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4月28日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了无效婚姻制度和可撤销婚姻制度.我国法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男女两性结合时不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实质要件的,为无效婚姻,一方因受胁迫违背意志而结婚的,为可撤销婚姻.  相似文献   

2.
事实婚姻是婚姻法的热点问题之一。事实婚姻的性质、法律效力在婚姻法中的规定不尽相同,对事实婚姻如何定位是婚姻法应解决的问题。本文指出了我国新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对事实婚姻问题规定中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分析了当前我国事实婚姻产生和存在的现状、影响和原因,最后阐述了进一步完善事实婚姻制度,提出完善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重婚是对我国社会一夫一妻制、我国婚姻法律的无视,作为男女婚姻关系中的一项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配偶的基本权利,破坏了婚姻,严重者对社会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危害。当前,我国社会上的重婚罪行有增长之势,使用合法武器来遏制重婚,必须明确区分重婚的标准。在确立重婚罪时,应当明确规定,只有合法婚姻受到法律保护,事实上的婚姻不受法律保护,合法婚姻是重婚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修改后的婚姻法中首次规定了无效婚姻制度,并通过其后的两次司法解释加以补充完善,这无疑是我国在婚姻立法方面的一大进步。但我国的无效婚姻制度的规定,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与不足。加强对婚姻家庭法制的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婚姻法:对现有无效婚姻的范围作出进一步的的界定;适当扩大可撤销婚姻的范围;建立健全无效婚姻的法律救济制度;完善确认无效婚姻效力的程序。  相似文献   

5.
婚姻无效,亦称无效婚姻,是对有违反法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的不合法婚姻而言。应当指出:无效婚姻并不是婚姻的一个单独种类,它只是婚姻立法和婚姻法学中用来说明借婚姻之名而违法结合的一个特定概念。在中外婚姻立法中,对于欠缺法定要件的违法婚姻,各国法律一般均有婚姻无效的规定,以便自始否认或将来废其婚姻关系。如:1971年英国《婚姻无效法》规定:双方当  相似文献   

6.
非法同居及其责任主体刑事责任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法及《婚姻登记办法》规定了男女结婚应遵循的法定条件及程序,然而,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即所谓事实婚姻和非法同居的现象屡见不鲜。1994年民政部发布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事实婚姻不受法律保护,从而导致事实婚姻或非法同居引起的重婚犯罪客观方面的变化。笔者拟对这些变化作一下探讨,以求教于同仁。一非法同居的概念非法同居与事实婚姻相对而存在,两个概念极易混淆。二者的相同点就在于:(一)男女双方有终身共同生活的目的。(二)男女双方具有公开的夫妻身份…  相似文献   

7.
对现行《婚姻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后的《婚姻法》已于 2 0 0 1年 4月 2 8日起施行。婚姻法的修改使我国的婚姻法制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也是中国立法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但修改后的《婚订法》中增设的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 ,以及对事实婚姻和夫妻财产制的有关规定 ,结合司法实践看仍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8.
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法条规定填补了我国婚姻法立法的空白,而婚姻制度的确立对于日常社会生活中所常见的方方面面问题都起到了法律规范的调节作用,避免了诸多矛盾。笔者对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定义、法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条释义和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内容作详细阐述。同时,笔者浅析一些民间习俗和现代民间婚嫁风俗,对比其与婚姻法规定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研究以后给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事实婚姻作为男女两性结合的一种方式,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程度的存在。对事实婚姻的法律规制原则及做法,既反映出法律介入婚姻这一私益空间的程度,也体现出法律对妇女这一特定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水平。我国现行的事实婚姻制度未对事实婚姻作出明确界定,解除事实婚姻关系的区分对待方法有失公允,相关规定可操作性差。重构我国事实婚姻制度,应当在坚持"法律婚姻地位优先与事实婚姻效力相对劣后相结合原则"、"意思自治、协议优先原则"、"向弱势群体利益倾斜原则"之基础上,明确事实婚姻认定规则,建立事实婚姻准正制度,完善事实婚姻效力制度,健全事实婚姻关系解除制度,以全面推进对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在 2 0 0 1年修订实施的婚姻法中 ,增加了无效婚姻制度 ,规定了婚姻无效的法定情形。这是对 1980年婚姻法的补充 ,这一补充使婚姻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