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史占兴和耿玉英1995年从河南商丘来到二师二十九团九连工作。刚来的时候夫妻俩带着3岁的大儿子和1岁的小儿子,两手空空,家徒四壁地扎根在了九连。当时还没有土地承包,夫妻俩和其他职工一样按时上下班"吃大锅饭",每月收入甚微,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面对困难,夫妻俩团结一致,  相似文献   

2.
师战成,中共党员,1986年参加工作,是芳婷公司一名普通的员工.他为人淳朴厚实,工作认真,勤奋好学,不管是对家庭还是事业,都一直保持着满腔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1996年与本厂针织工序职工安金芳喜结连理.共同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让两颗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1997年6月,夫妻俩生下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儿.结婚15年来,夫妻俩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组建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相似文献   

3.
正1998年,周文恒夫妻带着四个女儿从甘肃武威投奔亲友来到了农十师一八八团一连,从事农业生产。刚开始,夫妻俩没有大田种植经验,几十亩地,付出了别人种几百亩地的心血和汗水,到最后还是亏损了。面对困境,周文恒夫妻俩没有气馁,他们利用冬季农闲时节,在打工增加收入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团举  相似文献   

4.
正在七师一二八团十连提起张国旗家庭,没有人不投去佩服和羡慕的眼神。张国旗是90年代从河南老家投亲来到十连的,他团结邻里,遵守团规连约,带头参加土地承包,自觉履行和团签订的各项合同,带头走致富之路。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夫妻俩相濡以沫,把小日子过得滋滋润润。在家中夫妻俩特别注意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一双儿女,如今女儿已在七师高级中学上  相似文献   

5.
十师一八八团十二连工会主席王利永家庭,虽普通,但无数点滴生活,汇成幸福海洋。2003年夫妻俩正式承包了连队220亩土地后,王利永的干劲更足了,每天起早贪黑,在农忙季节,经常整天整夜地呆在地里,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饭都是由妻子做好送到地头。妻  相似文献   

6.
<正>农七师一二三团六连职工李和民一家4口,夫妻俩都是连队的一线承包工人,儿子李世豪是团中学初一学生,父亲李宝珍今年已84岁了,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一家人三代同堂,生活非常幸福。他们家庭曾多年被团授予  相似文献   

7.
1993年6月,张新文带着一家3口从农八师一四七团投奔亲友来到了农十二师西山农牧场蔬菜站,从事温室大棚蔬菜的生产种植.20年来,通过他们的辛勤努力,夫妻俩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红红火火的.  相似文献   

8.
<正>农二师三十团八连女职工刘秀花家庭,团结和睦,家庭成员工作积极上进,吃苦耐劳,多年来在干部职工群众中传为佳话。刘秀花和丈夫高黎都是军垦二代,早些年年轻漂亮的刘秀花看中了高黎老实本分、善良;而高黎也看中了刘秀花勤劳、泼辣能干,二人结为连理,从那一天起,夫妻俩相亲相爱,把满腔的热情倾注在建设自己的小家上。  相似文献   

9.
<正>家住农三师四十五团的张琴、胡和平夫妇都是小学教师,结婚10年来,夫妻俩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共同孝亲敬老、夫唱妇随,一家人老少同吃同住,其乐融融,用爱与责任诠释了幸福,营造了和谐。  相似文献   

10.
正1989年,龚泽安夫妻随姑姑进疆在农二师三十团砖厂参加工作,1993年被调往一连,由于工作积极认真,表现出色,多次被评选为先进生产者。夫妻俩共同  相似文献   

11.
农二师二十一团开来社区,居住着均有残疾的邓设亭夫妇,20多年,夫妻俩相依为命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被左邻右舍称之为一对恩恩爱爱的同林鸟. 这一对没有固定收入且都身有残疾的夫妻,走过比常人更艰辛,但更有真挚情感的美好之路.  相似文献   

