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内在超越”与儒学的宗教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中蕴含的"超越",不是指向彼岸王国的超越,而是在人自身之内实现的精神超越.儒学是一种典型的"内在超越"的思想形态,它妥善地处理了生命的有限性与终极理想的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儒学有对超越境界的追求,所以,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宗教,但同样能够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从而表现出宗教的某些特性,具有宗教性.  相似文献   

2.
超越问题不仅是宗教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作为道家代表的庄子以否定人欲、减损人为的方法来实现内在的超越,与儒家的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超凡入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内在超越品质。庄子主要是通过处理天人关系,群己关系,自我关系来实现内在超越的。  相似文献   

3.
一般而言 ,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思想观念 ,即市场文化 ,但是具体的市场文化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成机制。在我国 ,市场文化历史地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市场文化包含着矛盾的发展趋向 ,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统一与相容是有条件的。我们应当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 ,具体分析市场经济的文化内涵 ,在引导、改造的基础上使之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从而实现市场经济内在精神的升华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实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儒学就开始面临深刻的理论危机和实践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新儒家的几代学人都对儒学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上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缺乏宗教性关怀的偏见以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所带来的问题突出地摆在新儒学学人面前,为此,新儒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在超越"的理论。本文将以第二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为例,对新儒学"内在超越"思想及其困境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生命超越"文学主题源自于人类"生命超越"的精神现象。这种现象基本体现为两个维度:神之超越和人之超越。当人类处于幼稚、懵懂状态,承受着强大的自然异己力量的统治和压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上帝、佛等超自然的神灵,以期获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此为神之超越。而当神之超越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就产生了以人为核心的人之超越。虽然二者都是在意识领域中来实现生命的突破和飞跃,都是用精神力量为人生指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抚慰人的灵魂,但以人为终极目的充满理性的人之超越,与以神为终极目的具有浓厚的虚幻性的神之超越则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大学具有三种品质,即保守、适应和超越.通过从哲学角度、生态学角度、组织系统论角度分析发现,大学的三种品质具有空间上的平衡性、时间上的延续性和逻辑上的有限性三个特征.保守、适应、超越是一种共生现象.大学的这种共生品质使其成为了一个多面体:保守性是其存在的根基;适应性使其能随时跟上时代的步伐;超越性使其成为人类"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颓废是贾平凹<废都>的主题之一,它既是当代知识分子在西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生存写照,也是作者沉湎其中的实录.由于缺乏超越性,作者不仅没有给人们指出一条走出颓废的路,自己也因没有否定中的超越而陷入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9.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越四个构成维度,具有内在性、生成性、开放性、升华性、独特性五个基本特征.它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经验性与超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相度圆融中动态生成的,审美升华能力的提升对其有着关键性作用.文艺审美超越强调对现实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体化,其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在于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并以超越之美而为美立极.  相似文献   

10.
佛教四波罗夷罪是"性罪",有杀、盗、淫、妄四种,在佛教中意为断除僧侣的"法命"之罪,是佛戒中的第一重罪,危害极大。自唐以后历代法律大都对僧侣犯此四罪有成文的规定,也有僧侣犯此四种罪的相关案例。以清代的案例作为视角探讨法律对佛教僧侣犯四波罗夷罪之规范,厘清僧侣犯此四罪的常见情形,并以此论证佛教戒律与世俗法律在对四波罗夷犯罪进行规范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11.
儒家“内在超越”意识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制度创新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的设定,忽视了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内省和体悟的内在超越途径忽视了制度及其创新在个体人格完善中的作用;“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情怀,导致知识分子批判现实意识的缺失;注重个体价值实现,忽视了制度创新在群体价值实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情感活动本质地体现出其超越性特征。审美实现是建立在对价值功利性和有限、在场的超越之上,进而实现审美自由的。艺术是一种超越性存在,本质地体现出创美的超越性特征。美、审美、创美的超越性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3.
宪政的超越之维——兼论“以人为本”的宪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政的核心价值是法秩序的合法性基础,构成了宪政的超越之维.西方近代以前的法秩序的合法性来自于"上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社会契约论则把法秩序的合法性寄托于抽象的人的理性,经过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改造,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宪政的超越之维终于从法秩序之外的"神",下降到法秩序之内的"人的尊严",成为最上位的宪法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实践已逾半个世纪,"以人为本"作为人权的核心内容,构成了我国宪政的超越之维.  相似文献   

14.
现代经济生活中到处充满着完全"异化"了的人。通过对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人格特征的描述、自我实现的障碍与途径的分析以及深层次的区分两种不同程度的自我实现者,结合其与中国佛教禅宗、道家思想的契合,以更深刻地认识人性,乃至达到真实自我的实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渴望超越死亡,实现不朽。他在尼克系列小说中以艺术的方式展示了死亡超越之途的探索历程。在经过一系列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后,海明威最终走向了写作,并以此成功实现了超越之梦。  相似文献   

16.
"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对二者关系有不同解读。王阳明继承了宋儒以"体""用"解释"仁孝"关系的做法,认为"孝"是"仁"体之用,而体认万物一体之"仁"需从对父母尽孝开始,然后扩而充之,延伸到国家天下乃至宇宙万物。因此,王阳明又强调要超越家庭伦理之爱,在行孝尽孝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爱的对象,直至达到体恤万物的"仁"之境,体现了对待"仁""孝"关系的既入世又超越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超越国别、地域、民族及意识形态的"国际观""全球观""世界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致力于倡导全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宏伟愿景。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大同世界""天人合一""协合万邦""中和位育""修齐治平"等优秀"和"文化思想。在服务阶级属性、推进实践方式、构建科学内涵、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出超越性,将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8.
李白是魏晋风度的推崇者.他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李白在思想上、诗歌创作上对魏晋风度的继承和超越,成就了他"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不折腰"的人格节操,以及他创造盛唐诗歌高峰的奇迹.  相似文献   

19.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传统的官德思想很好地诠释了官的本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德治的历史蕴含。要深刻认识传统官德思想的价值,必须秉持科学的态度,既要看到其局限性,又要看到其超越性。文章简要梳理了中国传统官德思想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中包含的积极内容和消极内容,并指出了实现传统官德继承与超越的途径。只有真正实现传统官德的扬弃,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道德价值,并推动中国官员道德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超越承担过失”是犯罪过失中的一类特殊形态,在注意能力方面有别于一般的过失,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对其展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在中国大陆过失犯理论中,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也是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