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以"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作为工伤认定标准,但是没有对这"三要素"做出明确界定,从而缺乏可操作性,常常出现工伤认定困境,特别针对高校教师这类没有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具有随意性以及工作内容多种多样的特殊群体,因而有必要以"与工作有关"作为工伤认定的实质标准、以是否为所在"学校或学生利益"作为工伤认定的基础标准、坚持"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作为工伤认定的辅助标准。  相似文献   

2.
工伤保险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化解企业经营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相当多的劳动者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如何确认事实劳动关系成为工伤认定中的一大难点,有必要对工伤认定过程中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主体和标准进行确认,对特殊情形下事实劳动关系进行确认,以维护好劳动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应该认定为工伤。但是具体工伤认定案件中,因为《条例》对该条款的适用条件没有作出具体的解释,所以执法人员、劳动者和企业负责人容易产生争议。本文归纳了各类人员的不同观点,并认为解决该问题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即应该以职工利益优先保护原则作为出发点,同时兼顾用人单位的利益。因工外出期间,职工从事与本单位的业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活动受到伤害的,应该确认为工伤。  相似文献   

4.
工伤保险制度对防范和化解劳动者的意外风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着覆盖范围窄、认定不合理、工亡补助金偏低、法律责任不公平等主要问题。将公务员的工伤纳人保险制度之中,取消对犯罪和违法行为的一概否认,适当延长工伤认定申请时限,提高工亡补助金标准,强化法律责任是立法中可资借鉴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于2003年4月27日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已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保障遭受工伤的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的重要立法。经过几年的运行,由于立法在保障劳动者的救治权和经济补偿权、促进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和分散用人单位风险等方面有所创新,因而对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及其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对保障工伤及受到职业病伤害的职工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者在发生工伤或患职业病后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但是,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工伤保险条例》中第17条即工伤认定程序中有关工伤认定申请主体、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及工伤认定地域管辖的规定中存在一些瑕疵,使得一部分劳动者在遭受工伤后,无法及时、便捷的获得补偿,甚至无法主张自己的权益。这影响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法律实效,存在改进的必要,本文将就此存在的法律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立法者的注意,并对我国的工伤保险立法时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工伤认定程序问题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对保障遭受工伤及职业病伤害的职工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伤保险条例中的工伤认定程序较以往更为规范,但是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一部分劳动者在遭受工伤后,无法及时、便捷地获得救济,严重影响了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法律实效。应进一步完善工伤认定程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工伤保险制度由近代侵权行为法规范逐渐演变为现代社会保险之主要内容,并形成多种损害填补制度并存的局面.选择何种损害补偿模式涉及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多方主体的利益平衡.从社会本位出发,文章提出了工伤优先,其他民事损害赔偿为补充的补偿模式,在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于 2 0 0 3年 4月 2 7日通过的《工伤保险条例》已于 2 0 0 4年 1月 1日起实施 ,这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尤其是保障遭受工伤的劳动者的权利和利益的重要立法。由于立法在保障劳动者的救治权与经济补偿权、促进工伤预防与职业康复和分散用人单位风险等方面有所创新 ,因而必将对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及整个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本刊组织了几篇相关文章 ,以配合《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就业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兴起,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争议也成为当前社会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研究认为,当前新业态劳动者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于: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弱契约与高监管关系、劳动风险畸高与社会保障力度不足、司法实践中救济诉求高与工伤认定难。现实之困源于制度之不足,表现在: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认定模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未受社会保险制度保护、对互联网平台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管。为保障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权益,要恰当定位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关系、试点推行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制度、规范互联网平台用工治理。  相似文献   

11.
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立适合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是保护农民工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维权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农民工自身特点的工伤保险。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末,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达2.42亿人。农民工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就业、社会保障等权益保障也取得长足进展。据最新统计,2010年底,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项保险人数分别达3284万人、4583万人、6329万人、1990万人。相比2008、2009年进步显著。然而从总体看,这个庞大群体参保率依然偏低。如何切实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农民工参保率和保障水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就业群体,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工伤和大病。事实上,由于工伤和大病后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近几年因伤致残、因伤致亡、因伤致贫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对农民工而言,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需要优先解决好。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年来雇工人身损害事件的频发且趋升,特别是雇工人身损害赔偿在自然人的普通民事赔偿与劳动者的特殊工伤损害赔偿之间的徘徊不定,使得雇工人身损害赔偿的法律定性开始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紧密相关,进而成为当前理论和司法实务界的一个难题。本文认为雇工具有身份复合性和性质特殊性,对雇工及其人身损害案件,不能片面依赖工伤保险或民事赔偿的统一调整模式来完成,应该采取“语境化/类型化/案例化”的方式处理;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之间有必要建立协调和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老工伤”问题,我国已先后出台一系列法律文件与政策规定,但由于其法律位阶过低,缺乏法律责任条款,执行起来较为随意,因而使此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建议法律进一步具体明确两个当仁不让的责任主体:一为用工单位,二为政府。  相似文献   

16.
大港油田公司长期以来在培育劳模文化方面,采取了以下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用搭台子、选苗子、讲法子的方式,精心建立劳模培养机制;二是充分挖掘劳模精神财富;三是努力放大劳模辐射效应。今后应再加大劳模宣传力度,健全劳模监督考评机制,进一步强化劳模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建设来沪务工人员居住中心有利于解决来沪务工人员民生问题,提高来沪务工人员生活质量,方便来沪务工人员社会管理,重塑来沪务工人员道德氛围等。但是,由于构建惠及来沪务工人员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推进居住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审慎与渐进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关于农民工的政策制定正在逐步完善,但目前农民工仍处于弱势地位,丧失很多权利。农民工非政府组织是提升农民工地位,取得话语权的组织推手。基于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理论,对其缺失现状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加强政府对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健全法律制度,完善自身组织建设,多渠道解决资金等途径,发展农民工非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19.
工伤赔偿模式根据政府的角色大致可以分为公共工伤赔偿和私人工伤赔偿模式,而公共工伤赔偿与私人工伤赔偿相比较有较大的优势,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工伤赔偿模式。2004年《工伤保险条例》确立了公共工伤赔偿和私人工伤赔偿并存的“双轨制”工伤赔偿模式;《社会保险法》做出重大突破,确立了公共工伤赔偿的有限“单轨制”模式;而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在工伤赔偿的模式上,又重新退回到原来的“双轨制”模式,没有正确处理好与《社会保险法》这个上位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