12.
今年43岁的奴家合、37岁的阿依古丽,是农四师七十一团九连一户普普通通的哈萨克族人家。多年来,夫妻俩互敬互爱,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积极参加连队各项工作和"文明生态小康连"创建工作,深受连队职工群众的赞誉。奴家合、阿依古丽1994年刚结婚时,由于奴家合家中兄弟姐妹多,而且奴家合的母亲又体弱多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阿依古丽从过门后的第一天起,就挑起了长媳的重任,她默默无闻地操持着  相似文献   

13.
王川江,是农二师二十四团水管站的一名配水员,妻子邓莲芳是二十四团林业站的一名职工.多年来,夫妻俩相敬如宾,用勤劳和爱心铸就了一个和谐之家.1984年,王川江从四川来到农二师二十四团水管站落了户.1989年,王川江担任起水管站的配水员,并与老军垦二代邓莲芳喜结良缘.  相似文献   

14.
吴达志和谭华仙夫妻俩都是二师三十团三连职工,两人都刚刚三十多岁,身体好,勤劳肯干。在三连承包土地以来,每年都有很好的收入,家庭幸福和睦,连队干部职工交口称赞。2002年,两人刚结婚不久,团场实行两费自理承包,她和丈夫自筹资金承包了连队136亩棉花地。刚承包这块地时,地里碱片很大。小两口舍不得吃舍不得喝,把钱省下来购买有机肥,她们每年购买的牛粪都在七八  相似文献   

15.
<正>史新玉、顾建培夫妇俩是农六师新湖农场新野社区九连的职工,一家5口人,父母、夫妻俩和15岁的女儿,从来没有为什么事红过脸。孝敬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老人辛苦一生,晚年应当享受生活,这是史新玉常挂在嘴边的话。2008年冬季,婆婆感觉身体不舒服,史新玉带着婆婆去五家渠医院检查,得知患了早期直肠癌,她立即带婆婆到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住院治疗,婆婆的病情得以好转。为了巩固疗效,整整一个半月,她带着婆婆到乌鲁木齐一  相似文献   

16.
<正>2002年,农九师一六三团一连职工刘海龙经人介绍与同连的张凤珍相识、相爱;当年11月喜结良缘。2003年,夫妻俩为使家里能过上好日子,贷款5000元买回了30只羊,想靠羊财发家。由于市场羊价低,放牧难,加上自己养羊经验不足,养羊不到两年几乎没挣上钱。小两口为了能更快地过上小康生活,除自己辛勤劳动外,还积极参加团、连组织的各类技术培训,到  相似文献   

17.
<正>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丈夫尹国栋,34岁,中共党员,农六师一0三团教师;妻子涂明艳,31岁,团子校教师。女儿尹雅静,学龄前儿童;岳父,64岁,农机公司退休工人。岳母,60岁,农机公司退休工人。因为他们夫妻俩有着共同的理想——忠诚人民教育事业,而走到一起。他们互相鼓励、支持,一起自费参加本科函授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先后获得了本  相似文献   

18.
今年35岁的黄新良,是1998年来到农四师六十八团二连参加工作的,上有67岁老母亲,下有11岁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三代同堂的家庭。夫妻俩从给别人打工、承包土地干起,一家人一干就是13年,硬是靠勤劳的双手和浓浓的亲情,在贫瘠的土地上共同耕耘着幸福,筑起了和谐美好的家园,2010年被评为兵、师、团"和谐小康家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走进农七师一二四团十连的现代化挤奶大厅,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创建者周世军与文术壁夫妻俩1988年从四川来疆时是靠打工为生的,然而他们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周世军初来时为了生活,就是给人家放羊,特辛苦,除了生活费之外,一年下来也落不上个钱。从那个时候就想象着自己当老板的那一天。1998年年初,团为了鼓励职工发展自营经济,把公有制羊群作价转包给  相似文献   

20.
<正>农二师八一中学的陈新强、陆玲家庭,夫妻相敬相爱,遵纪守法,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互相照顾,共同进步。在工作中相互勉励,辛勤耕耘,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在生活中尊老爱幼,取得了家庭、事业的双丰收。夫妻俩爱岗敬业,一家人和睦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