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建怀 《各界》2014,(11):63-64
在历代太监中,童贯堪称开创“历史之最”最多的人。他以太尉领枢密院事,掌全国军权,是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他前后统兵二十年,是史上掌军权最久的太监;他曾以副使身份出使辽国,是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太监他因功被封为广阳郡王,是史上第一个被册封王爵的太监。而如果把“骂名”算上,童贯恐怕还是生前死后承受骂名最多的太监。  相似文献   

2.
范清海1990年5月担任焦作水泥厂党委书记。两年来,他两次从市里扛回了“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的锦旗,他本人也被市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范清海的绝招在哪儿?到焦作水泥厂走一趟,听得最多的是他那值班“三三制”。一为在食堂吃三餐。范清海上任不久,一天中午回家,碰到几个青工夹着饭碗朝厂外走,原来是到个体户饭馆吃饭去的。他问,“厂里有食堂怎么还到外边吃饭,是打牙祭去的吧?”范书记不瞒  相似文献   

3.
尽快地发展中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是邓小平毕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他思考问题、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将近20年中,他讲得最多的是“发展”二字,在许多重大历史关头和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始终“扭着不放”的还是“发展”。他一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在这一问题上要“横下心来”、“顽固一点”、“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更要“毫不动摇”。“发展是硬道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质朴的语言阐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发展是解决杜会主义主要矛盾的根本前提。党的十一…  相似文献   

4.
恺蒂 《党政论坛》2014,(16):56-57
英国全名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指的是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英格兰人对联合王国的其他人常有不敬之辞,说过最多挖苦苏格兰的名言的要数约翰逊博士,约翰逊曾说:“苏格兰人能见到的最好的前景,就是那条能把他带到英格兰的大路。”  相似文献   

5.
《党政论坛》2009,(8):55-55
卢作孚手握几千万资产,却从没想过为自已买地、买房,身后没有财产,没有储蓄,真正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连兼职单位送的车马费都分文不留地捐出去了。许多人慕名请他兼任事业或企业的董事、董事长,最多时有几十个,包括金融企业的董事,有些是请他个人,有些是请他代表民生,每个兼职都有可观的车马费、津贴费,有的比他工资还高,每次单子送来,他总是写上“捐中国西部科学院”、“捐兼善中学”、“捐瑞山小学”等字样,这些捐赠的字条、收据现在还保存在档案馆里。  相似文献   

6.
1987、1988年邓小平两次谈到他自己是“三落三起”、“三下三上”,坦率地讲述了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走过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和艰难曲折的经历。邓小平的第一次“下”和“上”,发生在30年代。邓小平的第二次“下”和“上”,发生在60至训年代。邓小平的第三次“下”和“上”,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三下三上”,不仅使人们赞叹不已,而且唤起了人们的沉思:是什么原因促成邓小平的“三下三上回?是什么力量在支柱著邓小平凡经沉浮而又百折不挠呢?邓小平的“三下三上”给人们以什么样的启示?邓小平对他政治生…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就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民,就要求我们的官员少一点“官气”。然而今天人民群众最看不惯却又看得最多的,正是那些打着共产党旗号的官老爷们——他们官不大可架子不小,水平不高可享受的待遇不低,趾高气扬指手划脚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官大。那份威风,那副神气,怎么能指望他们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报载,已被判处死缓的原沈阳市市长慕绥新当年在任时,就是官威慑人。他每次外出总要住五星级宾馆的总统套房。一次开会,他没有被按照总统级别安排,当场雷霆大发,怒…  相似文献   

8.
黄克诚第一次唱“反调”,是1927年12月反对“暴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回到湖南省永兴县,开始秘密组织农民武装起义。蒋介石的大屠杀早就使一些革命者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在一次特别支部大会上,黄克诚传达了湘南特委提出的暴动口号,与会人员一听就像点着了火药桶,要求立即行动。黄克诚说:“暴动的事,我赞成,但时机还不成熟,缺乏群众基础,等组建起工农武装队伍后暴动也不迟。”他的同窗好友马上指责他:“胆小鬼,就你怕死,我看你是右倾机会主义者。”其他人纷纷加入群起而攻之的行列,这是黄克诚第一次作为右倾机会主义者遭到批判。  相似文献   

