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明末清初,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闽省土地和人口压力的大增,大陆百姓纷纷向台湾移民。大陆百姓向台湾的移民过程,就是台湾的开发过程。台湾的逐步开发,推动了闽台贸易的兴起与发展。闽台之间形成了区域分工与合作,人力和自然资源共享,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清代闽台贸易的兴盛,对于今天经贸往来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福建与台湾具有独特的“五缘”优势,闽台之间人员交流交往历史悠久。人员联系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联系的基础。出入境管理对闽台人员的交流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从闽台人员往来情况看,出入境管理离形势发展的需要,离两岸同胞的期望还有距离,仍有发展和提升的空间。更加紧密的联系,需要更加密切的交流;更加密切的交流,需要更加宽松便利的出入境政策。为适应两岸形势发展需要,福建出入境管理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政策,促进闽台人员往来,加强两岸同行交流,共同维护两岸同胞出入境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闽台两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闽台两地创意城市合作具备了诸多优势,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而ECFA的实施与推动,必然更加密切闽台两地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因此,福建必须抓住时机,利用自身优势,引进台湾创意城市的建设经验,加强合作、协同发展,创造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4.
当前闽台交流合作已经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现行的以专项立法为主要模式的福建涉台地方立法面临很大挑战,无法满足引导、规范、促进闽台交流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福建涉台地方立法亟需调整立法模式,制定促进闽台交流合作综合性法规,以全面规范闽台交流合作行为。同时,福建省拥有的一系列有利条件使得制定促进闽台交流合作综合性法规颇为可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详细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5.
闽台文化产业呈现对接步伐加快、规模扩大、质量结构优化的新态势。但是两岸的文化产业对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需要全面的提升。闽台的文化产业可以在形成闽台特色的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人才进行充分的交流;多层次、多方位地吸收东岸发展经验等方面进行对接。也可以在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拓展对接的内容与范围。具体到妈祖文化产业里,则是需要重视区域的联合,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搭建多层次、多方面的对接平台;引入以高新科技为特点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6.
随着闽台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化,闽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在新形势下,海西医学院校应不断调整外事管理工作思路,建立专门对台交流机构,突破、寻求闽台合作办学契机。同时应从注重闽台科研合作、引进台湾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选派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赴台深造、提高外事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几个方面做好外事管理工作,推动海峡两岸医学教育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充分挖掘统战资源,立足闽台"五缘"优势,以打造"海峡百姓论坛"品牌为重点,进一步拓展文化统战领域,以加强海外联谊活动为基础,进一步深化闽台民间交流合作,以闽台文化理论研究为抓手,进一步突出我院科研特色,在服务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中凸显学院的特色和作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独特区位优势,决定福建省在两岸互动交流、和平统一中应当发挥独特作用。在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时,依据福建省特色文化资源和与台湾的"五缘"关系,发展整体考虑闽台文化的海峡大文化,从理论和战略上阐述发展海峡大文化的七大时代价值,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符合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桥梁,提升软实力的途径,海西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闽台表演艺术产业交流是两岸文化产业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进两岸互信了解,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推动两岸政治经济交流,宣传大陆形象的最佳舞台,在两岸交流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福建因为有着与台湾地区得天独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在推动两岸表演艺术产业的交流与发展方面,更是承担着主力与先锋的重任,在促进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深化两岸文化认同,实现闽台文化产业对接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分析闽台表演艺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指出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继续深化和发展闽台表演艺术产业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涉台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福建地方立法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在福建省的地方立法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福建的涉台立法,从本省的区位优势和实际需要出发,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从无到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对规范调整闽台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榕台民间信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台湾的民间信仰主要是从福建传播过去的,在台湾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源于福州的民间神祗主要有临水夫人、张圣君、王审知、水部尚书、天都元帅、五帝等。榕台民间信仰有许多共同特征。加强两地民间信仰的交流和互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巫罗俊是闽西客家巫氏的先祖,在巫氏族人祠堂中,他比较罕见地以塑像的形式为后人祀奉;而他带领当地民众开基立业的壮举,更使得其由"祖"而"神",升格为宁化县的土地神。清中叶闽(粤)客家巫氏族人大量移民台湾,他们数典不忘祖,皆铭记巫罗俊为始祖,并慎终追远,直至今日仍坚持定期到宁化巫氏公祠赡拜祖先,表现出血缘关系的承传和延续。在迁台过程中,巫罗俊崇拜在台湾也由"人"升格为"神",演变为王爷信仰这一颇具地方色彩的神明角色,它提醒我们要注意福建民间信仰在台湾自然、人文环境下所产生的调适与衍变,只有正视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为我们论证闽台文化同一性树立科学论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日趋密切,台商对福建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多,台商投资目前已成为福建省境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福建省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索如何为台商创造出一个更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以吸引和鼓励台商扩大赴福建投资,加强闽台之间的经贸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台湾社会的特殊历史发展轨迹造就了台湾人独特的心理性格之一——"悲情意识"。由于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台湾至今仍与祖国大陆分离,造成两岸之间隔海相望,民众缺乏交流,产生一定的隔阂,而音乐是时代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往往具有时代的烙印,闽南语歌曲作为台湾社会广为接受并传唱的流行音乐,透过不同时代的闽南语歌曲,从其悲凉伤感的曲调和字里行间透着哀怨凄美的歌词中深刻地感受台湾人心中所流露出的悲情意识,有助于祖国大陆民众增强对台湾同胞的了解与理解。  相似文献   

