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越南战争:历史评述与启示 --越南抗美战争30周年胜利纪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战争主要是由美国插手干涉所引起的.美国对越南和印度支那的介入和干涉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第一次印支战争中,美国扮演外来干涉者角色,而在第二次印支战争中,美国则取代了法国的地位,充当了主要侵略者的角色.在"多米诺骨牌"理论指导下的美国政府所奉行的遏制"共产主义"、阻挠越南统一的政策,点燃了侵略越南的战火.越南战争带来巨大后果和深刻影响,它给予人们多方面的启示与教益,正确总结越南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小舟 《法国研究》2006,(2):95-100
法国在伊危机中的外交活动的特点2003年在安理会是否授予美英对伊动武的决议案问题上,法美两国进行了一场空前的外交幕后角力。法国在伊拉克危机中的外交活动按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美英发动战争前,战争中和战争结束后。第一阶段,美英发动战争前,法国一面游说各国,争取支持者;一  相似文献   

3.
1964年1月27日,断交长达十五年之久的中法两国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由此成了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就中法建交的原因,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过论述,但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印度支那战争对中法建交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力图通过对印度支那地区中、法、美三国的利益纠葛进行分析,来揭示印度支那战争在中法建交过程中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功 《美国研究》2003,17(4):81-97
194 6 - 195 4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 ,出于东亚冷战和加强欧洲合作的双重需要 ,美国对印度支那的政策不断进行调整 ,从开始的所谓“中立”逐渐转向对法国的全面支持 ,不仅为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提供了大量经济、军事援助 ,而且愈来愈表现出欲在该地区取代法国的倾向。美国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所奉行的政策产生了严重后果 ,它为日后美国更深地陷入越战泥潭铺平了道路 ,特别是这一时期美国决策者提出的“多米诺骨牌理论” ,更是危害深远。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分析了移民美国的两类印支移民(印支本地人和印支华人)各自移民的背景和人数,然后在比较他们与其他在美亚裔民族的不同特点以及分析两类印支移民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对他们在美生存适应的基本状态作了分析.本文认为,两类印支移民的共同特点对他们有利的一面是,容易形成本族群社区,因此存在形成本族群凝聚力的客观环境.不利的一面是,大部分人必须从社会的底层做起,产生族群精英的时间会滞后,因而整个族群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不高.但两类印支移民原先在印支的主要社会职业不同,聚居地不同,文化差异甚大,在移民美国前就各自独处,在移民后几乎将各自小社会的一切带到美国,形成两大族群内部各自以小圈子为基本单位进行自助自救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对戴高乐和他所领导的法国抵抗力量 ,美国政府多年一直推行抑制、排斥的政策 ,尤其对戴高乐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努力 ,美国更是竭尽所能予以限制、打压 ,但到战争末期 ,美国这一政策却发生了转变。一、法国和雅尔塔会议1 945年 1月初 ,戴高乐从报纸上获悉“三巨头”又将举行一次会议的消息 ,他预感到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美国把法国排斥在外的做法 ,戴高乐异常气愤。盟国这一举动 ,对戴高乐争取法国大国地位的努力 ,自是一大挫折。1月 1 5日 ,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照会美、英、苏三国 ,强烈要求参加即将举行…  相似文献   

7.
今年二月法国《世界报》报道:据负责安置印支难民的法越、法柬、法老救援会全国委员会统计,目前平均每月有一千名印支难民陆续不断地逃到法国。 截至十九八○年一月二十七日,通过合法途径到达法国的难民共有六万一千九百二十五人,其中越南人一万九千三百九十四名,柬埔寨人一万八千七百六十一名,老挝人二万三千七百七十人。此外,通过其他渠道准备来或正在来的约有一万五千人。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以来,法美关系一直呈现出不太和谐的特征。究其根源是二战赋予了法美两国截然不同的心态,法国人的屈辱感与美国人的自豪感形成了他们之间巨大的心理鸿沟,两者之间在目标上的冲突也使他们的分歧在所难免。冷战后,法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意在使欧盟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极力量,借此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但是,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其优势地位获得了显著提高,与法国乃至欧洲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美欧关系的不平等为滋生法美之间的分歧提供了土壤。"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奉行具有单边主义倾向的外交政策,其一超独霸的态势愈发明显。希拉克政府倡导多边主义外交,意在与美国分享权力。双方关系因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显然,法美分歧既受情绪的驱动,又受利益的驱使,是法美两国关系长期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沈洋 《法国研究》2011,(2):96-99
17世纪中后期,法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与海军,法国成为海上强国,在印度、非洲和美洲等地扩大了势力范围。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海权受到英国的挑战,经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年)和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国摧毁了法国的海上力量,法国的海权走向衰落。本文从政治、经济、海军三个方面对18世纪法国海权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得手 《美国研究》2004,18(4):137-141
法美两国从来不曾交战①,而且在所有决定其各自命运的紧要关头 ,它们还是并肩战斗的盟友 ,在美国独立战争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 ,以及冷战时期都莫不如此。目前 ,北约框架下的法美同盟关系仍然是其双边关系的实质内容。但法美关系长期不和又是不争的事实 ,甚至于可以说法国始终是一个反美情绪较为强烈的国家。为何如此 ?这个问题由于最近法美两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严重分歧而激发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菲利普·罗杰早在九一一事件前几年就已经开始探讨这个问题 ,他的新著《美利坚敌人 :法国反美主义的来龙去脉》② …  相似文献   

