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译者前记:本文译自廖建裕《华人少数民族的困境》(Dilema MinoritasTionghoa,英文原版題为Pribumi Indonesians,the Chinese Minority and China:A Study of Pereeption and Policies)一书的第二编第三章。这部专著正如王福涵博士在印尼文版序言中所说,主要是立足于政治基础上考察与分析印尼华人  相似文献   

2.
拙作《二战前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与《二战后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剖析评述了印尼原住民主要的政治集团或其领袖人物对印尼民族的理解与把握,并将之归结为“原住民主义”和“非原住民主义”两大类,同时指出前者近百年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后者则有逐步扩大影响的趋势。原住民印尼民族观之所以出现上述分歧,原因诸多,而原住民如何看待芸芸华人,即持何种华人  相似文献   

3.
这篇译作译自廖建裕博士印尼文版的《华人少数民族的窘境》〈Dilema MinoritasTiongboa〉一书的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原题为“在教育领域的政策”。该节追述了印尼各类型的近代华人教育的兴起及其发展概况,并侧重于叙述华校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故以《印尼华人教育史略》为题译出。 原文中,有些措词不一定恰当,所引用的某些说法也未必符合事实。为忠于原文,翻译时没作任何处理。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个月来,在印尼又掀起关于原住民与非原住民问题的争论。所谓“原住民”指的是印尼土著,即“只包括亚齐、安文、巴达、达雅、伊里安、爪哇、马都拉、美南加坡、米纳哈沙、选达等印尼原种族人民”(1)。所谓非原住民指的是加入了印尼籍的东方或西方外来人。但由于这些外来人的绝大部分是华人,因此“非原住民指的是印尼华人,这是已公开的秘密”(2)。在争论中所提及的非原住民,实际上是针对拥有巨大财富的华人财团,本文将着重分析近几年来印尼经济形势的发展及华人财团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揭  相似文献   

5.
二战前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尼西亚民族”(Bangsa Indonesia,以下简称印尼民族)这一概念是伴随着20世纪初印尼原住民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因此,自萌发之日起就本能地具有一种“原住民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印尼民族只能由原住民各种族构成;华人不论其“土生化”程度如何,均为外来民族,没有资格或尚未有资格成为印尼民族的成员。然而,这绝不是说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土生华人与新客华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7月,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以丛书之十五形式推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李明欢教授所著《欧洲华侨华人史》一书(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成为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界引人注目的一件事。该书总凡860页,共计70余万字。单论量而言,就已足见其相当分量,但该书出版的意义显然还不啻如此。“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此言是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界用以形容华侨华人分布之广泛和生存力之顽强的常见表述。然而,“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研究”,则可以说是得益于《欧洲华侨华人史》的出版才有更完整的体现。因为,在该书问世之前,国内已…  相似文献   