15.
福建涉台地方立法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对于促进闽台关系发展乃至推动两岸合作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新形势下必须加强福建涉台地方立法。《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赋予福建先行先试权,要求福建“健全涉台法律法规”。今后福建应按照先行先试的要求,充分利用涉台地方立法空间,继续深化、完善经济领域方面的立法,充实、加强社会领域方面的立法,探索、创制文化领域方面的立法,落实、实现政治领域方面的立法,进一步加强闽台两地人员往来方面的立法,适时启动闽台关系综合性立法。  相似文献   

16.
海峡两岸同胞携手共创的"海峡百姓论坛"迎来了第四届盛举,论坛自2007年以来历时四届,分别在福建福州、台湾台中和福建泉州成功举办,推动近百个姓氏的30多万人寻根谒祖。6月23日,"第四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在台湾南端的高雄市举办,与历届相比,盛况空前,亮点纷呈,成效突出,实现多项新的跨越。研究、探讨了台湾原住民与福建历史渊源关系,提出了台湾原住民和汉族都来自中国大陆的学术观点,应用现代科学来验证闽台同根同源。虽然台湾有本土化的质变,但源头始终跟大陆脱离不了关系。论坛始终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主题,以地对地、以姓对姓、以民对民,论坛的民间性、草根性与广泛性充分体现了血融于水的亲情,展示了海峡两岸宗亲姓氏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交流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妈祖信仰是闽台地区深厚文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应包含闽江上游的南平、三明二市这片土地上近千年来的妈祖信仰,更何况南平、三明二市的妈祖信仰还与台湾有着较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因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作者历经近三年的田野调查,在文章中陈述此地的妈祖信仰情况,研究分析其基本特点,有益于闽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研究。  相似文献   

18.
第三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既为海峡两岸民间自发,更是闽台两岸两地百姓创举。论坛自2007年以来分别在福建福州、台湾台中和福建泉州成功举办。第三届海峡百姓论坛与历届相比,规模空前,亮点纷呈,成效突出,实现多项新的跨越,形成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本次论坛凸显了“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主题,彰显了“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的理念,蕴含着“两岸同心,共谋未来”的精神,提供了应用现代科学来验证闽台同根同源的佐证,首发《闽台百家姓》把两岸姓氏学术研究提高到新起点。论坛的民间性、草根性与广泛性充分体现了血融于水的亲情,展示了海峡两岸宗亲姓氏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交流的亲和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古代中国学者读书、教书、讲学、著书、刻书和藏书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积累、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的教育组织。莆田书院文化创立于南北朝时期,发展于唐,繁荣于宋,鼎盛于明,转化于清。莆田书院文化的创立与发展,不但为地方营造了一种从师习儒、读书仕进的良好氛围,而且为莆田"文献名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莆田书院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但促进了莆田乃至福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而且使偏僻之地发展成为文化发达的"海滨邹鲁"。莆田书院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不但赢来了"进士之乡"的美誉,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莆田"仕人群体",而且对闽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对台湾岛内的教育、科举和文化事业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知识产权立法在保护各种智力创作与创造之"流"时,却忽略了对"源"的保护,而传统知识,尤其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正是当代艺术作品创作之"源",因此,加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立法和司法保护,将有助于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本文通过对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分析,以中国皮影戏的保护为视角,探求建立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立法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