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梵净山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梵净山佛教文化一度衰落,梵净山佛教文化得不到传承。这不利于梵净山旅游的发展及旅游品牌文化内涵的提升。因此,必须以梵净山为核心进行统一管理,引导成立梵净山佛教协会,统筹梵净山佛教文化传承,修建梵净山博物馆,对游客进行自然科普知识教育,以提升梵净山旅游的品位。  相似文献   

2.
江口县是"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的重要节点,实际看宗教文化是江口县旅游产业中的"王牌"。但因发展理念、规划建设等因素制约,佛教旅游开发力度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本文目的是佛教文化旅游在江口县资源开发及管理的对策方面作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乌尤寺院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载体,也是我市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设施,寺院在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寺庙建筑、经书收藏、对外交流、以及亭园绿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提升乌尤文化内涵,是大佛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乌尤寺院不仅是佛教信仰的载体,也是我市十分重要的社会文化设施,寺院在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寺庙建筑、经书收藏、对外交流、以及亭园绿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提升乌尤文化内涵,是大佛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梵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加大对梵净山弥勒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梵净山弥勒文化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间佛教"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作为"人间佛教"重要组成部分的都市佛教,要适应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影响,不断开创出与时俱进的多元化弘法方式。云南昆明宝华寺围绕都市寺院固有的特点及其所处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人文环境而展开都市寺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研究都市佛教的宗教实践及其弘法修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佛教寺院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佛教寺院导游既不是向游客做佛教教义内容的宗教宣传,也不是单纯向游客进行佛教造像艺术或佛教建筑艺术的解说。佛教寺院导游的真正目的是向游客介绍佛教文化。要达到这个目的,佛教寺院导游不仅要正确认识佛教,还需要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佛教理论知识作基础,以灵活的讲解方法作辅助,来不断充实自己,优化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佛教团体也紧跟时代步伐,探索融入当代社会的新途径。龙泉寺这一汉传佛教寺院,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服务社会、开展宗教慈善事业,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弘扬佛法,开展国际交流、推动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宗教团体融入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梵净山作为久享胜名的佛教名胜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苍桑巨变,几经兴衰,历经曲折。梵净山佛教传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拯于今。其间历经了几次大规模的毁建过程,其毁损原因及重建规模在此略作小考。  相似文献   

10.
"梵净山旅游"处在重要的转型期,本文立足江口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提出了梵净山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并提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促进梵净山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藏民族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寺院是藏传佛教传播与发展的载体,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是藏传佛教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依法治藏。要实现依法治藏,必须了解藏传佛教历史上对藏民族的巨大影响,掌握藏传佛教寺院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和经营模式演变历程,分析当前部分藏传佛教寺庙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研究推动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健康发展的途径,为依法治藏找到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中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生态民族学研究是针对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生态被破坏、文化资源流失以及文化创新动力缺乏而提出的。强调文化资源的价值生成是一个系统作用的结果,倡导维护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证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的和谐共生与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作为少数民族生存方式体现和生态伦理智慧结晶的生态文化,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共同体治理的重要资源和路径平台。在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文明深入拓展的新治理时代,对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进行探究,目的正在于寻找它与现代文明的转化机制。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公共治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文化的和自然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因素,决定了以治理的多元合作模式发展以生态文化为灵魂的生态旅游业是云南民族地区新时期跨越式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高原东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湘楚,北接重庆,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铜仁历史悠久,春秋属荆楚,秦属中道,明代设府,沿袭至今。全区八县一市一特区,总面积18023平方公里,总人口375万,有汉、土家、苗、侗、仡佬等26个民族。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谋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黔东民族文化。铜仁。是一片古老神奇的热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佛教名山梵净山,通天一柱,伟岸挺拨,气贯寰宇,是铜仁的象征。这里有十多亿年前的古老地层,有冰川时期大自然留下的奇迹,有同纬度目前保…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9月19日,原辽宁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赵新良先生做客《辽海讲坛》名人讲座,为社会各界听众解读《建筑文化与城市特色》。赵新良先生长期从事经济管理、战略策划、城乡建设、环境工程、民族和宗教、教育管理等工作;潜心进行全球化与区域产业生态集聚研究、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后工业化后现代民族生态审美研究。赵新良先生在主管全省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期间,通过长期对国内外和省内  相似文献   

16.
梵净山佛教文化是中国灿烂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块瑰宝,但在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层次和档次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从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产品开发、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发展佛教文化旅游产业的生态共生模式,提出了要及时更新发展理念、合理挖掘和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景区开发空间、加强宣传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3,(5):F0003-F0003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部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原名“三山谷”,得名“梵天净土”,是齐名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的第五大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我国西南边陲的一颗明珠。它有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贵州地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依托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将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一、贵州的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贵州被誉为世界喀斯特地貌精品,拥有喀斯特所有的地面地下形态。贵州多山,雄奇险峻。北部娄山山脉,群峰耸峙,为黔北天然屏障,主峰关口尤为险要,号称雄关。南部苗岭山地,岭谷起伏,系长江和珠江的分水岭。西部乌蒙山、淡水湖草海海拔2171米。东部武陵山,主峰梵净山海拔2600米。贵州的山峰岭林立,悬岩…  相似文献   

19.
<正>全力推进梵净山沿大江至铜仁主城区百里锦江黄金旅游观光带及梵净山、主城区两个核心景区组成的"一带双核"项目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扎实推动省委、省政府对铜仁发展定位要求落地见效的具体行动,也是我市积极顺应人民对优良生态、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打造"一区五地"发展高地,持续提升"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影响力,努力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  相似文献   

20.
一、汉传佛教丛林清规是僧伽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对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的适应;二、“普请法”是清规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它与中国封建社会以一家一户为生产、消费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完全相契合,也是禅宗发展的客观要求;三、丛林清规及其“普请法”对佛教的中国化,对规范僧尼生活、培植僧尼的宗教感情,实现寺院自养等方面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