7.
印尼总统苏哈托签署的一九八四年第二十九号“总统决定书”,取消了一九八○年第十四号“总统决定书”里关于“原住民”与“非原住民”的提法。此事在印尼各界反应强烈,众说纷纭。取消“非原住民”提法,实际上是对过去错误政策的否定。是印尼政府一项明智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试析印尼2006年新国籍法对华人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6年7月,印尼国会通过新国籍法并由总统批准生效.印尼新国籍法的诞生,受到印尼各阶层和华人社会的欢迎.数十年来颁布的数个旧国籍法都含有歧视华人的内容,而已出台的新国籍法规定"纯正的印度尼西亚民族的人,是在出生时已经是印度尼西亚公民,而且从未自愿接受过外国国籍的印度尼西亚人."这一规定无原住民与非原住民之分,是印尼社会的一大进步.回顾过去印尼国籍法对华人的歧视,评估新国籍法的积极意义和对华人社会的影响,并预测实施中存在的障碍,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战前印尼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伴随着原住民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产生,又伴随着原住民民族主义运动各派系的分化而演变。对此,笔者曾经指出:俯瞰这一历史阶段原住民的印尼民族观,虽然是“一党一观”、“派异观异”,但却可归结为“原住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虽然印尼华人这个概念本身已经从理论上明确了印尼华人在法律和政治上的定位问题 ,但实际上印尼华人的定位问题远未得到解决。首先 ,长期以来印尼政府实行歧视华人的政策 ,使印尼华人为印尼公民的定位变成一个问题 ;其次 ,与之相联系 ,一些印尼华人自身虽然理智上已经认同印尼民族和印尼国家 ,但感情上并不能完全认同。由此 ,衍生了印尼华人如何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问题 ,如何处理与祖籍国的关系问题 ,如何看待宣扬中华文化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所谓“少数民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 (MonashUniversity)政治系哲学博士萧忠仁 (SiauwTiongDjin) 1 999年 8月 2 9日在雅加达为其父撰写的《萧玉灿———一位为印尼民族建设和建立殊途同归社会而奋斗一生的爱国者》传记研讨会上作了主题演讲。本文是根据其印尼文演讲稿的有关部分 ,并参考其他有关资料编译而成。本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萧玉灿在 1 95 4年建立印尼国籍协商会后 ,为实现印尼民族的团结 ,反对种族主义 ,积极维护华人的合法权益 ,反对执行取消华人特征的同化政策 ,主张依靠调动和优先利用国内资金作为国民经济政策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我国的印尼华人研究发展迅速,令人鼓舞.可是,它仍然是人文学科的薄弱环节,而印尼华人文化研究又是这一薄弱环节之薄弱环节。俯瞰十年来的印尼华人研究,不仅多被局限在“华侨”的小天地里,而且还集中于政治和经济研究。不能说人们对文化领域没有涉足,但却可以说空白点成片。即使被涉足的也多是隶属于政治研究,以政治视点来考察,从政治视角作评价或下结论。因此,或蜻蜒点水,浮光掠影,或罗列现象,就“文”论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1549年由华人通事杨林校订的《满刺加国译语》是历史上第一部马来语汉语词典的话,那么1878年由巴达维亚华人林采达(Lim Tjay Tat)编纂的《通语津梁》(Kitap Tong Gi Tjin Liong),是第二部马来语汉语词典。对印尼华人来说,则是他们所编的第一部马来语汉语词典。林采达在自序中称“余闽之桃源人也”,后来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印尼华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哲学原理,以印尼华人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本体的解析、时空的察析及其运动态势的审视认为,印尼华人文化是一种构成多元、部类层叠的复合文化,是一种处在不断“当地化”又坚持“中华化”、对立统一运动的移民文化;印尼华人文化既有别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又不同于中华文化,是“移居”印尼的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综合融合的结晶,是印尼华人的族群标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民族(部族)文化,即华人“部族”文化;印尼华人文化复合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和非中华文化要素,与生俱来就是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各异族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中介,是印尼华人、印尼各民族(部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国发展与印尼的友好关系、睦邻善邻友邻、构建和谐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资源,是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5.
《第二性》的时代背景、哲学倾向及其相关学术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性》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女性问题 ,围绕着女人是什么 ,女人如何沦为第二性以及女性怎样走向解放等基本命题 ,提出了诸多突破性的观点 ,50余年来对世界女权运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第二性》出版的时代背景1 949年 ,《第二性》在法国一出版 ,立即引起轰动 ,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有智慧的一本书” ,有人甚至称它为西方妇女的“圣经”。正是因为该书的革命性思想 ,它被梵蒂冈宣布为“禁书”。但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其英译本却一版再版 ,销售量达到一百万册。此后 ,该书又相继被译成德、日、…  相似文献   

16.
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五月暴乱”后印尼华人开始觉醒 ,为争取华族的平等权利投身到社会政治活动中去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苏哈托下台后的印尼政府逐步撤消过去歧视华人的政策 ,印尼华人社会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 ,中国和印尼教育部推动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三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公布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十二大银行家名单,把印尼的林绍良(中央亚细亚银行)列为第六号人物。这一消息在印尼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印尼报刊、杂志纷纷转载与评论这一消息的同时,对林绍良及其他华人企业家的各种责难与含沙射影的攻击也公诸于报端了。例如,《独立报》七月九日在题为《最富有的银行家们》的社论中,便把林绍良及其家族的暴富与成亿穷人相对比,并对他们的经营范围已超越国界而进入了国际市场表示担心,怕无法阻止他们把从印尼国内聚积起来的资产转移到国外去。近来,由于印尼政府要借重私人企业家的力量贯彻第四个五年计划,华人大企业家又成了社会上注意与责难的对象。 印尼华人大企业家的情况究竟如何?以下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8.
《印尼新秩序政治史中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就是其中之一。原文共七节,这是摘译最后三节(题目为译者所加)。作者试图通过分析印尼近几十年来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阶级结构和政治关系的变化,揭示“新秩序”政权的特点及其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19.
路在何方?——印尼华人社会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8 年5 月印尼发生社会大骚乱,华人成为袭击对象,生命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印尼局势的发展和华人出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确看待印尼华人的几个热点问题,即关于华人控制印尼经济的争论,华人同化和印尼排华问题,有助于印尼社会的稳定和华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关于半个多世纪前印度尼西亚“9·30运动”的真相,至今还有许多谜团未解。1965年,时任印度尼西亚战略后备司令部司令苏哈托,以“发动武装叛乱,阴谋夺取国家政权”等罪名,宣布取缔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逮捕并枪杀印尼共产党所有领导人,并残暴杀害印尼共产党员及其追随者,制造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惨案。苏哈托下台和去世后,印度尼西亚国内外的法律专家、人权组织和历史学者对这一事件展开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但由于当事人和知情者多已过世,相关的历史档案已被销毁,这一努力至今没有获得实质性成果。2019年印尼总统大选在即,印度尼西亚一些右翼政党和伊斯兰教极端派势力制造“印尼共产党东山再起”等谣言,作为攻击佐科总统的手段。“9·30运动”与印尼共产党问题已成为右翼政党在2019年大选中的政治筹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