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自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至皖南事变期间 ,国共两党的关系较之于抗战初期有了复杂的变化。如何较为客观地评价国共两党在这段时期的关系 ?这对正确把握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和总结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教训均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 ,携手合作 ,共赴国难 ,从主流方面看 ,两党的关系是良好的。 1 93 8年 1 0月 ,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日军侵略势头暂时减弱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 93 9年 1月下旬国民党在陪都重庆召开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改变以前联共抗日和限共防共溶共的两面政策为联共抗日和限共防共…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的政策,总的来看,分为三个阶段:太平洋战争前的"不承认"、"不接触"的反共政策;太平洋战争后到1944年底的"接触"、"联共"抗日政策;1944年底到日本投降及其以后的"扶蒋反共"政策。本文试图对抗战时期美国对中共的"接触"、"联共"抗日政策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力图说明美国在抗战时期对华政策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序幕.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经历了一个不抵抗、抵抗、消极抵抗的转变过程;而对中共,国民党也经历了一个军事解决到政治解决的策略变迁.纵观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这14年的历史,国民党的政策变化大致经历了反共和日、准备抗日、联共抗日、消极抗日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蒋介石“剿共”政策不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国内外反应不一。如何处理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与亲美派争斗十分激烈。中共中央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卓有成效的工作,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5.
李和平 《世纪桥》2009,(3):8-9,31
周恩来积极贯彻执行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卓有成效地开展对国民党各界人士的统战工作,争取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形成了红军、东北军、十七路军“三位一体”的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周恩来与蒋介石国民党举行五次谈判,最终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掌握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实行既联共又反共,既抗战又妥协的两面性政策。本文主要从分析国民党两面性政策入手,探讨国民党实行两面性政策的原因、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党又联合又斗争策略及其历史经验。一、国民党的两面性政策其积极的一方面表现在:(一)实行联共政策,顺应民族斗争的需要。(二)实行抗日政策,基本上坚持了八年抗战。(三)开始实行一些政治民主改革,调整和缓和国内阶级关系。(四)实行抗日的外交政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旅欧回国后,虽然执行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是随着日寇侵华日亟,“剿共”连连失利,为谋求出路,他开始了解和研究共产主义,并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有了较大变化,这对他后来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人民、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团体团结抗战的结果。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是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桂系作为其中实力较强的一支,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站在爱国的立场上,从反蒋反共转向逼蒋拥蒋联共抗日,从内战战场走上抗日战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反对妥协,坚持抗战到底,桂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大生抗战,联共逼蒋抗日,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l、力主对日抵抗,实行焦立抗战佳系国民党地方实力派脱胎于…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的国共宣传战(续)王晓岚二、共产党的宣传策略中国共产党从未放弃批判的武器。针对国民党抗战建国政策的两面性和其新闻宣传上的两面性,中国共产党决定展开对国民党的宣传战。这一时期的国共宣传战,中共遵行的基本政策是:“一方面坚持抗日第一与抗战到底,坚...  相似文献   

10.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就此一去不得返,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用以打击共产党的主要武器就是“统一”。中国共产党将“统一”的口号夺过来,用以反击国民党反人民反民族的分裂行为,并在思想、政策和实践上,坚持自己对于“统一”问题的原则立场。1.统一于抗战,就是以民族危亡为重,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民族投降主义。2.统一于团结,就是坚持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基础上的联合;反对某一党派的统制政策,反对民族分裂行为。3.统一于进步,就是把国民党拉回到中国共产党主张的全面抗战和实现民主改革上,而不是把共产党降低到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和一党专政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关于“统一”的有关思想、政策和实践,至今对于我们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历史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联俄联共”时代,毛泽东曾在国民党内任职,国民党中央还一度积欠毛泽东6个月薪水,共计720块大洋(俗称袁大头)。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毛泽东获拔擢出任候补中央委员,  相似文献   

13.
论孙中山“联共”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涣散无力的国民党改组为领导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以有效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和重造民国的斗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孙中山晚年“联共”一事,国内外史学家的认识和解释不一致。本文对孙中山“联共”的原因、目的、政策及其行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一、孙中山是“容共”还是“联共”? 对孙中山晚年允许与欢迎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一事,中国大陆的学者称之为“联共”,而台湾及海外的学者则称之为“容共”。长期以来,国民党的官方与史  相似文献   

14.
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一师抗日义勇宣传队是党领导下的革命组织。东北军一一一师不是国民党嫡系军队,它亡省亡家最早,与日本侵略者有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它参加西安事变,拥护张学良、杨虎城将军“联共抗日”的八大主张,曾与红军、十七路军结成  相似文献   

15.
“联共”和“容共”都不是孙中山本人的原话,而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后来对孙中山的中共政策的不同概括。但二者比较,“容共”比“联共”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当时国共合作的具体情况。当然,这只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考察,决无任何贬低中共之义。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的危机日趋加深,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地方实力派也先后投身于抗日御侮的斗争中来。这对于南京政府走向抗日,延缓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起了积极的作用。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和全国各阶层人民坚决要求抗B的推动下,各地方实力派也开始转变态度,坚决反对南京政府推行的“捷外必先安门”’的误国政策,强烈要求南京政府抗日御侮和联共抗日。1931年底,冯玉祥针对南京政府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提出了“东三省丢了,我们要抗日,我们要在县先地,谁要…  相似文献   

17.
文进 《世纪风采》2006,(12):19-19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双方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多项协议。  相似文献   

18.
1942年1月,郭沫若创作了享誉剧坛的著名历史话剧《屈原》,4月初起在重庆公演,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的两首贺诗,激起各方人士纷纷赋诗唱和,《新华日报》为此开辟“《屈原》唱和”专栏,由此形成的“《屈原》唱和”热,堪称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中的一大盛事。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富,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积极抗日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接连制造反共摩擦和军事进攻事件,直至194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围歼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使九千抗日健儿血染沙场。在加紧军事反共的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战文化运动的压…  相似文献   

19.
鲁南 《世纪风采》2010,(3):19-21
1896年,何思源出生于菏泽一个历代书香的官宦之家。担任过国民党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山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总司令、北平市市长等职。抗战时期,何思源积极主张抗日。日军为了逼其就范,公然“绑架”他的亲属。但他们没想到何思源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予以“反制”。最终,日军精心策划的这起“绑架事件”以何思源的亲属平安抵达天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0.
刘永明同志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4期发表的《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制定“联共”政策的内因》一文,对于进一步研究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形成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刘永明同志在结论部分作出孙中山等国民党人“最早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的论断,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