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岩  刘越 《前沿》2012,(20):177-179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培养现代化人”这一新型教育目标的提出,原来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传统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惫与缺陷,德育的方法和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德育的实效性得到无法进一步提高,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人性化教育,是适应于现代社会、现代人发展的趋势与发展需要,是现代德育深化发展、成效提升、持久生命力获取的必然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处于世纪之交的我国高等教育,即将以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现代化和高校培养合格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新世纪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校德育还有许多方面与之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强化德育的功能,拓宽德育的途径和视野。发挥德育在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首先是要努力实现高校德育的现代化。一、德育观念现代化高等学校德育在向21世纪迈进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必然是德育观念,影响高校德育发展进程和德育实效的也将是德育观念。德育…  相似文献   

3.
高校社区的德育价值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国  侯志军 《理论月刊》2004,(12):156-157
高校社区是指由影响大学生生活成长并与大学生发生联系的人群构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对于高校德育具有实践价值、选择价值和辐射价值。探究高校社区的德育价值,有利于形成高校德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德育和社区教育的优化整合,实现高校德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华前 《前进》2005,(3):49-51
实践的发展、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必然要求中小学德育注意观察外部世界的发展,紧紧围绕时代的任务和党的政策,从德育客体、德育载体、德育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思路。 一、更新德育理念,重视德育客体的主体性 更新德育理念,主要是指改变我国传统德育片面  相似文献   

5.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德育理念,将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主体层面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为现阶段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个人维度来看,要将德育和专业教育统一起来;从家庭维度来看,要发挥家训和家风的德育功能;从社会维度来看,要实现高校以文化人的终极目的,为国家现代化事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孙艳艳  孟庆恩 《前沿》2007,(9):126-128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社会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道德人格,以及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品德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肩负着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责任,高校德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德育和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在高校德育原则与方法的创新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中学德育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日本在这方面做得较突出,有自己的特点,对我国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和进行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现将日本的做法介绍如下:  一、政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视是德育成功的主要条件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活日趋现代化的今天,人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繁荣稳定的首要条件。因此学校教育不仅应重视智育,更应加强道德教育。日本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较突出。战后,一方面日本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的道…  相似文献   

8.
论德育的社会激励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玉 《桂海论丛》2006,22(5):59-61
构建完善的德育社会激励机制是有效开展和正确实施德育的必然要求。受社会激励机制内容不完善、激励目标片面、社会舆论正面教育与反面批判结合力度不够和我国现实情况的制约,目前的德育实践中出现了“形神分离”、投入产出非均衡发展等现实困境。因此,迫切需要对德育的社会激励机制进行内容完善、模式创新和环境优化。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加强高校德育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桂平  王晓华 《传承》2007,(7):122-123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要求。构建高校和谐德育,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重视生活道德践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德育评价机制;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工作的形式、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社会德育活动是全方位的终身性活动,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德育活动的核心目标,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要使社会德育活动能全面深入并有效地开展下去,当下社会德育活动构建应把握的基点应是:以人为本、活动和交往、与时俱进、效应值.  相似文献   

11.
王易 《人民论坛》2015,(2):30-33
当前中国德育以大德育为特色,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为核心,注重个体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的统一。当前中国德育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社会思潮的多元化,虚拟空间的壮大和市场经济逻辑与德育逻辑之间的张力。回应当代中国德育面临的挑战,需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确保中国德育的发展方向;兼顾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德育工作;在社会整体发展中推进德育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传媒是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高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是德育途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德育实施的新载体、新途径,在高校德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从现代传媒的特点出发,切实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王世赏 《理论月刊》2003,(7):117-120
《德育大纲》颁布前,德育内容按传统的认识、简略的理解和求新的思维来确定。《德育大纲》颁布后德育内容根据德育目标、德育对象及社会发展来确定。德育内容的载体应根据《德育大纲》颁布前的认识,《德育大纲》颁布后的狭义理解和广义理解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杨现勇 《前沿》2011,(6):49-51
规范化德育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占统治地位,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又有必然性和有效性。随着社会的转型,规范化德育的社会基础不复存在,其存在的必然性丧失,发生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危机。主体性德育是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对规范化德育的超越,也是当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公安院校的德育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公安院校德育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是一项党性强、科学性也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摆脱不了时空的束缚,环境的约束。正确设计和运用公安院校德育的环境,是搞好公安院校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公安院校德育环境的含义及其特点 环境的基本含义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公安院校德育环境就是存在于公安院校德育结构系统周围的客观境况,是公安院校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它包裹着公安院校德育结构系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家对中职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中职教育大力发展的同时,中职学生的德育状况令人堪忧。中职学生的德育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部门的素质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作为培养有文化的的劳动者的中职学校,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教育作为中职学  相似文献   

17.
田光灿 《传承》2012,(10):20-2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扩大了高校德育的视野,并赋予了高校德育新的历史重任。高校德育创新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高校德育的观念创新、内容创新、目标创新和方法手段创新。  相似文献   

18.
构建适应社会的高校德育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适应社会是指德育内容利于大学生正确地应对各种利益关系,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显示其辅之以德、助人成材的现实效力。当前流行的几种德育内容构建模式社会适应性不强,其根源在于它们在处理道德规范与道德心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德育适应经济与德育适应社会等关系时的偏于一端或囿于一面。由“八个一”组成的高校德育内容正是为了克服当前模式的缺点、增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而作出的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19.
和谐德育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谐德育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在教育目的上,突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教育对象上,突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遵循科学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创造规律。德育只有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和谐有效。  相似文献   

20.
理论摘要     
和谐德育的特征乔万敏、邢亮在《教育探索》2006年第10期撰文指出,和谐德育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德育的根本目的在育人,和谐德育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在教育目的上,突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理念,把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在教育对象上,突出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二是遵循科学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只能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创造规律。德育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