5)
晚清军事教育变革是我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它开始于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清末"新政"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其目的在于挽救清政府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其特点体现在"师夷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方面。晚清军事教育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甚至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为中国近代国防建设和民主革命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邱羽 《学理论》2010,(26):165-166
清末宣统年间的户口调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户口调查,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在此次户口调查中,由于各自地位与立场的不同,官绅与民众对户口调查的认识、反响均有不同。他们在这场户口调查中的冲突与调和反应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致使政府公信力下降、官绅执行力渐弱,这一切蚕食着清政府的执政力,也是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期。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但是转型期的"能力悖论"困扰着中国政府能力的提升,突出表现为政府能力弱化严重,大量的政府能量流失、突出的能力错位、相当的能力惯性与惰性、明显的政府能力结构失衡和新的政府能力供给不足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需要系统规划、综合整治,治防结合、固现拓新和明确取舍、转化转移,优化政府治理,以动态平衡的政府能力供求有效地推进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8.
建立一个能够凝聚现代化动力和配置社会发展资源的有效政府,是中国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政治前提。但是,无论是清末的改良派还是孙中山的革命派,都没有成功地创建起有效政府,原因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农民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工农联盟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通过提出改善农民政治与经济状况的政纲与农民结成了政治联盟,通过对广大农民进行有力的经济和政治动员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带来了农村大变动,并依靠这个农村大变动建立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有效政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可靠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政府治理转型及其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5,(5):42-47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部分,政府治理转型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当代中国的政府治理面临着"名义法治"的阻碍、官僚制与民主的冲突、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的冲突、公共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利的冲突等严峻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进行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在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应当全面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发挥法治的价值与功用,建立与民主机制相协调的有效的治理体系,切实创新治理方法、提升治理能力,并以宪法、法律手段确认社会自治权利,最终形成以"强政府—大社会"为轴心的多元共治的"善治"格局。  相似文献   

10.
铁路,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轨迹。铁路的修建,也铭记着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的真情和义无反顾、名垂后代的功勋与贡献。特别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条商办铁路,就是由海外华侨力倡创建的。商办铁路风起云涌100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使清政府的昏庸暴露无遗,帝国主义列强争先恐后地掠夺中国的铁路权益,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维护铁路修建权利的斗争热情,进一步激发了清政府内部维新与守旧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能够影响清政府命运的大臣之一,始终在精心维护清政府以及他自身的利益。李鸿章军事建设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构建了以防御日本的水路防御体系,促进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力。  相似文献   

12.
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处于急剧转型和改革深水区与攻坚期的当下中国,如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就成为一个必须审慎思考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合理定位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治理方式,健全政府治理机制,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恰切之道。  相似文献   

13.
当前,在我国政府实践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政府自大现象。政府自大现象的出现,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消极影响、法治秩序的缺失、社会团体的缺乏、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以及中国社会存在的"吏德"思想等因素有一点的关系。政府自大现象的存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法治秩序的建立和市场的发育,难以避免政府的腐败,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羸弱的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外国列强不平等条约的制约之下,特别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导致晚清政府、民国北京政府根本无力对外国公司在华设立分支机构进行必要的管制.因此,历部公司法中基本没有对外国公司的规定,直到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在修改<公司法>时,才第一次规定了外国公司法律制度.考察近代中国各时期政府对外闰公司管制及其法律制度,可以得出结论:外国公司不仅仅是公司法上的一个基本的法律制度规定,在它上面还承载着沉重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5.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电子政务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国政府、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市场研究中心等诸多国际组织、咨询公司、网络研究机构都在开展电子政务的探索,倡导电子政务。在中国,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大会”标志着“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三年来,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绩效显著,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正如电子政务的基础是全球互联网(WorldWideWeb),电子政务建设首先面临着全球化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球背景下研究中国电子政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语境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目的性在于其对农民和社会的发展价值无以替代。在中国语境中,其合规律性则在于必须由党的"倡导"和政府的"引导"。积极发挥该组织的作用内在地要求在把握其本质属性的基础上,理清政府与其利益关系,消除体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17.
吴云翔 《理论导刊》2007,4(10):65-68
陈独秀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思想大转变中最具代表性的时代人物,他的现代化思想不仅对1915-1927年期间的中国思想面貌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缩短了中国思想界从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历史过程。陈独秀的现代化思想始终贯穿着国民性和政治革命这两大主题,早期倾向于改造国民性,重视人的现代化,晚期专注于社会革命,重视政治现代化。陈独秀认为政治制度是可以跳跃发展的,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应该采取激进的革命的方式,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他同时认为经济制度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的创造"必须是循序的而非跳跃的,不能速成。陈独秀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思考许多都是世纪性的重大课题,具有强大的时代穿透力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断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是破解当前公共服务供给困境,构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政治制度、社会需求和资源支撑等视角出发,构建了中国情境下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驱动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下公共服务创新类项目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在中国情境下,晋升激励是引致地方政府创新成功的充分条件,领导支持是驱动地方政府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在创新的代表性路径中,公民参与和媒体报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改革本身的难度对创新工作的影响有限;行政主导型、需求诱发型和多方互动型的创新模式是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时选择的主要路径模式。未来中央应更注重从制度层面激发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创新热情,降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的政府进入门槛,同时应注重激发公共服务创新要素组合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9.
推进政府发展和治理现代化,需要以"匠人精神"的理念来改造和建设政府,这主要决定于民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八个要素。其中,责任、服务、质量、专业和廉洁是善政对我国政府建设的要求,更是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对"匠人精神"的直接诉求。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与塑造"匠人精神"需厘清三个关系:在"专业精神"与潜质通才的关系问题上,专注于做事与培养通才并不矛盾;在"精益求精"与政府绩效的关系问题上,要将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扩大到治理时效中;在"细化分工"与整体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分工与合作其实不是对立物,良好的"匠人精神"反而会起到粘合组织的作用。在我国政府中塑造"匠人精神",应加强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组织认同感,注重政府组织的现代化模型、结构及运行,做好具体的、科学的制度与机制安排。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32)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关系长期以来成为史学界热议的话题。郑大华教授在《晚清思想史》中指出,与清王朝相比,太平天国更有理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事实上,就太平天国统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言,其自身根本无力担负起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任,然其对晚清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却客观上成为清政府实施近代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