11.
美国发动的侵略印度支那战争,是60年代至70年代初国际关系中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妄图通过这场战争,将印度支那置于自己的支配和奴役之下,作为北图中国、南控东南亚的基地,进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但是,在印支三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国遇到空前的惨败。印度支那战争不仅促进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且对美国霸权地位及其全球战略的改变,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1975年抗美救国战争结束后,越南当局为实现其“印支联邦”的地区霸权野心,在苏联的大力唆使和支持下,全面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西进控制老挝,南攻吞并柬埔寨,北方频繁侵扰我国南部边疆,妄图充当印支和东南亚地区的霸主。但由于长期战争消耗了有限的财力物力,给其国民经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特别是1979年我对越自卫还击战后,越南当局的战争政策使其陷入了严重的内外交困之中。鉴于国小力衰,为力避两线作战,越南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是第一个表示支持美国反恐斗争的亚洲国家,反恐战争使双方之间的安全合作关系迅速升温,用美国总统布什的话说,美菲在反恐战争中已经是"军事同盟".本文分析了菲美安全合作关系迅速升温的原因、影响,并针对菲美安全合作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西战争后,美国内部对菲律宾领土范围的确定曾产生意见分歧,1898年巴黎和约最终确立了美国对菲律宾的领土政策,即将整个菲律宾群岛纳入美国统治体系。1930年形成的菲律宾条约界限正式确立了美属菲律宾的领土范围。20世纪上半叶,美国在菲律宾领土政策上的实践表明,美国不仅致力于依据条约规定适时调整圈定菲律宾领土范围的巴黎和约线,而且严格遵守有关和约中关于领土界限的规定。美方的这一行动最终奠定了菲律宾独立之后国家的领土界限。  相似文献   

15.
军事外交和军事合作在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围堵中国的战略选项。美国军事重返东南亚的战略部署完成于反恐战争时期。在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调整的背景下,美国对东南亚的军事外交强调与盟友和战略伙伴的双边军事关系,也注重在多边场合的战略阐释,通过军事教育与合作项目向东南亚内陆国家实施军事渗透。美...  相似文献   

16.
新书架     
正灵魂之剑信仰之盾:美国战争与外交中的宗教[美]安德鲁·普雷斯顿著罗辉译徐以骅校东方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本书是一部美国学者研究自16世纪末北美殖民地建立至今400多年来宗教因素如何影响美国战争行为和外交政策的学术著作。书中的"灵魂之剑"喻指隐藏在美国历史上以上帝之名进行的战争,以及充斥宗教辞令的外交活动背后的基督教"天定命运"的理念和实践;"信仰之盾"则指美国历史上源于宗教信仰的和平主义、反干涉主义和  相似文献   

17.
尽管十七世纪初法国宗教势力已渗入印度支那,但在欧美国家对亚太地区的侵略中,法国却晚到一步.拿破仑三世上台后,它才积极行动起来,占领印度支那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法国一八五八年入侵印支,一八六二-一八九八年吞并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并将它们合并为"印度支那联邦".  相似文献   

18.
维希政府是希特勒战争的直接产儿,是德国法西斯的傀儡政权。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维希法国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对外政策,其对德政策更是如此。偏安一隅的维希政权,是由一些彼此分裂、勾心斗角的派别和小集团构成的。这些派别和小集团的对德政策并不一致,且随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维希政府的首脑贝当,既是作为投降派的集中代表,又是作为因战败而迷惆的法国人民的偶像而上台的。贝当幻想通过停战使维希成为一片中立的“安宁”、“和平”的绿洲,以达到所谓“减轻法国人民的损失和痛苦”的目的。他在位期间,尤其是前期,对德国侵略…  相似文献   

19.
汪波 《法国研究》2004,(2):138-149
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法国曾全面参加了美国领导的多国联盟,迫使伊拉克退出它所占领的科威特领土。海湾战争后,法美合作关系不但未能保持下来,两国的伊拉克政策还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冲突。究其根源,主要是法国在海湾战争后为加强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积极致力于建立法国自己的伊拉克政策,并试图通过对伊政策来维护和扩大法国的国家利益。考虑到自身在目前国际社会中的实力和影响,法国对其国家利益的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它一方面寻求通过强化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来提高自己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同时还极力推行体现法国国家精神…  相似文献   

20.
1982年3月9日,法国教育部公布一项决定,规定中学毕业班必须开设现代史课,讲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现今的历史。根据教育部大纲规定,在讲这段历史时,尤其要讲授:①1939—1945年战争,重点是德国占领和抵抗运动,特别是法国的抵抗运动;②国际关系,重点是非殖民化和第三世界的作用;③现代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④从1945年解放到1983年的法国,主要讲制度的作用;⑤世界四大强国——美、苏、中、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