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守望历史     
2010年8月14—16日,“海峡两岸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这是两岸学者60年来第一次共同探讨以重庆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问题,寻找共同历史认知,促进两岸文化共识。章开沅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知名教授。  相似文献   

2.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写入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决定;市委宣传部与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就渝台两地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交流合作签署会谈备忘录;在重庆召开高级别国际性学术会议,共同研究抗战历史文化;《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获得通过;特别是今年6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在重庆签署……自2008年5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说起中国的抗战文化,说起战时首都重庆和大后方抗战,话题渐渐多了起来……  相似文献   

3.
资讯     
《红岩春秋》2014,(1):7-7
<正>●2013年,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获准国家社科基金"抗战大后方金融网络的构建与变迁研究"等多个国家和省级项目;出版《抗战时期重庆大轰炸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抗战时期大后方交通与西部经济开发》等一批学术专著;编辑发行《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第二辑;主办和承办了"城市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史研究会首届年会"和"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五次会议"。  相似文献   

4.
《红岩春秋》2013,(1):16-17
2012年10月20日,圆满完成了本次考察之旅的“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回到重庆召开了交流会。会上,团长周勇表示,“在当今中美两国的国际关系中,唯一能坐下来‘谈感情’的,只有在战时首都重庆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二战历史。”“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重庆抗战工程”),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决定实施“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2008年,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重庆;2009年,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一行来渝参加“重庆·台湾周”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分别会见了连战和吴伯雄.为渝台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10月,“重庆抗战历史文化参访团”访问台湾。  相似文献   

6.
<正>纪录片《大后方》,这是一个酝酿了8年的纪录片项目。在实施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这样的梦想;这是一部策划了5年的《大后方》,片名源于5年前的一次碰撞。当时国内许多朋友都希望拍摄这部影片,但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最后决定把机会交给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这是一部拍摄了3年的献礼力作。在2013年那个中秋的夜晚,当时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五次研讨会在重庆召开,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共同为它开机揭幕,鼎力相助。因此,这是一次党委政  相似文献   

7.
正白沙抗战遗址群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所形成的诸多抗战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白沙镇以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经济文化,担当起拱卫重庆的重任,成为大后方区域性行政、经济、文化、抗战中心,是中国大后方抗战文化第一镇。  相似文献   

8.
2011年夏天,我参加了由美国政府主导的大学生赴美国工作旅行项目,在美国缅因州停留了4个月。在此期间,受“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我专程前往华盛顿,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了解其馆藏抗战文献资料情况。  相似文献   

9.
罗尚义 《探索》2005,(4):33-36
重庆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战时首都,是国民政府指挥抗战的中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远东的指挥中心。同时,重庆还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的领导中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场所和舞台。重庆的名字和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辉煌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辉煌胜利一起载入史册。抗战,在重庆历史上谱写了最光辉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0.
201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今年5月,中共重庆市委正式颁布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08—2015)》,这标志着这项抗日战争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填补空白的工作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1.
衡元庆 《红岩春秋》2014,(10):47-49
正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抗战历史文化遗迹。重庆《大公报》报社旧址位于渝中区李子坝正街102号(原李子坝建设新村),即是其中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记录了当时大后方新闻媒体一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往事。报馆3次被炸仍坚持出报《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由英敛之创办,是世界上现存历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0月,是武汉抗战60周年,也是一代名舰中山舰遇难60周年。10月24日,来自加拿大、日本和海峡两岸的140余名学者在武汉市湖北大学聚集一堂,举行纪念武汉抗战暨中山舰遇难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对武汉抗战与中山舰举行研讨会尚属首次。此次研讨会是武汉地区史学界继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后一次高规格的盛会。  相似文献   

13.
应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邀请,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于2009年8月10日至14日莅渝交流。邵先生此行是中国国民党党史部门在职最高负责人60年来第一次访问重庆。他参访了八年抗战时期国民党留下的重要印记,与重庆历史、文博、图书、档案界进行了广泛交流,并代表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就渝台两地抗战历史文化研究合作与重庆市委宣传部达成共识,签署了《会谈备忘录》,这也是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组织就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交流合作达成的第一份文件。  相似文献   

14.
资讯     
《红岩春秋》2014,(7):7-7
<正>●近日,由重庆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市档案局(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共同主编的《渝台合作: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渝台合作建设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档案中心为主线,真实记录了该中心建立的历程、渝台合作的具体实践、有关台湾档案的挖掘整理成果,再现了重庆档案界人士在渝台两地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思考与探索,对于研究抗战史、民国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郝明工 《红岩春秋》2012,(5):157-160
1937年后,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政治、文化中心均由东向西转移,在大后方形成了陪都重庆这一文学中心。在重庆,文学期刊如百花绽放,不仅数量在50种以上,而且涌现了一批包括《抗战文艺》在内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为抗战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它们的出现,标示着陪都重庆大后方文学中心地位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6.
2012年9月下旬,“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海外资料搜集考察团”一行23人来到美国,先后在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纽约等地,专访了在西方精通中日两国事务、享誉世界的社会学家、不久前刚出版了《邓小平时代》的傅高义教授,著名社会活动家、飞虎将军陈纳德之妻陈香梅女士等与抗战大后方历史相关的人士,走访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馆等,收集保存在海外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正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国内各敌对势力放弃了军事对抗,携手共赴国难。随着日本的侵略步步紧逼,国内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鼓愈敲愈急,相对安全的重庆地区逐步成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迎来了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国民政府在战争的压迫下,为坚持抗战,决定移驻重庆。到1938年12月蒋介石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大本营抵达重庆为止,国民党中央党、政、军首脑机关及其所属各部,大都迁至重庆办公。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为加强领导,将重庆改为直隶于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从一座内陆城市一跃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成为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党各派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活动舞台;从一座古老的军事要塞,一跃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外交中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战区指挥中枢。  相似文献   

19.
<正>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选定重庆作为战时首都,重庆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中心。随之,一大批的文化机构、文化名人、文化青年纷纷奔赴重庆,或创办期刊,或迁渝出版,或在渝复刊,重庆成为战时中国出版期刊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为抗战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这一时期,一些重庆本地出  相似文献   

20.
《红岩春秋》2010,(5):31-34
2010年8月15日,为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渝台两地联合举办的“重庆岁月——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展览以战时重庆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分为战时首都、重庆大轰炸、抗战经济、抗战文化、战时重庆市民生活、胜利之都等6条主线,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凝聚的空前的民族团结和伟大的抗战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