9.
秦华 《瞭望》2000,(34)
台湾当局最近在国际舞台上 掀起的两股分裂恶浪,再次 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台湾当局新领导者所谓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诚意”伪装背后的真实面目。 据台湾当局宣布,8月13日,台湾新领导人将进行其上台后的首次“出访”活动。在这为期13天的行程中,他将横跨中南美及非洲等两大洲访问6个国家,创下台当局领导人在一次出访中,飞行里程最长、访问国家最多的纪录,随行人员中,有三分之一的“内阁成员”及企业界代表人士。行前,台“外交部”还召集相关部会研商“经援”大计,表明尽管台当局扯起“民主外交”、“友谊之旅”的幌子…  相似文献   

10.
笑别丁聪     
舒展 《民主》2009,(6):37-37
丁聪善于把悲痛和苦难化为幽默或自嘲,不仅外貌不显老,他的心灵也总是年轻。难怪友人们称他是个“老顽童”、“国家级珍稀动物”。可是,去年到今年,他摔了四次跤,不得不停笔,老兄真老了!  相似文献   

11.
王涛的定位     
在东风汽车公司,我们对汽车调整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涛作了短暂采访。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他那些先进感人的事迹外,还有他的“定位”。初见王涛,觉得他是个极平常的入。平常的人能在上亿产业工人中脱颖而出,必有其不平常之处。谈到自己的“成功之道”,王涛说:“如果定好了位,一切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他给自己定的位就是当好一个工人。当好工人,这看似简单,其实又很难。王涛的入生经历了两次变化。第一次变化,是1975年从山东淄博农村被招进父亲所在的二汽,当了总装配厂的一名工人。“当工人就要好好干活”,是父亲给他…  相似文献   

12.
阿芝  阿圆 《各界》2013,(4):93-95
当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传奇人物,华莱士说他是“唯一的美籍中国共产党党员”,西方称他为“红色鲁滨逊”,他亲历过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曾经两次蒙冤入狱,但始终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这个人就是李敦白。他和他相濡以沫的中国妻子,全家都致力于中美文化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张复 《党政论坛》2012,(16):52-5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和学术界有三大冤案,即:文艺领域的“胡风案”,历史领域的“邓拓案”和哲学领域的“杨献珍案”。杨献珍一生历经三次牢狱之灾,十八年牢狱之灾中有十一年是因三次哲学大论战的“哲学罪案”而入狱。虽被千百篇文章口诛笔伐,但他直面“批斗”和“提审”,九死而不悔。  相似文献   

14.
陈思呈 《各界》2010,(8):2-2
唐僧在取经路上一向心如槁木,他的徒弟们对他也很有信心,说他“决不以色空乱性”:但他确有一次言语不端的嫌疑,这个绯闻对象是蝎子精。  相似文献   

15.
邹海伟 《民主》2011,(2):30-32
京城的十二月.已然是寒风刺骨.但又一次风尘仆仆来到北京的上海港湾集团董事长、总裁徐士龙内心却是暖洋洋的。这一次,他是专门来接受一个新的“头衔”的——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也许,在有的人眼里,这没什么值得“炫耀”,  相似文献   

16.
裘崇伟,中国第二气车制造厂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51岁。他最感烦恼的是:一年忙到头,进不了两三次图书馆,没有更新知识的机会。他又奇怪:一些年轻大学生怎么是“红”不够,“专”也不够,钻研业务总提不起劲头……  相似文献   

17.
扁鹊是中国古代的名医,有一次他去见魏王,魏王问:“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谁的医术最高明啊?”扁鹊答日:“长兄最好,二兄次之。我最差。”魏王惊讶地问道:“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俩人却默默无闻呢?”扁鹊道出其中的原委: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就是说在得病之人还没有显出征兆时,他就铲除病根。  相似文献   

18.
建党前后,李大钊曾经七次抵达黄浦江畔进行革命活动。 1916年1月底,正在日本留学的李大钊从横滨搭乘法轮赴上海。他这次到申城,是为了声援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的云南“护国军”。他四处奔走,竭力呼吁,虽然逗沪时间不长,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翌年,他撰写的《哭沈汉卿君》一文提及:“吾去岁首,即往上海一次,兼周而归东京。”  相似文献   

19.
刘继兴 《各界》2013,(2):68-71
彭玉麟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他是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等。他曾六次辞去高官,为世所罕见。  相似文献   

20.
我们这个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很了不起,我搞了一辈子外交,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有一次去大学讲演,有一个学生很厉害,他一下子把麦克风递到我面前,他问我:“您搞了一辈子外交,觉得最自豪的是什么?”我回答:“是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